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灣國樂進階了! 指揮大賽冠亞軍留在臺灣 期待續航力

  • 次標題:第24期-2017/08
  • 文:趙靜瑜(第三屆國際中樂指揮大賽觀察員)
  • 圖:趙靜瑜、香港中樂團
  • 點擊數:4943
第三屆國際中樂指揮大賽準決賽在香港中樂團舉行,過程嚴謹。
簡介

來自各國的複賽評審團委員,依據參賽者現場表現進行評選,評分不僅著重演奏曲目的完整性,從參賽者選擇兩首曲目的排練次序、以順排或小節分段排練,都可以看出參賽指揮如何透過語言及肢體與樂團溝通的方式、傳達自身對樂曲的詮釋,進而在有限的時間下,完成與樂團的演練。

一雪前恥,洗刷上一屆臺灣指揮參賽者只拿到「進步獎」的遺憾,由香港中樂團與臺灣國樂團共同主辦的「第三屆國際中樂指揮大賽」成績揭曉,冠、亞軍分別為廖元鈺與曾維庸,全都來自臺灣,第三名則為香港籍的鄭丞泰。

 

臺灣國樂新秀指揮   成績出色

「第三屆國際中樂指揮大賽」得獎名單還包括獲得香港優秀青年指揮獎的鄭丞泰,台灣優秀青年指揮獎由廖元鈺獲得;最佳香港作品演繹獎與最佳台灣作品演繹獎都由曾維庸獲獎。由香港中樂團選出的最受團員喜愛大獎由曾維庸獲獎,由台灣國樂團選出的最受團員喜愛大獎由廖元宏獲獎,最受觀眾喜愛大獎則由鄭丞泰獲獎。

 

「第三屆國際中樂指揮大賽」從開始報名到初賽、複賽與決賽,前後歷時將近一年,準備期相當長,許多工作細節分配大致理想,整體大賽非常公開、公正進行。複、決賽評審委員會評審包括主席指揮家陳澄雄、江靖波、周熙杰、盧森堡當代音樂協會藝術總監馬塞.溫格勒、德國萊茵歌劇院終身駐院指揮簡文彬以及關廼忠。港臺則分別有作曲家陳明志博士以及臺灣作曲家王乙聿分別擔任評審,中西指揮家齊聚一堂,各自有切入點與評選原則,但多半能理性溝通,達成共識,光是這一點就可以看出國樂與西樂在立足點上,已經達到對等地位,這對於國樂的發展無疑是一大進步。

 (左起) 香港中樂團理事會主席李偉強先生、國際中樂指揮大賽評審委員會主席陳澄雄教授、冠軍-廖元鈺(臺灣) 、亞軍-曾維庸(臺灣) 、 季軍-鄭丞泰(香港) 、國際中樂指揮大賽倡儀人

  (左起) 香港中樂團理事會主席李偉強先生、國際中樂指揮大賽評審委員會主席陳澄雄教授、

 冠軍-廖元鈺(臺灣) 、亞軍-曾維庸(臺灣) 、 季軍-鄭丞泰(香港) 、國際中樂指揮大賽倡儀人閻惠昌先生

著重曲目詮釋完整性 

來自各國的複賽評審團委員,依據參賽者現場表現進行評選,評分不僅著重演奏曲目的完整性,從參賽者選擇兩首曲目的排練次序、以順排或小節分段排練,都可以看出參賽指揮如何透過語言及肢體與樂團溝通的方式、傳達自身對樂曲的詮釋,進而在有限的時間下,完成與樂團的演練。

 

不少評審表示,指揮大賽不是表演,是比賽,應該要把握時間努力展自己對音樂的要求跟主張,讓評審看見參賽者自身的訓練跟潛力。

 

指揮技巧與國樂素養  缺一不可

要將國樂「指好」,已經不是過去大家印象中學指揮就可以,作為一位稱職的國樂指揮,指揮技巧與國樂素養等同重要,此次無論在複賽或是決賽,不少參賽者指完之後高低立判,差別就在於有沒有對於傳統國樂曲目跟當代創作的國樂曲目有所認識,如此而已。

 

從結果來看,臺灣年輕指揮新秀脫穎而出,而且程度與內涵遠遠超過其他競爭對手,這個結果令人驚喜,更振奮人心,讓大家看見了臺灣指揮人才已然逐漸成熟,催生的重要人物是過去三年擔任臺灣國樂團藝術總監的閻惠昌,「我觀察,臺灣國樂不缺乏人才,但需要有平台鼓勵。」

 

這次閻惠昌擔任中樂指揮大賽聯合主席,完全迴避評分,僅就賽事議程做出客觀建議,他認為,臺灣的學院訓練非常扎實,國樂也有許多各級社團,培養樂眾,基礎比起中國大陸與香港,相對穩健,「臺灣從獨奏家人才、作曲家人才相繼被兩岸三地大舉獲聘以及作品大量演出並成為大賽指定曲目之後,下一步就是讓指揮人才的提煉,這幾年臺灣國樂團所作的中樂指揮培訓課程、指揮比賽,都是很好的磨練機會,果然也雕琢出臺灣的國樂指揮新生代。」

 

給新秀發光機會   承擔國樂發展重任

能夠參與主辦,不管是順遂或是有所扞格,都是一次次珍貴的學習經驗,這次大賽參賽者來自世界各地,臺灣國樂團能夠共同辦理,不但為未來指揮人才培力深耕,也相對累積樂團對於國際事務的動能,相當難得,期待臺灣國樂界趁此機會一鼓作氣,釋出更多大師班進修、指揮樂團等等機會,加碼續航力,讓這一批年輕的國樂新生力軍有機會繼續為臺灣,也為國樂界持續發光。 

第三屆國際中樂指揮大賽 第三屆國際中樂指揮大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