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專屬臺灣的重金屬派對 熱鬧喧囂的北管樂

  • 次標題:第139期-2021/12
  • 文:黃勃翰
  • 圖:許齊文、林茂賢、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 點擊數:653
為推廣及傳承北管樂,全臺眾多慶典遶境時皆會邀請北管樂團出陣遊行或排場演出。圖為台北並歡樂社於2020年艋舺青山王祭的精彩演出。

「我係國寶捏!」這句是電影《海角七號》中茂伯的經典台詞,想必大家應該還有印象吧。茂伯的扮演者林宗仁先生,本身就是板橋潮和社的子弟。北管曾經是這塊土地上的「流行音樂」,並在各地風行,幾乎鄉鎮村落都會組織業餘性質的北管團體,又稱「曲館」,學習北管音樂的曲友稱為「子弟」。如今北管音樂在臺灣已經不如早年這麼的為之瘋狂,但仍然在大街小巷或廟宇的某處能找到其蹤跡。

熱鬧多元的金屬樂

北管音樂非常豐富及多樣化,一般最常於廟會中,見到由高亢的嗩吶聲搭配著鼓聲、不同的銅製打擊樂器所組成的「牌子」(鼓吹樂)形式,最能營造出熱鬧的氛圍,亦因此被稱為臺灣「傳統重金屬音樂」。

平常人看似漫無章法的演奏,其實不然,每個樂器皆有其功能,並且互相緊密的配合,樂團負責指揮的是「小鼓」這項樂器,常寫作「北鼓」( 鼓,piak-kóo),又稱「頭手鼓」,「通鼓」(thong-kóo)又稱「二手鼓」,則是聽從指揮的命令,打出節奏,「大鈔」負責節奏加花,「小鈔」打基本節奏,「大鑼」作樂團最為渾厚低沉且震撼的聲響,負責重拍的部分,「響盞」則是補滿節奏的空隙。透過不同的樂器打擊出不同的節奏,並搭配「嗩吶」這項旋律性樂器,其穿透力和嘹亮多變化的音色,在廟會隊伍中通常最受注目。

千變萬化的高自由度

北管音樂是屬於自由度較大的演奏形式,樂手記住基本的曲目旋律,搭配著不同的鼓介(節奏),依照本身累積的經驗,在吹奏樂曲時加入潤飾的修飾音,加上每個指揮對於樂曲的感受不同,其鼓介的組合亦非相同,使得同一首樂曲,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社團、不同的指揮下有著千變萬化的風格,而這需要相當好的樂團默契才能達成。北管前輩們,很常提到一點,北管音樂不是「演奏」而是「玩」的方式,每個樂手針對自身對音樂的體悟,互相撞擊產生新的火花,這就是北管的樂趣所在,也是不易學習的難處。

為推廣這種專屬臺灣的重金屬派對,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每年皆固定舉辦相關活動,像是以「北管潮-臺灣重金屬派對」為主題,邀請全臺北、中、南各地區北管子弟社團,先後輪番上台匯演,帶來不同風格的韻味,除了感受「牌子」激昂曲風之外,其他還有以絲弦樂器合奏的「絃譜」及戲劇演出的「戲曲」、高超演唱技巧的「細曲」等類型,讓民眾不用四處奔波,就一次能欣賞北管音樂包羅萬象的面貌,並愛上臺灣傳統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