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古老靈魂的現代轉化

  • 次標題:江之翠劇場的過往與新生
  • 文:徐小犀
  • 圖:江之翠劇場
  • 點擊數:535
改編自國家文藝獎得主施叔青的「臺灣三部曲」之一《行過洛津》精彩劇照。(秦大悲攝)
簡介

改編自國家文藝獎得主施叔青的「臺灣三部曲」,近年備受注目的南管文學劇場《行過洛津》讓江之翠劇場在後周逸昌時代再度凝聚起四散各地的老團員,也迎來一批新生代表演者,彼此攜手走出一條新的路來。

表演呈現以「和」字為依歸

週末假日期間,永樂市場前廣場人潮熙熙攘攘,大稻埕戲苑裡卻有種難得的平靜,江之翠劇場正、副團長魏美慧、陳佳雯及資深團員/《行過洛津》製作人劉宛頤在排練前擠出時間,一群人與其說是接受專訪,更像是在回憶2016年謝世的劇團創辦人——周逸昌先生。

劇場界習慣把江之翠劇場與南管、梨園戲畫上等號,但極少人知悉擁有電影背景的周逸昌先生最初的願景是尋找屬於臺灣當代劇場的身體技術,他在1987年成立了「零場121.25實驗劇團」,帶領一群年輕的學生四處求藝,武術、陣頭、歌仔戲、車鼓、北管,樣樣學樣樣試,爾後受到南管與梨園戲的靜謐美感觸動,始於1993年成立江之翠劇場,以南管音樂及梨園戲科步的傳習為核心,也與亞洲其他的傳統表演藝術進行跨文化交流,試圖為傳統南管尋找更多可能性。

問及江之翠劇場的美學觀點, 三人異口同聲答出一個「和」字,「和」是音樂美好的樣子,更是南管音樂重視的狀態,由此衍伸至演出呈現的和諧,尤其在將前述各種跨文化交流的成果整合入南管戲的身體技術時,無論是肢體表現的流暢度或唸白是否通順明晰,皆以「和」字為依歸。

大膽跨界迎來全盛時期

創團初期,江之翠劇場於19972003年進行了為期七年的南管/梨園戲傳習計畫,除了將學員送往福建泉州學戲,也邀請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的師資來臺教學,另在2002年大膽將環境劇場(environmental theatre)思維融入南管樂舞的呈現中,以板橋林家花園的舞榭歌臺為演出場域製作了《後花園絮語》,在當時可說是開風氣之先,演出後也獲得業界好評,後續並受邀至法國演出,如此奇思異想的驅動力,「因為周團長是留法的,在外面看到有趣的事,就想拿回臺灣做做。」魏美慧說。

《後花園絮語》的成功讓江之翠劇場更確信自己的路,因此2006年又在國家戲劇院的實驗劇場推出《朱文走鬼》,邀請日本舞踏藝術家友惠靜嶺執導,將梨園戲、南管樂府、舞踏、現代劇場等元素充分融合,並在次年獲得第五屆台新藝術獎的榮耀。爾後劇團一點也不停歇,繼續與歐丁劇場創辦人Eugenio Barba、印尼傑出舞者Mugiyono Kasido、Siti Sutiyah Sasmintadipura、Bambang Besur Suryono交流,然而南管本身已具有豐沛的表現能量,跨文化合作時的分寸為何?陳佳雯解釋:「我們學的是很傳統的東西,有機緣才與其他藝術做結合,去發展更多可能性,但不管跟什麼藝術結合,一定要保有自己的東西。」

2000年初期的江之翠劇場欣欣向榮,魏美慧與陳佳雯都躬逢其盛,但在2011年加入劇團的劉宛頤口中,描述出的又是另個光景,因為某些不足為外人道的緣由,當時周逸昌先生的心意始終在是否繼續經營劇團間擺盪,不出幾年,當時整修得美輪美奐的「家」,因無力繼續負擔高額租金而被迫放棄,江之翠劇場就此搬離了新北市板橋區文化路,飄盪在看不見盡頭的風雨中。

2016年周逸昌先生在印尼求藝途中突然謝世,當時依然留在劇團的少數團員們面臨了一個抉擇:就讓江之翠劇場在此畫下句點?或繼續走下去?

《行過洛津》開啟劇團新生命

劉宛頤最初在2013年向周逸昌先生提起《行過洛津》這部以七子戲為故事核心的小說,希望將之改編為舞臺演出,當時因劇團資源不足只得忍痛放手,但人生這齣戲時不時會出現令人驚豔的劇情翻轉,《行過洛津》在2017年之後竟為江之翠劇場召喚回原本離散四處的團員。

《行過洛津》小說最初由劇作家吳明倫改編為二十分鐘的讀劇版本,在飛頁書餐廳的讀劇文藝季發表時找回了琵琶與南鼓樂師協助呈現,2017年入選為「松菸Lab新主藝」後,找回了老團員演出戲中戲《陳三五娘》,樂隊編制也完整了,另招募了現代戲劇背景的新演員加入演出,於年底完成一小時的作品,2018年再度增編為兩小時版本時,除了迎回更多老團員,也招募了新演員,並在2019年將之帶到法國亞維儂藝術節演出。

一起工作後,老團員們慢慢地產生共識,想要延續周逸昌先生的景願,一行人還到了周師叔家擲筊,一問是否能借用劇團的樂器與道具?聖筊!二問是否還能夠再繼續使用「江之翠劇場」這個名字?聖筊!就在眾人的祈願與清脆的擲筊聲之中,江之翠這艘小船又重新出航了。

復團初期因為「家」已不在,居無定所成為必然,眾人只得拖著道具與樂器穿梭在臺北市各排練場之間——莎妹、北投71園區、遼寧街藝響空間等,直到2020年入選為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的Creator,展開為期七個月的駐地計畫,爾後在2021年成為大稻埕劇苑的駐館團隊,為期兩年,才終於有個暫時安身立命的所在。

《行過洛津》2021年在臺中國家歌劇院及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演出最終版本,過程中除了召回老團員,劇團也因為它的演出需求,結識了年輕一代的劇場演員,今年(2022年)三月新製作《鄭元和與李媽李亞仙小姐》的〈踢球〉中,即啟用了2020年進駐空總時訓練的新演員,近期更是招募了一批具有多元藝術背景的新學員,後周逸昌時代的江之翠劇場,精彩依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