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吟唱半島歌謠一世紀 人間國寶張日貴

  • 次標題:第132期-2020/10
  • 文:楊為仁
  • 圖:楊為仁、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 點擊數:1413
滿州民謠藝師張日貴已被文化部認定為國家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
簡介

說起臺灣民謠,最能突顯地域風格屬性的莫過於恆春半島民謠,繼陳達之後,朱丁順與張日貴算是恆春半島上最具代表的民謠藝師,他們二人因長年致力民謠傳承工作,在101年並列「國家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 今年88歲的張日貴即便年歲已高,為了保存滿州民謠,仍像傳教士般的奔走,精神讓人感佩。

「古早滿州啊,是蚊蟀啊埔,滿州地方啊喂,大啊農A戶;較早交通啊,是真艱啊苦,車欲物件啊喂,落船A⋯⋯。」國境之南的滿州民謠館傳來陣陣悠揚又略帶悲情的歌謠,伴隨著叮咚作響的月琴聲響,將聽者融入到恆春半島先民的生活情境中,而這位自彈自唱的人,就是現年88歲,已列入國家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俗稱人間國寶)的張日貴阿嬤。

張日貴是屏東縣滿州鄉人,她的民謠血脈其實是來自於母親,「我3歲時,父親就過世了,母親獨自一人把我們姐妹倆拉拔長大,當年日子過得很辛苦,晚上睡覺前,我都會聽到母親哼歌,唱腔很悲傷,聽著聽著,越聽越心酸,忍不住流下眼淚。」當時張日貴年紀還小,並不清楚母親在唱什麼,長大了才知道母親唱的是滿州民謠〈牛母伴〉。

滿州民謠 7調構成月琴伴奏

坐在一旁的滿州民謠協進會理事長王洋月解釋說,滿州民謠及恆春半島民謠(包含恆春鎮、車城鎮、枋山鄉與滿州鄉),主要共7調,除了張日貴兒時聽媽媽所唱的「牛母伴」外,還有「思想起」、「平埔調」、「四季春」、「守牛調」、「五孔小調」和「楓港小調」,這些曲調大多以月琴、弦琴伴奏,常在句中或句尾加入啊、呦、喂等語助詞,也許早年生活苦悶,這些古老的傳統民謠唱起來大多淒涼哀傷。

滿州民謠對滿州人的生活、休閒、習俗等關係密不可分,這些歌謠藉由口語吟唱,代代相傳,反應出過去的臺灣社會潮流與民情,惟隨著時代演進,許多曲調漸漸失傳,為此,滿州民謠協進會集結本鄉8村喜愛演唱民謠的村民,藉由教曲練唱、巡迴演出等方式,保存並推廣滿州民謠,而張日貴阿嬤正是協會的靈魂人物。

「我年輕時就喜歡唱歌,常常一邊工作、一邊哼歌,村子裡的人覺得我的歌聲很好聽,工作休息時經常要求我唱兩句,給他們解悶。」於是張日貴不但唱出興趣,而且越來越會唱,甚至還唱到隔壁村,由於她的歌聲廣為村民稱道,於是開始四處教唱。當時已婚的張日貴育有兩男兩女,丈夫出海捕魚長年不在家,生活頗清苦,演唱歌謠儼然成為她生活的調劑良方。

貴人引薦 半島歌謠四方傳

張日貴的滿州民謠在村子裡雖然小有名氣,不過,民謠舵手鍾明昆教授才是真正將她悠揚動人的歌聲散播出去的人。「現在滿州民謠能夠廣為外界重視,都是因為鍾教授。」張日貴說:「鍾教授是我們滿州人,那個時候每逢例假日,他都會從他任教的國立臺南大學租計程車,風塵僕僕的回滿州鄉採集歌謠,一趟下來,車資都要好幾千塊,他發現我會唱民謠後,更帶著我四處巡迴傳唱,人家都自掏腰包了,我當然更應該無私地將本身所長,傾囊傳授給所有想學滿州民謠的人。」

從那個時候起,透過鍾教授引薦,張日貴走訪恆春半島各國中、國小教唱歌謠,巡迴全臺各地表演,甚至遠赴美國與維也納演出,將滿州民謠散播出去。王洋月說,「鍾明昆教授對張日貴阿嬤而言,就如同伯樂,如果不是鍾明昆的挖掘與推廣,也不會有張日貴今日的成就」,因此滿州民謠館落成時,特別在館內樹立鍾明昆教授塑像,旁邊還有鍾教授的生平介紹與照片,供後人緬懷。

聲線滄桑 吟唱聽者動容

今年88歲的張日貴阿嬤,雖已白髮蒼蒼,但身子依舊硬朗,採訪當天,她抱著月琴引吭高歌,絲毫不見疲態,問她月琴是跟誰學的?她回答:「就自己摸索啊。」原來張日貴原本並不會彈月琴,每次演唱民謠都得找樂師幫她伴奏,她覺得有點麻煩,10幾年前買了月琴,在沒有曲譜的情況下自己練琴,也許本身音感就好,久而久之也讓她彈出心得來。

張日貴善唱滿州民謠,從傳統的滿州七調,到近代的滿州小調、滿州三景和滿州特景,她都能朗朗上口,她質樸滄桑的歌聲特別令人動容,尤其是滿州特有的哭嫁歌〈牛母伴〉更為拿手,她可以用不同聲調唱出不同角色,為整首曲調做最完美的詮釋,而她與生俱來的驚人記憶力、歌唱才藝和豐富的人生經驗,均在她充滿情感的細膩聲線中表露無遺。

為維護保存滿州民謠,張日貴就像傳教士般,四處奔走,教唱薪傳,「我這麼做,完全是受到鍾教授的精神感召。」時至今日,張日貴依舊感念鍾明昆的發掘與提攜,對她而言,民謠就是她的生命,在她心中,傳統若不傳承就對不起祖先,也對不起將傳統民謠傳給她的人。

開班授課 半島歌謠代代傳

2008年,滿州民謠就被登錄為屏東縣無形文化資產,而2012年,張日貴並被文化部認定為國家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從那個時候起,張日貴正式收徒,並展開一年4期的民謠傳習工作,如今,第一期畢業的藝生有張碧英與張錦桂,第二期藝生黎竹紅、許麗善,以及第三期、第四期尚在訓練學習中的藝生,未來她們都將是滿州民謠的得力推手。

其實被挑選的藝生,本身都已有一定的基礎,但要成為稱職的老師可就沒這麼容易了,據說,每半年都有一次期中考,最後還有畢業考,每次考試都要自彈自唱,除了要熟悉月琴指法,歌詞也要熟記才行,很不簡單。如今已畢業的第一期及習藝中的二、三期藝生已接下傳承的棒子,開始在國中、小學教唱民謠,張日貴阿嬤的滿州民謠傳承工作,也算是後繼有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