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亂孤兒 流浪到臺灣
曾仲影1922年出生於上海,幼年家境富裕,常去天蟾舞臺欣賞梅蘭芳唱京戲,並流連於片場,著迷地觀看默片拍攝。一二八事變後祖母鄭進寶帶他逃回祖籍地廈門投親,高中時祖母餓死。
從此曾仲影孑然一身,勉強自英華書院畢業,徒步去投考疏散遷至長汀的廈門大學,歷史系將要畢業時,在報國心驅使下放棄學業投身軍旅。抗戰結束生活又失去重心,狂放不羈的他毆打美軍軍官,1946年流徙到臺灣,過著像匪徒一樣的日子。
二二八受難者進劇團界 開啟音樂路
考進台灣廣播電臺當閩南語播音員讓曾仲影安定下來,但是僅工作兩三個月就遇到二二八事件,他出外轉播陳儀演說次日就被警察逮捕,試圖逃跑時小腿中彈,兩度入獄關押在東本願寺及軍法處共一年半。
出獄後無路可走,循記憶去投靠浪跡萬華時認識,也是坐牢時唯一來探視過他的舞女張桂珠,經她介紹進張家家族劇團當樂手,劇團十天一次換位到不同劇院,每夜他總要被警察請去「喝茶」,不堪身心傷害,曾仲影燒毀證件、改名、自降學歷,娶海風歌舞劇團黃碧秀為妻,徹底隱沒過往。
一張白紙轉入音樂界,意外地讓曾仲影在音樂上的天分浮顯出來。他借來小喇叭,自己摸索吹奏與記譜,因當時音樂資源很少,他與同行常偷偷抄譜。幫劇團伴奏、配樂讓他萌生進修之意,便寫信向美國波士頓斐格里音樂院申請,函授研習《Jazz Harmony For Arranging And Playing Music》,這套教材的和聲、配器、樂理知識,深深影響與擴大了曾仲影編曲的音樂觀念。
從電影配樂到歌仔戲
1956年麥寮拱樂社製作、何基明導演的《薛平貴與王寶釧》大受歡迎,開啟了輝煌多產的臺語片時代,曾仲影與家人自組的白蘭古裝劇團在1957年就被大明影業社包下整團,拍攝《薛仁貴與柳金花》,本名陳粉的女導演陳文敏大膽啟用曾仲影擔任該片配樂,開啟了他在電影、歌仔戲、電視方面的藝術生涯。後來兩人還合作了《茫茫鳥》、《苦戀》等時裝片,有時缺演員,曾仲影會以「曾影」藝名客串演員。對於電影配樂這個角色,曾仲影有他的看法與不平。他認為作曲者應該具備戲劇的涵養,懂得表演與導演的藝術,並且有古典音樂的素養,不只寫主旋律,還要會和弦、配器、樂理,寫出來的音樂才能與畫面、情緒緊密結合。而普遍對於電影界的關注與研究討論,幾乎都聚焦在出場明星演員與導演上,稀有人注意配樂作曲的重要性,也讓他很感嘆不平。
在著作權觀念還未萌芽的階段,好聽好用的音樂常被逕自借用。1958年曾仲影、楊三郎配樂的臺語文藝片《酒瓶花》,片中曾仲影作的同名主題曲被歌仔戲吸收,取名〈情海斷腸花〉。1966年曾仲影配樂、鄭東山導演的《蛇美人》,其中幾段音樂包括〈仙鄉歲月〉、〈春遊〉、〈狀元樓〉、〈送蓮花〉等,被歌仔戲製作人陳聰明、劉鐘元注意到,因這些樂曲的鄉土風味很適合歌仔戲,便網羅他為楊麗花的公演戲寫作,從此,又開啟了曾仲影在歌仔戲新調的世界。
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歌仔調作曲
外界往往誤解曾仲影的電視新調如此盛行,他必然與合作過的名角楊麗花、葉青、小明明等交往甚深,其實曾仲影生性不喜交際,也鮮少到攝影棚,最熟悉的是當時國樂、民樂與西樂界他親自邀請合作的碩彥,在錄音室度過不少年時光。其中包括:董榕森、陳裕剛、陳勝田、王正平、顧豐毓、李鎮東、陳冠華、江慶霖、林慶昇、鄭萬欉⋯⋯等。這些樂手在日後曾仲影進入台視、華視擔任特約作曲與製作人時,仍多有合作。
除《蛇美人》曲調的翻錄,曾仲影還為歌仔戲新調創作了〈相依為命〉、〈萬古留芳〉、〈送君別〉、〈新乞丐調〉、〈月夜思情〉、〈下凡〉、〈找鴛鴦〉、〈哭墓〉、〈探郎君〉、〈怒罵〉、〈悲悶的古箏〉、〈柳絮調〉⋯⋯等百多首,楊麗花歌仔戲開場歡快的〈七字調〉變奏以管樂表達澎湃的鄉土風,更是過去人人熟悉的音樂。流行音樂方面,〈一顆流星〉與〈藍色的夢〉為曾仲影最膾炙人口的作品,他捷才、深能掌握樂曲氣氛,也在「替歌曲穿衫」的編曲工作上大大發揮。綜觀自己猶如一顆流星的人生,暮年的曾仲影自賦一詩為總結:「風霜幾度似雲煙,藝海茫茫岸無邊,笑傲怡然行我獨,流星歲月奈何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