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掌中乾坤 偶戲的編劇之力

  • 次標題:第131期-2020/08
  • 文:李佩芬
  • 圖:真雲林閣掌中劇團
  • 點擊數:737
傅建益說戲投入,在家寫劇本時也會自己拿起戲偶來上一段。
簡介

拿起手中布袋戲偶並開口念起臺詞的傅建益,立刻化身為掌中人物,生動地表演起他所創造出的劇中角色。指導多齣真雲林閣掌中劇團(後簡稱真雲林閣)演出的傅建益,本身除了會寫劇本,亦投身在掌中戲表演多年,不斷透過教育與表演的方式,推廣掌中戲文化,期望透過文化傳承,將掌中戲扎根臺灣新一代。

2014年開始與真雲林閣合作,傅建益便與團長李京曄一同打造出全新的掌中戲實驗劇。傳統掌中戲並無導演與編劇兩者職務,多是由表演者從老師傅身上學習各種戲碼,再經自身演繹後展現而出,因此,表演者即是編劇與導演。「我原本就是學戲劇出身的,當初李團長找我一起合作時,表示要打造全然不同的掌中戲,我就想著能否將舞台劇的表演方式引進掌中戲。」

集編導於一身 創新實驗掌中戲

傅建益與真雲林閣合作的第一部戲《傲氣之珠.幽冥節度使》,打破過去傳統掌中戲的架構,從劇本、角色、佈景、燈光,均擺脫過去野台戲的自由發揮,改以舞台劇的模式進行。例如將過去野台戲為吸引觀眾注意,而習慣使用以較為粗鄙的逗趣對話全數摘除,並加快換場節奏,改走更重劇情發展的精緻文戲。

「一開始劇本完成後要開始彩排時,偶戲師傅相當不適應,過去掌中戲演出前沒有彩排的習慣,表演者相互說好角色進場時間與動線,抓個大概即可上場。但我卻要求大家排戲前,要先讀懂劇本,接著真人模擬一次;最後再拿布偶彩排並精準走位,每次彩排皆不可有差池,因為還要搭配燈光來營造氣氛,點點滴滴的雕磨,足足彩排了7天7夜,師傅們都要抓狂了!」說起當時的辛苦,傅建益表示最感激的仍是李團長的配合及那顆立志改革的心,才能使這齣如此具實驗性質的戲碼成功演出。

在執導《夢.斷.情河》一戲時,傅建益甚至直接改用黑布作為表演平台,並設計多層檯面,讓戲偶創造不同焦距。操偶人(多數穿著黑衣)直接現身舞台上,不再侷限於彩樓,打開了表演的空間,這些都是掌中戲相當開創性的做法。

寫劇入戲十分 改編歌仔戲、莎劇的創新文戲

「我相信真正吸引人的戲,是來自內心的感動、對人性的觸動。」《傲氣之珠.幽冥節度使》就是在這樣的信念下所誕生的一部戲,改編自歌仔戲碼《劉全進瓜》的故事架構,卻不是單純的演出該戲碼,傅建益說他的戲雖為改編,卻僅是借用其故事架構,以自己的方式加入他認為更能打動人心的故事發展。編寫劇情時,不同於傳統掌中戲「緊、接、快」的劇情節奏,而是層層疊進,慢慢地鋪陳情感,帶領觀眾將情緒逐漸地堆向最高點。

「我們第一場演出時,原本偶戲師傅很擔心沒有武戲的演出,連續230分鐘的對話與獨白,觀眾能否適應,但演到中途,我們聽到自觀眾席傳出的啜泣聲,就知道穩了!」最終謝幕時,現場800位觀眾的掌聲,讓戲團所有人都相信,即便是掌中戲,一樣能夠透過勾勒人性的劇本刻畫,讓觀眾產生深刻共鳴。

「我在家寫劇本時,一定將布偶放置書桌上,寫到一個段落,就會拿起布偶自己演上一段,讓自己化身那個角色,然後講出臺詞,去感受那個角色當下的情緒。不過家人就很辛苦,因為我都是半夜寫劇本,有時入戲情緒來的時候,聲音就常常吵到家人。」傅建益憨笑著說。

2018年的戲曲《夢.斷.情河》是源於莎士比亞經典悲劇《李爾王》,傅建益將時空背景轉為「大宛國」,「李爾王」成了「老皇帝李禎」,原著中的3個女兒則改為2個兒子、1個女兒,劇情聚焦於父親與子女4人的情感上,並將感情戲、臣子等支線均剪裁除去,使觀眾更能聚焦在主線的情緒上。「所以很多老師拿著原著內容來對比我的戲,會發現差異很大,其實我可以說只是借用《李爾王》的故事架構,撰寫一齣截然不同的故事。」

而《夢.斷.情河》的創新,更不只是跨界改編傳統經典劇目,在唱詞文字的編排上,除了傳統掌中戲北管體系的哭科(緊中慢)和皮黃漢調等,更大膽採用了歌仔戲的唱腔,放慢了整體節奏,使整體戲的鋪陳更添層次,武戲則改以意象的方式呈現。

掌中戲編劇的難度, 在於戲中的複雜度,不僅須具備說學逗唱、詩詞應用、武打動作等,更得靠聲音、動作來補足人偶欠缺表情變化的情緒。傅建益融合多年來跨足各領域所習得的本領,從現代舞台劇、掌中戲、歌仔戲、客家戲、京劇等面向,以創新戲碼打造全新境界。

看戲不分年齡 感受從小開始

「《傲氣之珠.幽冥節度使》第一次演出時,有一位幼兒園孩童流著淚,他的父母帶他過來向我們致謝呢。」傅建益說,5、6歲的孩子,雖然對整個劇情故事無法完全掌握,但對於夫妻之間濃厚深沉的愛、生離死別的悲苦情緒,卻依舊能夠充分感受得到,並隨著劇情推展深感緊張、悲傷與感動。

2019年所推出的《雪.冤.六月》則是改編自竇娥冤的故事,目前維持著一年一檔戲的進度,下一部作品將會以《哈姆雷特》作改編劇本,目前正與徒弟一同創作中。傅建益對於傳統悲劇相當熱愛,「就像亞里斯多德所說,悲劇能夠引發人產生悲憐的情緒,使心中鬱積的情緒得以發散。有些苦,說不出口,但透過看戲,內心的悲苦得以發散,人的心也能透過悲劇來淨化。」

人性的七情六慾,與生俱來,同時也是人們內在深層的需求。而戲劇反應人性;掌中戲只是其中一種載體。傅建益從人的角度來寫劇本,用戲連結不同世代的共鳴,無論是歷經滄桑的長者,或是不經世事的小娃兒,內心的感受都能在他的劇中,最真實地展現,動人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