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老中青三代並列 傳承歷史再創新 北港閭山堂神童團

  • 次標題:第145期-2023/06
  • 文:鐘予希
  • 圖:北港閭山堂神童團
  • 點擊數:563
神童是北港媽祖的駕前御用陣頭。
簡介

北港朝天宮迎媽祖已然成為國家指定重要民俗,其每年參與遶境的陣藝也成了這項民俗中重要的一環,一九五九年成立的北港閭山堂神童團不僅是北港媽祖的駕前御用陣頭,也是全台第一個開山神童團,歷經六十四年的歷史,老中青三代並存,傳承絡繹不絕。

馬路上鞭炮編織成網,每年固定農曆三月十九、二十日參與北港朝天港媽祖遶境的北港閭山堂神童團,成員引導兩尊踩著蹦跳步伐的神童踩入炮網,瞬間點燃的鞭炮聲響連天,硝煙四起,但顯然只有炮網還不夠,犁炮也跟著上陣,媽祖的遶境由此展開。

 「神童是北港媽祖的駕前御用陣頭,神童團的成員都是媽祖的小孩,在媽祖的庇佑下都平安順利地長大。」北港閭山堂神童團第三代團長吳品嫻說。

 

吳居宅創神童團

北港閭山堂神童團是由吳品嫻的阿公吳居宅所創立。吳居宅早期在雲嘉南一帶是非常著名的雕刻師傅,年輕時前往臺南安平西龍殿學習了閭山法祖宮的法術,曾經受邀承作嘉義水仙宮部分木作,並密切與日本人交流,習得一身高超工藝。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宗教信仰復甦,北港朝天宮廟務繁忙,但由於廟宇所需的木作、雕刻、修繕皆委由外縣市名家處理,吳居宅嗅到雕刻店的存在需求,1949年搬到北港一帶以閭山堂為名成立北港第一家雕刻店,專門負責北港朝天宮的神像雕刻,製作神帽和配件等等。

至於成立神童團的緣由,吳品嫻說:「有天阿媽夢見媽祖帶著小童,請閭山法主公教導小童修行。阿公便即刻前往朝天宮請示,並將神靈請回閭山堂。阿公依照阿媽的描述,雕刻了一尊神童祖師。」因此閭山堂中除了供俸閭山法主、巧聖仙師、虎爺和太子爺之外,也供奉神童。

北港朝天宮每年遶境,由於當時參與的陣頭不多,吳居宅為了讓遶境隊伍更為熱鬧,就以家中七子拿香點鞭炮嬉戲的畫面做為靈感,創造了兩尊童仔,1959年創立了北港閭山堂神童團。早期,因為服裝顏色稱為碧霞童子和青霞童子,為了方便現在都稱為一童、二童。所以正確來說,神童神尊只有一尊,但童仔是兩個,且是男童,為的是遶境熱鬧。 

傳統陣頭步伐多踩七星步、八卦步等為主,神童團屬於新創陣頭,在沿襲傳統之外,邀請南陽國小老師洪清彬協助自創步伐舞步,為符合神童的形象,步伐多為蹦蹦跳跳、左晃右晃的活潑形象,搭配鼓點鞭炮的節奏,表現符合當時情境的舞步,並且依照場合和隊型,亦分參神、插角和踩屋等。 

隔年,北港閭山堂神童團隨同北港朝天宮媽祖遶境,位列駕前陣頭,引起轟動,鼎盛時期,當時當地人還流行一句俗諺,「沒有跳過神童團的都不是北港人。」

 

遵循古制社群拉攏年輕人

北港閭山堂神童團創立至今六十四年,從 吳居宅一路傳承至吳明炎(長子),現任堂主為吳明國(三子),並由吳品嫻擔任團長,年輕人接班,但所有儀式完全遵循傳統古制。神童團出門,事前會先稟報祖師、擲筊、犒兵、神童入神,出團當天團拜,身著白衣紅褲,跳神童者,不能說話,不穿拖鞋⋯⋯等,音樂搭配八音。而即便是分靈,神尊雕刻、入寶等等,都按照古禮。

出團時的前導車和鼓車等也維持古味模樣,前導車執掌帥旗、放置遶境所需鞭炮,後方的鼓車則承載巧聖仙師和閭山法祖,並供俸花、水果、茶及點心等等,一抵達定點,就不乘車,即便路程二、三十公里,仍一路堅持步行、跳童仔,吳品嫻認為「該保有的傳統還是要有才能保有神童團的味道」。 

北港閭山堂在招募團員和宣傳上創新,使用網路社群,以靜態、動態影像吸引目光,讓來自全省各地、對神童團有興趣者透過社群了解北港閭山堂神童團,進而吸引他們主動參與,進而提升黏著度;並且發展北港閭山堂神童團周邊產品和結緣品,藉此拉攏神童團愛好者。

 

自主性學習 老中青三代並存

北港閭山堂神童團透過網路社群,開始有年輕人加入,雖然在出團前兩個禮拜才會有密集的訓練,但每周六固定在會館內聚會,也會邀請團員父母共同參與,以改善長輩對陣頭藝陣的刻板印象;而對神童團社務或扮演神童有興趣者,也可透過自主詢問團員,約定時間學習和練習,透 過年輕一輩的班長帶領新社員,將老一輩社員的 知識和經驗往下傳承。

吳明國與吳品嫻認為,北港閭山堂神童團是已經有六十多年歷史的傳統藝陣,團員必須老中青三代都有,不可偏廢,他們表示:「神童團裡如果只有年輕人就會沒有歷史感,但只有老年人就會失去熱情和活力,而跳神童本來就是需要一些活力和體力,所以,北港閭山堂神童團一直在整合三代的勢力。」

「目前全臺神童團蓬勃發展,雖然發展的方向不一,但只要是為神明服務,目的方向是正確的,尋找源頭時仍會找到北港閭山堂神童團。我們互相交流,各自把想做的部分做好,那麼神童團的傳統文化也將持續傳承,香火不滅。」這將是北港閭山堂未來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