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不管新舊調 曾仲影填補傳統與流行縫隙

  • 次標題:第132期-2020/10
  • 文:李佩芬
  • 圖:高凱新、曾仲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 點擊數:992
曾仲影是臺灣流行音樂歷史的最佳見證者。
簡介

「一粒流星,流對彼平去。伊是向阮,向阮暗示,暗示 無了時。流星啊流星,吉他為你訴哀悲。」這首鄧麗君、費玉清、陳昇、楊宗緯都演唱過的老歌《一粒流星》是今年已98歲的曾仲影寫下最受歡迎的流行歌曲之一,也是連續劇《青春鼓王》的主題曲,敘述著男子漂泊的人生與內心說不出的哀苦,也像是曾仲影年輕時不斷漂泊、切換多重身分的人生。

剛獲得第三十一屆傳藝金曲獎出版類特別獎的曾仲影可說是臺灣音樂界的一塊瑰寶,也可說是怪傑。曾仲影至今創作了近600首流行歌曲,1960年代培育了無數歌手,如白嘉莉、歐陽菲菲、湯蘭花、冉肖玲等知名女星,都曾唱過他所創作的歌曲。同時他也是電視製作人、編曲家、電影導演、歌仔戲作曲家,是臺灣音樂史上跨界幅度最大的作曲家。

天生音感 吸取各地戲曲精髓

7歲前居住在上海的曾仲影,家族經營茶磚廠,家境算富裕,他從小跟著祖父母,乘著黃包車去戲院看戲,當時流行的紹興劇等,都是他記憶中的樂音,尤其是京劇乾旦梅蘭芳的精湛演出,在他童年記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隨著戰亂開始,曾仲影跟著祖母回到廈門的娘家,度過一段非常艱辛的日子後,開始在鼓浪嶼就讀英華書院。由於校方強調西式教學,因此在學時期他曾短暫學習過樂理與五線譜,奠定了曾仲影的音樂基礎,再加上他天生對音樂的敏銳度與音感,讓他對各種樂器都能無師自通,舉凡小喇叭、薩克斯風、鋼琴,都能很快上手。長大後,對於歌曲的創作、編曲、配樂等,他也從未拜師學藝,卻都能隨心所欲,信手拈來,「我寫歌從來也沒有參考別人,靈感就是天上掉下來。」說到寫出上百首流行歌曲的過往,他一派輕鬆地說。

雖有著極佳的音樂天賦,但他卻不曾倚仗天份過日子。1950年代,他透過當時投身海風歌舞劇團樂師之介紹,向美國波士頓柏克里音樂學院(Berklee School of Music)申請函授課程,學習爵士樂的編曲與演奏,反覆研究爵士樂複雜的和聲技法,過去在英華書院與廈門大學唸書時的英文基礎,恰好讓曾仲影能夠一窺爵士樂的新世界,在當時,爵士樂複雜的和聲技法是臺灣相當少見的樂曲技術。

勇於創新 樂曲創作不設限

年輕時輾轉流浪,從上海至廈門,再從廈門到臺灣的曾仲影,原本已考上臺語廣播員,但卻在228動亂時被陷害入獄,出獄後意外踏入了劇團樂手的工作,「那時候,其實我什麼也不懂,但就什麼都做,小喇叭拿來就摸幾下吹看看,久了就學會了,拍電影也是這樣。」別人要花上大把精力練習的事,曾仲影總是三兩句輕輕鬆鬆就會了,笑眼中不時閃爍著自負的神情。

1957年,臺語片開始蓬勃發展,他所待的白蘭古裝劇團也被三重大明戲院老闆包下,拍攝電影《薛仁貴與柳金花》,那也是曾仲影第一次製作電影配樂。「導演就是戲院老闆娘,從沒拍過片,常常一喊『預備...camera!』後,攝影師還要提醒她『導演!妳擋到鏡頭了!』鬧了很多笑話!」曾仲影也說起在當時的環境,所有人都是邊做邊學,甚至導演的風格也經常在拍攝過程中隨意改變,拍一半突然想讓演員唱一段歌仔戲,演員就得馬上學著唱一段,一切得非常有彈性。

而曾仲影就是從這部電影開始踏入了電影配樂的世界,當時的電影配樂是要先看著拍好的無聲畫面,然後將全片切成約莫4050個段落,自行紀錄每個段落的劇情是什麼、感受是甚麼、時間有多長,然後再一一譜曲、編曲。曾仲影編曲上的強項是中西樂曲並用,雖說中國樂器比西洋樂器來得複雜麻煩,但曾仲影對中國樂器的知識廣而豐富,又兼擅西洋樂器,因此錄製配樂時也由他親自擔任指揮,在當時創新了許多中西合併新編曲樂風。

陪著父親一同受訪的曾英峰說,父親當時為了家計,創作涉及的領域不僅只是我們所熟知的流行樂曲、電影配樂,甚至連宗教歌曲、兒歌,無所不寫。我們好奇地問曾老師如何跨足這麼多類型的樂曲創作,他淡淡地笑著說:「人家要你寫什麼,你就寫啊!」但這也說明了老師對音樂強烈的感受性,以及旺盛的學習力,讓他的創作從不囿限於特定的類型中。

曾英峰說:「我懂事以來,從沒看過我父親聽其他人製作的音樂,他反而更喜歡的是看書,而不是聽音樂。」一如曾仲影在訪談中總愛手指著天上說自己的靈感不是來自任何人,而是「從天上掉下來的」。

從流行樂界轉戰歌仔戲界

曾仲影在製作3400部電影配樂,寫了數百首國、臺語歌曲後,1969年轉戰電視圈擔任電視製作人,先後製作了《青春鼓王》、《彩虹之歌》等膾炙人口的節目,同年他也被簽為臺視特約作曲人,這時發生另一件促使他影響臺灣音樂史極深的事件,就是楊麗花歌仔戲團請他為電視台的歌仔戲創作新曲;此時他童年時聽過各地方傳統戲曲的記憶就浮現在他的腦海中,成了創作時的養分。

談起這段往事,曾仲影卻是自謙地表示對歌仔戲「一竅不通」,「我以前沒有在聽歌仔戲的,我只聽平劇而已!」或許正是這「不懂」,反而讓曾仲影毫無包袱地創作出前所未見的新曲調。曾仲影將西洋樂器引入歌仔戲的編曲之中,使舊有的國樂編曲變得更磅礡,小提琴、大提琴、黑管、大鼓,所有他想到的就用,只要他覺得適合,沒有什麼「合不合傳統」的問題,只有「好不好聽」的考量。就這樣創新的歌仔戲新調,讓楊麗花成了電視台新天王,他所創作的300多首歌仔戲曲,現今仍被不少歌仔戲團奉為寶典。

曾英峰說父親曾寫下一首詩來描述此生的寫照,「風霜幾度似雲煙,藝海茫茫岸無邊,笑傲怡然行我獨,流星歲月奈何天」,曾仲影天生的音樂天賦,以及後天的努力不懈,豐富的閱歷、不為任何框架所囿,讓他超過一甲子的音樂人生,寫下了精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