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打破框架 創新國樂無極限

  • 次標題:第131期-2020/08
  • 文:楊儀靜
  • 圖:采風樂坊
  • 點擊數:970
《十面埋伏》演出照。
簡介

不甘於樂團首席淪為幫歌星伴奏,二胡手黃正銘決心自己創團,扶正國樂經典位子,並為了替絲竹之樂找到生路,首創「東方器樂劇場」及搖滾國樂,以創新跨界的表演型態將流失的觀眾逐一找回。

「若要問我采風樂坊去過哪些國家演出,不如問我哪些國家采風還沒去過!」這句話出自團長黃正銘之口,乍聽之下似乎有幾分狂傲,但從中也透露出采風樂坊征戰海外的輝煌成績。

采風樂坊自1991年成立,便活躍於國內外樂壇,除了表演傳統音樂及臺灣音樂,更致力於現代音樂的演奏,以及結合跨界的劇場表演,足跡不僅遍佈全臺灣,還包括亞洲、歐洲、美洲等地,由於多年來經常受邀參加全世界著名的國際音樂節表演或與國際知名現代樂團合作演出,因此采風樂坊在國際上早已擁有極高的評價與知名度。采風樂坊曾連續多年獲得文化部傑出演藝團隊的殊榮,同時也出版樂譜和音樂專輯以推廣其音樂理念,2013年並以「無極」獲得金曲獎最佳民族器樂專輯,堪稱是臺灣國樂界最具知名度與特色的表演團體。

成立樂團 走自己的路

團長兼藝術總監的黃正銘,原本是宜蘭農家子弟,國中時因為喜歡笛子而加入學校國樂社,但卻因為社團缺胡琴手而被老師分派去拉二胡,就這麼糊里糊塗地自此與胡琴為伍。隨後,他考上文化大學音樂系國樂組,當班上同學放假玩耍時,黃正銘則是睡琴房爭取練習時間,畢業後他隨即被中廣國樂團網羅為首席,並經常去電視台錄製歌唱節目為歌星擔任伴奏,剛開始,他為這樣的生活很是興奮,但待了兩年後,他發現國樂團在此只是充當配角,甚至隨時可被管弦樂團或其他樂隊所取代,於是他決定離開,前往中國大陸拜師加強琴藝,希望待自己能力壯大後,有朝一日可以將國樂位子扶正,成為舞台上的焦點。

習藝期間,有一回中國指揮家彭修文問他「什麼是臺灣音樂?」黃正銘思考了許久後演奏《雨夜花》、《望春風》給對方聽,對方卻不滿意他的回答,要他再好好想一想。為了找尋答案,黃正銘決定從返臺,並開始研究歌仔戲、南管與北管,下定決心要找出臺灣音樂的根究竟為何。

在這樣的契機之下,1991年黃正銘與樂界好友成立采風樂坊,除了志在保存傳統音樂外,更由衷希望為絲竹音樂尋找現代性,創造出國樂的時代新風貌。初期以傳統樂器中最具代表性的六種樂器:胡琴、竹笛、琵琶、古箏、揚琴與阮咸為主軸,將臺灣名謠、經典校園民歌、國外民謠重新編曲演出,使民眾能夠輕鬆接觸絲竹音樂,為奪人眼目,黃正銘更精心設計「吟詩作對歌仔調」,將唐詩融入歌仔戲曲調中,以絲竹之樂來呈現臺灣民間戲曲之美。為了尋求突破,多年來采風不斷推出全新製作,尤其是2005年首創「東方器樂劇場」,結合傳統樂器、舞蹈肢體、戲劇表演等元素完成的首部曲《十面埋伏》,其跨界風格在傳統樂界已被視為是一大突破;2007年采風把傳統器樂注入搖滾與電子風格,推出的《東方傳奇-搖滾國樂》造成極大轟動,演出前在國家音樂廳前廣場舉辦的「千人胡琴」造勢,更是創下一千人同時拉胡琴的世界紀錄,成為報紙頭版新聞,一時之間「全民瘋傳統」躍為國人關注焦點,也讓采風成為國內最具開創性、實驗性與潮流感的國樂品牌。

《十面埋伏》打響「東方器樂劇場」

談起當年轟動樂壇的演出創舉,黃正銘至今仍是記憶猶新。他說2005年的《十面埋伏》,是采風樂坊成立15週年的「東方器樂劇場」系列開創之作,以器樂加上演奏家做成的劇場,也是全世界首創的器樂劇場表演模式。該劇取材自歷史故事,內容描述「楚漢相爭」裡劉邦和項羽間的劇烈爭戰,且融入了項羽和虞姬間淒美的愛情故事。創意的發想是來自於2004年張藝謀導演的電影【十面埋伏】於臺北故宮戶外廣場所舉辦的首映會,由於電影名稱與琵琶名曲同名,主辦方特別邀請采風樂坊到現場演奏營造澎湃聲勢,於是黃正銘帶領由7把琵琶加上太鼓小鼓及鈸等打擊樂器組成的團隊到場表演,經過改編的版本現場效果奇佳,意外大獲好評,腦筋動得很快的黃正銘當場生出靈感,乾脆將這樣的表演方式拓展為一場大型劇場形式的演出。

然而,製作如此大型演出絕非易事,尤其還是前所未見的創舉,於是歷經一年的時間籌備,黃正銘終於完成整場創作,演出編制也擴充為將近30位樂手的大場面。最特殊的是每位樂手不但要背譜演奏,同時更要身兼表演者,除了表情還須針對劇情需要做出舞蹈、走位、跑跳及翻滾等各種肢體動作,對向來斯文慣的國樂樂手而言真是難上加難。「背譜演奏對國樂手也非易事,尤其這些曲子大都是新創作,因此當我提出這項要求時,大多團員都揮揮手表示做不到,我聽了很是火大,在排練場經常放話要把樂譜通通拿去燒掉。」沒想到黃正銘的一句氣話竟然激發了團員的潛力,達成了這個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十面埋伏》的成功打響了采風樂坊的名號,也奠定了「東方器樂劇場」的基礎,於是後來才有2007年《東方傳奇-搖滾國樂》的誕生,以及2009年東方器樂劇場Ⅱ《西遊記》、2011年東方器樂劇場III《無極:一個英雄俠客的春夏秋冬》、2018年東方器樂劇場Ⅳ《阿銘上菜 》的相繼推出;這系列大型製作的演出,也成為采風樂迷們最引頸企盼的盛會。

發揚傳統 打破框架立足當代

「傳統樂器不能只有單一面貌,要像千手觀音一樣,沒有框架也沒有極限,必須從各種面向去呈現才能立足當代。」明年采風樂坊即將步入創團第30個年頭,回顧過往,使命感一直是支撐黃正銘走下去的原動力,「絲竹之樂是東方文化最珍貴的產物,以前的人留下這麼好的東西,不能在我們這一代手中就敗光了!」為了發揚光大前人遺留下來的珍貴文化遺產,他努力創新國樂,還把職業升級當成志業來做,無論如何也要把現代觀眾拉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