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國寶的後場音樂專輯──林竹岸的漂丿人生

  • 次標題:第131期-2020/08
  • 文:陳建銘
  • 圖:劉德媛、民權歌劇團
  • 點擊數:8146
已80歲高齡的林竹岸說起歌仔戲神采飛揚。
簡介

「後場音樂」的多樣性帶領著生命在不同時刻轉動,昔日農村裡每逢婚喪喜慶、廟會建醮悠揚的樂聲,更是傳統戲曲的重要靈魂。且看一位來自雲林鄉間的農家子弟是如何在田都元帥的引領下,從業餘興趣走入歌仔戲後場,在曲調、板腔的變化間揚名梨園。

每當來到民權歌劇團的演出現場,我們總能看見一位老先生「西裝筆挺」地端坐在文場位置,他就是老團長──林竹岸藝師。

一手創辦民權歌劇團的他,在臺灣傳統戲曲界闖蕩超過一甲子歲月,不僅精通中西樂器,兼能奏演歌仔戲、客家戲、京戲、布袋戲等後場音樂。林竹岸一身西裝革履,帶著謙遜與溫暖的笑容,精準地說明了老藝師對於傳統戲曲始終如一的藝術態度。

童年記憶 子弟弄戲──揹著琴弦的農家漢

童年的林竹岸,成長於雲林縣元長鄉,農忙之餘,各家子弟就在曬穀場演武練陣、拉弦唱曲,活潑的林竹岸也開始對這些傳統音樂、歌舞陣頭產生極大的興趣與好奇心;同時,他也在學習南管的國小班導師帶領之下,開始接觸南管音樂,因而奠定良好的戲曲音樂基礎。

15歲那年,嘉義「錦花興歌劇團」來到元長戲院公演,這一機緣讓林竹岸開始揹起胡琴,走入那花團錦簇的梨園盛境。

「囡仔、囡仔,汝欲綴阮來去水上戲園𨑨、看戲否?(孩子、孩子,你要跟我們去水上戲院玩耍跟看戲嗎?)」林竹岸憶起戲園裡一位兼營茶枱(註:類似如今的電影院販賣部)的頭手弦老師對著青春懵懂的他如此說道,眼神中依稀留有當時溢於言表的興奮之情;因為,那是年少的他,第一次與歌仔戲有如此近距離的接觸。

經歷那次的「戲班體驗」後,林竹岸下定決心拜入這位頭手弦老師的門下,自此搭入錦花興戲班,演出時他就坐在老師旁邊,欣賞、學習後場音樂,進而認識每項樂器的特色與性質,砥礪自己對殼仔弦、大廣弦、嗩吶等器樂的靈敏度。

當時的歌仔戲表演是以「幕表」方式演出,演員與樂師須於演出前套好曲調、再依照說戲先生的劇本即興唱詞對白,相當考驗演員功力,這種表演形式稱為「活戲」。這時期的訓練也使得林竹岸深切理解到,唯有豐富且多變的曲調、唱念,才能吸引觀眾駐足。

如此的經驗促成他往後於錦玉己歌劇團駐團期間習得客家音樂、新南隆歌劇團時期習得小號、薩克斯風與爵士鼓、錦上花歌劇團時期學習高甲曲調;甚至與李天祿、許王、陳錫煌、許正宗等藝師熟識,樂理互通之下,時常支援布袋戲後場演出。正因為這段充實的訓練使得林竹岸在後場音樂(包含南北管、歌仔戲、京戲等)應用之上比別人更添風采。

樂天知命 海派氣息──戲班人食四方

為人海派、交友廣闊的林竹岸,除加入戲班後場演出以外,尚有許多幕後出資的戲班老闆會私下延請他代為掌管劇團,包含南管、北管、九甲、歌仔戲等;甚至還有一位熱愛都馬調的廈門籍警官邀他入股劇團,成為股東共同管理,種種經歷使他在音樂專才以外,更俱足豐厚的行政功力。

七○年代,臺灣經濟逐漸起飛,大環境的改變也逐步影響歌仔戲市場,「實際上,若窟底沒水、養魚袂著;演員汝若沒予伊做戲,伊蹛(tuâ)遮蹛袂著,伊會走別班矣。(實際上,若池底沒水就養不活魚兒;如果你沒給演員出場的機會,他就會待不住,他會跑去別的戲班了)」林竹岸這一席話更加明確的點出當時戲班演員為生計而奔走四方的艱辛情況。一向謙和寬容的林竹岸有感於戲班生態的高流動與不穩定性,在離開原先持股的劇團後,為使更多演員具有穩固的生計來源,因而於1970年(34歲)正式創辦第一個屬於自己的劇團──「民權歌劇團」。

「我尾矣才家己整民權歌劇團,著佇橋頭民權西路30759號,今仔日抑是明仔載我若欠腳數、欠演員、欠文爿武爿,著是攏來橋頭遮找(我後來才自己組民權歌劇團,就在臺北橋民權西路30759號,今天或是明天我如果欠人手、演員、文武場,就是來臺北橋這裡找)」,高齡八旬的林竹岸仍將當年團址記得清晰,對於戲班的熱愛不言而喻,在他的這段話語中,當時臺北橋下樂師、演員、工人齊聚的特殊景象歷歷在目。

初心傳承 澆灌梨園──後戲曲音樂時代

在梨園界耕耘超過一甲子的林竹岸,於2018年獲頒文化部「歌仔戲後場音樂重要傳統表演藝術保存者(人間國寶)」,他在梨園裡成家立業,4名子女也各自擁有著不同強項,於傳統、現代領域皆有所成。

長女林嬋娟扮相清麗、聲嗓優美兼具編劇能力,目前擔任民權歌劇團的當家小旦;長子王金龍、次子林金池在父親的影響下投入西樂演奏,活躍於流行音樂界;三子林金泉則繼承父親衣缽,扛起團長職務並協助戲曲薪傳的工作。

除家族傳承外,文化資產局於近年也積極為林竹岸辦理歌仔戲後場音樂傳習計畫,吸引愈來愈多年輕人投入後場音樂的行列。

「樂譜囥佇頭殼內,我著像電腦仝款,音樂揤落去著有。(樂譜存在腦海裡,我就像電腦一樣,音樂按下去就有)」林竹岸特別指出,歌仔戲的後場音樂本身就是一種講求「活體」的表現;因此,他總會嚴格要求每一位藝生必須習得背譜、活奏的能力,並能將「串仔(意指戲曲演出過程中的背景音樂)」運用在正確的演出時機,畢竟唯有在前後場配合之下,方可達到戲曲傳承之目的。

林竹岸15歲踏入錦花興,這把火苗延續至今已逾七十載,途中經歷過內台、外台轉換,也曾經掌管戲班、自組戲班,那份對於戲曲音樂的熱忱與初心愈見炙熱。而今,林竹岸堅持以「保留傳統」的精神,期許讓每一位學習傳統戲曲的子弟獲得最精實的技藝,代代流傳這份習藝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