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改編戲曲,還是莎劇? 這是個值得考慮的問題

  • 次標題:第11期-2016/06
  • 文:李立亨
  • 圖:二分之一Q劇場
  • 點擊數:4925
《亂紅》挑戰經典傳奇《桃花扇》。透過鏡中人與男主角侯方域的相遇,虛實間折射出多重的隱喻。
簡介

哈姆雷特說:生存還是毀滅,是個值得考慮的問題。 四百年後,我們或許可以接著說:改編戲曲還是改編莎劇,這也是個值得考慮的問題。

2001年5月18日,崑曲被列入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十五年過後,正好是東西方戲劇大師湯顯祖和莎士比亞逝世四百週年的日子。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都有精采紛呈的莎劇演出活動。中國最大的湯顯祖紀念活動,則是上海崑劇團推出其經典作品《臨川四夢》的連演。

莎士比亞的許多作品,已經在電影、電視劇、偶戲、芭蕾、歌劇、漫畫等各種形式上面被改編演出。湯顯祖作品在戲曲演出之外的改編情形,則是完全不能相比。除了傳統劇場(例如不同地方劇種和偶戲等形式)之外,大部分戲曲作品被改編成現代劇場演出的狀態並不普遍。

 

從歷史演繹中匯成一片藍海

 歌德曾說:「我讀了莎士比亞劇本第一句之後,我的一生都屬於了他。我讀完他的整部作品,就好像我過去是一個盲人,一隻無形的手睜開了我的眼睛。」也許,很多創作者就是因為眼睛「被睜開」,而開始莎劇的改編。那麼,包括湯顯祖創作在內,那些品質與數量龐大的傳統戲曲作品呢?

這些絕大多數取材自歷史演義的傳統劇目,本身就已經是改編作品。換個角度來看,如果我們開始思考如何從傳統戲曲故事入手,將之改編成不同形式的演出。我們就有可能會發現,這裡面實在是一片有待開發的汪洋藍海。

戲曲故事開眼  創作者自由馳騁 

湯顯祖的同代人王思任曾用:「《紫釵記》,俠也﹔《牡丹亭》,情也﹔《南柯記》,佛也﹔《邯鄲記》,仙也。」來概括《臨川四夢》四個作品的微言大義。用一個字來涵括一齣戲的精神,聽起來似乎有些玄妙。然而,這也預示著許多戲曲故事,可以讓創作者眼睛「被睜開」的空間很大。

既有豫劇版,也有京劇版本的《大登殿》裏面,王寶釧在苦守寒窯十八年之後,薛平貴還要裝做路人甲來試探她的貞節—這實在是一齣荒謬劇的好題材。崑曲《爛柯山》裡面,朱買臣考上狀元之後,因爲嫌貧而逼他休妻的崔氏在〈癡夢〉一折裡面,夢見朱買臣高中狀元,她換上鳳冠霞帔準備前去相會。醒來卻只有孤夜殘燈,清寂一片。這齣三十分鐘的獨角戲經典---本身就可以改編成魔幻寫實的演出。

問題是:為什麼兩岸創作者很少走進這條人煙稀少的岔路呢?

《亂紅》透過男主角侯方域的追憶及自我對話,帶出歷史動盪下的悲歡離合。《亂紅》透過男主角侯方域的追憶及自我對話,帶出歷史動盪下的悲歡離合。

傳統引領出當代劇場新潮流

 答案也許可以從崑曲申請成爲「非遺」的過程當中,得到解答。

中國文化部當時在申報的時候,英文用的是「崑曲藝術」(KunquArt )。後來公布時的英文,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改成了KunquOpera (崑歌劇)。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古琴」身上,中國提出的英文是「古琴藝術」,通過之後的英文則是「古琴音樂藝術」。也就是說,我們一般都認爲傳統戲曲是個「大宇宙」,所謂的唱念作打以及空間與服裝化妝都應該被照顧到。

然而,從世界劇場的分類來說,崑曲是被放在歌劇這個範疇當中的,是帶歌唱與舞蹈的戲劇演出。藝術與文化,本來就是各類戲劇演出所依托的根本,它的地域性與獨特性,不管來自哪個區域,都會被尊重。所以,崑曲、京劇、或歌仔戲,跟印度舞劇、日本能劇、義大利即興喜劇等劇種一樣,都是個別獨立的「小宇宙」。並不存在任何人天生就高於、或優於別人之分。

現代劇場以經典故事作爲想像力的跳板,帶著敬意或者僅是純粹拿來利用的態度去進行創作,觀眾早就已見怪不怪。所以,不因傳統劇場的多方講究而自動繞道而行,反而有意識的去進行具有巧思的編排,甚而是題材與形式的交融混搭,也許可以引領出劇場的新潮流。

《亂紅》跳脫過去忠孝節義的框架,展現更多角色的內在。《亂紅》跳脫過去忠孝節義的框架,展現更多角色的內在。

二分之一Q劇場,於2012年推出由戴君芳導演的《亂紅》,以歌仔戲和崑曲重新詮釋崑曲經典《桃花扇》,一舉獲得台新獎。2014年首演,由王嘉明導演、林建華編劇、高豪杰舞臺設計的《聊齋─聊什麼哉?》,進一步把偶戲的演出與現代劇場進行有機的結合。最近重新上演,獲得了叫好又叫座的迴響。這兩個製作,就是明證。

哈姆雷特說:生存還是毀滅,是個值得考慮的問題。

四百年後,我們或許可以接著說:改編戲曲還是改編莎劇,這也是個值得考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