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陽北管劇團」的演出現場總是有一個跑前跑後、大聲招呼的忙碌身影與爽朗笑聲, 這個人正是漢陽的新任團長、被暱稱「環姐」的陳玉環。
陳玉環與莊進才如師如父的情緣
陳玉環,宜蘭頭城人,除了是資深的文場頭手弦,也多年在宜蘭地區指導中小學國樂社團, 更是戲曲音樂設計的好手。她自小學習鋼琴、於國立藝專中國音樂學系時期主修胡琴,一路都在音樂的環境中成長,後來更考入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進修。
說到環姐和北管的起點,她的父親是頭城集蘭社的頭手鼓師傅,加上頭城老家的大院子常是身為北管子弟的父執輩們聚會或休憩的場所,這些兒時的片段,緊緊牽繫起她與北管戲曲深厚的緣份,北管大鑼溫暖厚實的音聲,更成了她心底與父親之間最緊密的記憶。
藝專畢業後,因為現實出路的考量,環姐嘗試多方學習並涉足各種音樂工作的可行性,除了進入宜蘭地區多所學校民族樂團擔任聲部指導暨樂團指揮,也加入由當時宜蘭縣立文化中心成立的蘭陽國樂團成為樂團首席,並協助團務行政作業;此外,她報名參加歌仔戲研習營, 並於民國81 年考入甫籌備成立、全臺唯一的公立歌仔戲劇團「蘭陽戲劇團」,成為首屆專職後場樂師,不僅開展了她在戲曲音樂的啟蒙之路,也歷練音樂設計與團務經營的磨練與成長,更因為當時莊進才老師在劇團授課,因此連結了她與莊進才如師如父的情緣。
而這一待,就是24 年。
邀請青年戲曲藝術家李文勳擔任劇團特聘導演,讓劇團的演出表現更為精緻、緊實。(圖為接受客家電視臺專訪,左為李文勳)
接棒兩年多
加緊腳步提高戲班生態向心力
被尊崇「八隻交椅坐透透」的莊進才是宜蘭地區的重要國寶藝師,不僅是民族藝術薪傳獎、國家文藝獎得主,他所創辦的「漢陽北管劇團」於民國98 年受文化部登錄為重要傳統藝術北管戲曲保存團體,並開始招收傳習藝生。102 年起,陳玉環加入漢陽,成為團員, 也同時經審核通過、成為漢陽北管劇團的第二屆傳習藝生。
但其實自蘭陽戲劇團時期,環姐就已經跟著莊老師學習與工作,她習慣在下戲後陪著老師收拾與聊天,久而久之,也跟著分享與分擔漢陽北管劇團的團務作業。擔任藝生的第三年, 莊老師開始有了將團務工作交給她的想法。
雖然早期北管興盛時期,漢陽曾有一年演出天數可達200 多日的好光景,但隨著時代變遷,北管戲曲的發展早就不若過往,演出天數幾乎隻手可數。高齡八十五歲的莊進才,心心念念就是希望劇團能繼續傳承下去,但當代社會變遷,傳統戲曲市場萎縮,戲班生活本就不易,接手團務,如同燙手山芋。但有著O 型牡羊座執拗個性的陳玉環,卻堅持做下去, 「做了都不一定會成功了,不做怎麼會有機會呢?」105 年起,她一肩擔起漢陽北管劇團的經營重擔。
環姐開始觀察當代戲曲生態、研究各種團隊經營的模式,積極爭取各種大大小小的演出機會,也不斷思考劇團方向。接棒兩年多來,她加緊腳步提高戲班生態向心力,促進團隊紀律更嚴謹,讓演出品質更整齊;另外,她慧眼獨具,邀請青年戲曲藝術家李文勳擔任劇團特聘導演,讓劇團的演出表現更為精緻、緊實。
資深藝術家與年輕團員共同打拼,漢陽北管劇團打的是團體戰。
民戲很重要 是傳統的基底
而除了大戲、公演戲,她認為更不能拋棄的是外臺民戲。雖然現在民戲因市場縮小又削價競爭的關係,往往利潤不高,但她仍堅持把握各種民戲演出機會,「民戲很重要,它是一個傳統的基底」,她認為民戲除了可以增加團員收入,也是練習活戲最好的場域,再者,就是因為神明的關係,「因為神明指定要看大戲(北管亂彈大戲)。」
現在的漢陽北管劇團,已經逐漸成為一個具有深厚情味的大家庭。(漢陽北管劇團提供)
身為團長,環姐也努力去平衡團員的差異性, 激發更多的潛能與可能性,從細微處觀察每個演出者的個性與優點,關懷老團員、也照顧新生代。目前團員年齡老化,她憂心北管戲曲人才不濟,「漢陽北管劇團必須要打團體戰。」因此除了固定的團員外,近年來在文化資產局的藝生傳習計畫輔導下,漢陽積極吸收有戲曲或音樂底子的年輕人投入劇團。
身兼團長、行政、演奏樂師、音樂設計等多重身份,環姐常一天睡不到五個小時。(漢陽北管劇團提供)
她也坦言,接團的過程並非順利,外人的耳語與質疑,風風雨雨的蜚短流長,各種團務運作與行政作業的繁雜,人情事故的艱難等等, 都是她必須去承擔的。但她說,人情與藝術無法兼顧,劇團必須往前運作,她得以更嚴謹的方式穩定人心並同時提昇劇團素質,「我有我的方式,並非所有的事都能以圓融的方式處理, 但事情就是必須能果斷處理,路才能往前走。」
漢陽積極招收年輕團員,讓北管戲曲的傳承有路走。(漢陽北管劇團提供)
父親早逝,而與父親同齡的莊進才老師,對環姐來說,扮演了一路相伴的父親角色。如今漢陽北管劇團在莊進才藝師打下的基礎、陳玉環的接手領導,以及老少團員的共同努力下,即使前方仍艱難,但老團新路,一個臺灣僅有的職業北管戲班正逐漸開啟全新的契機。
與父親同齡的莊進才老師,與陳玉環一路相伴,扮演了她生命中極其重要的角色。(左為陳玉環、右為莊進才)。(漢陽北管劇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