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政府頒布文化資產保存法後,保存傳統藝術的呼籲就從未停過。
除了政府對傳統藝術進行調查、採集、研究、推廣、傳習、登錄、指定等保存維護,並對技藝卓越者授予國家尊榮外,大專院校也逐漸開設傳統藝術相關系所或課程;然而,高等教育的哲學觀與運作相對於傳統師徒制可謂大相逕庭,所處的文化生態亦大不相同,造成傳統藝術在高等教育中的諸多扞挌與困境。
「具象式有機觀」的傳統藝術vs「抽象式機械觀」的高等教育
源自前現代農業社會之日常生活需求的傳統藝術,其文化傳承與產業運作向來都在具有地域文化脈絡的民間有機進行。透過師徒制或家庭傳承的個別教育所傳授的不僅是技藝,更是傳統藝術之價值理念、社會關係、默會知識、產業運作、美感品味、生命定位等內涵與外延的文化系統性!傳統藝術師徒制在技藝操練中蘊含此文化的系統性傳承,可謂為「具象式有機觀」。
相對的,高等教育的學術研究雖然經常起於個案現象的問題性,但卻意在透過去脈絡化、抽象化的理論路徑,探討自然與社會的普遍性規律,從而迴向再脈絡化來解決跨時空的在地問題。抽象化理論作為普遍性知識當然有助於學術交流,也契合於工業社會所需的大班教學。另一方面,當前大學系所專業分工因襲工業社會的高度社會分工及生產線式量產的意識形態,將不斷衍生的知識技能切割為許多「專業」領域來開設多樣課程,並預期學生能自動地將各種獨立小單元知識組合成一個完整的系統性知識,可謂為「抽象式機械觀」。
傳統藝術失去賴以生存的社會關係與產業運作
除了哲學觀的差異,傳統藝術傳承的問題更在於所處文化生態的巨大改變。台灣社會進入資本主義化的現代社會後,在全球化及工業量產化的衝擊下,趨向工業美學的量產均質現象。所有學生被編入國家主義及工業主義主導的制式教育體制中,學校的制式內容取代了師徒制的個別教育、普遍性知識取代了在地性知識、學校的科學理性取代了行業敬神與禁忌、多樣課程與師生關係取代了單一專注與師徒倫理。於是,當傳統藝術所依的前現代農業社會的文化生態逐漸崩解,就使得傳統藝術後繼乏人的現象日益嚴重。
在沒有辨明所處文化生態巨變,也沒有辨明傳統師徒制「具象式有機觀」及高等教育「抽象式機械觀」特質差異下,高等教育縱然禮聘傳統藝術大師到校開課,一週三學分的課程不但難以企及原本師徒制的深度,更在大班授課中將傳統藝術窄化為技藝傳授,也去除掉傳統藝術的在地文化脈絡與社會意義;而各個老師分別授課的切割式教學,更難傳承傳統藝術「具象式有機觀」之文化系統性,遑論傳統藝術賴以生存的社會關係與產業運作了。此殆為當今高等教育進行傳統藝術傳習的困境。
傳統藝術在現代與傳統中對話並轉譯 重新發展新生命
回應此困境,如果企望高等教育能對傳統藝術有所貢獻,則應擘畫出傳統藝術的理想型藍圖:包括奠定基礎的高職傳藝科+量身訂做式傳藝學程的高等教育+就業後的師傅進階班+邁向巔峰的大師班。以高職傳藝科為基礎,佐以高等教育之學術研究的抽象理論力量,教育學生在人文/社會/美學/產業/科技等五大領域中開拓視野格局,讓傳統藝術在現代與傳統中對話並轉譯,而非迷失於文創產業的形式主義中,進而在現代文化生態中重新發展出新生命,讓新世代青年重新喜愛傳統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