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第三十一屆傳藝金曲獎戲曲類特別獎得主曾永義說:「這個獎的最大意義,就是肯定了與我一起努力發揚傳統文化的朋友、學生、民間藝人、藝術家。」任教於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世新大學中國文學系,致力於戲曲理論與戲曲史根本性、爭議性問題解決,並開啟俗文學資料的整編研究。曾永義的得獎感言,卻是感謝數十年來一同推廣傳統藝術文化的好友們。談起數十年來與知音好友的合作過程,今年80歲的他依舊英姿颯爽。
他透露,在大學任教的自己之所以數十年投身推廣傳統藝術文化,全因一場40年前在美國聽到的演講。
原來,1978年,37歲的曾永義至美國哈佛大學擔任訪問學者,在當地聽見一位哈佛博士生的演講,提及自己留學臺灣的經驗:「臺灣的電影院播的是美國電影、孩子在電視裡看的是美國卡通、臺灣人晨運不打太極拳而是迪斯可。」
曾永義說,當時全場哄堂大笑,唯有穿著唐裝的他笑不出口,有感於珍貴的民俗文化在現代社會常被忽略,甚至可能面臨絕跡,曾永義抱著「書生報國」的情懷,回臺後,他便與臺灣知名音樂家許常惠一同投入了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他擔任執行長與董事長後,號召許多戲曲、雜技、建築、書法、舞蹈、工藝、宗教與音樂等跨領域的友人,從此投入臺灣傳統文化的維護與推廣。
提升傳統藝術的文化影響力
保存、推廣傳統藝術的第一步,便是讓傳統藝術的價值為人所知。曾永義推舉臺灣民間藝人榮膺「薪傳獎」、「民族藝師」,主持崑曲、歌仔戲、布袋戲等研習班,並引介民間藝人到校園做示範講座,提升其社會地位與文化藝術上之影響力。
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邀請小西園掌中劇團的第二代團主許王到國立臺灣大學演講,全場不僅座無虛席,慕名而來的學生們更擠在窗沿、席地而坐,就是為了一睹許王操著木偶講著布袋戲,那些年,他邀請許多活躍的民間藝人舉辦講座,包括了「布袋戲之父」李天祿以及「通天教主」黃海岱,後來都成為傳統藝術的國寶大師。
每年中秋前後一連5天的全國民間劇場,更勝於現今年輕人瘋迷的音樂祭,一連5天,臺北青年公園周邊約有100多個手工藝棚、上千位民間藝人,從事戲曲、說唱、偶戲、雜耍等百餘種演出形式,每年都湧入百萬人次觀眾,在年輕學子間養成愛護鄉土文化的氣息。
1990年代,擔任兩廳院委員的曾永義認為,傳統藝術是民族文化之寶,必須持續接觸觀眾才能持續傳承,力推臺灣本土傳統戲曲在國家戲劇院上演,他投書媒體提出〈從野台到國家劇院:精緻歌仔戲的六大訴求〉,強調深刻不俗的主題思想、緊湊明快的情節安排、醒目可觀的排場、機趣橫生的台詞,以及多元音樂曲調、演員精湛技藝與學養修為。為了達到目標,他也四處奔走邀請傳統歌仔戲班,根據上述標準製作劇院等級的戲碼,搭配適切的媒體宣傳,成功讓歌仔戲、南管、布袋戲登上國家戲劇院舞台。
「現在,不管年輕人還是老年人,都有布袋戲的戲迷。」如今,看到傳統藝術充分利用現代劇場設施,表演獲得廣泛觀眾喜愛,最初提出精緻歌仔戲理念的曾永義,顯得相當欣慰。
走遍世界各地 民族藝術文化輸出
此外,曾永義也主張「以民族藝術作文化輸出」,多年來親率劇團至歐、美、韓、日、中美、東南亞、澳洲、南非、中國大陸巡迴演出,宣揚民族藝術文化。最初亦是起因於曾永義在美國密西根大學擔任訪問教授時,結識了全美大學均有分支的中國文化中心,因而搭起民間藝術訪問的橋樑,到美國進行35天的巡迴。後來曾永義到德國擔任客座教授,也大力促成德國、法國與南非的巡迴演出。曾永義亦於擔任國家建設委員會文化組召集人期間,提倡由政府補助民間藝術團體赴海外宣傳費用,開啟民間藝術團體至海外交流的大門。
回憶當時情景,曾永義說,雖然為了節省經費,必須買最便宜的機票四處轉機,但豐富的收穫卻抵銷了付出的辛勞。曾永義說,文化交流必須建立在使對方認識、了解自己的立場上,才會產生欣賞、共鳴與讚嘆。因此,每一場巡演,都必須根據劇場形式、文化民情進行調整。他還記得在法國巴黎,法國觀眾對於活靈活現的掌中布偶大感驚奇,表演結束時不但掌聲熱烈,甚至還起立歡呼。在奧地利國際藝術節,精彩的民俗舞蹈吸引了大批觀眾,臺灣的國旗在會場飄揚,這些讓他感動的畫面依然歷歷在目。
「年輕人最重要就是要有自發性,在前人走過的路上疊加年輕一輩的生命力與新觀點,就很容易超越前人境界。」曾永義直言,推廣傳藝之路並無利可圖,有意投身傳統藝術推廣的年輕人,最重要的是對鄉土與傳統藝術文化的愛。或許正因他誠懇地替國家文化付出,並對共襄盛舉的藝術團體保有尊敬,因此結交許多以誠相待的友人,曾永義與四海友人結成「酒党」,被友人尊為「党魁」,談起這段軼事,曾永義哈哈大笑說,杯中有物皆是酒,讀書人的酒杯正象徵文人的瀟灑風骨,跨越人與人的界線,於人間愉快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