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王慶芳與彭繡靜 亂彈傳唱半世紀 堅持傳承 所以有了意義

  • 次標題:第134期-2021/02
  • 文:葉思諾
  • 圖:高凱新、彭繡靜
  • 點擊數:751
彭繡靜在亂彈戲中專攻小旦,扮相清麗絕美。
簡介

王慶芳與彭繡靜兩位藝師,長期投入亂彈戲,從藝皆超過數十載,如今為讓這門珍貴的傳統技藝得以保存延續下去,兩位國寶級藝師皆致力於亂彈戲的薪傳工作。

「食(tsiáh)肉 食(tsiáh)三層,看戲看亂彈」這句臺灣傳統戲曲俗諺,意思是肉類以滋味鮮美的五花肉最美味,戲曲則以亂彈戲最好看,充分表現出亂彈戲在臺灣傳統表演藝術中的重要性。王慶芳與彭繡靜,則是亂彈戲的重要傳統表演藝術保存者。

亂彈戲,因其氣氛熱鬧歡愉、曲目雅俗共賞而在臺灣迅速流行, 被視為正統的酬神戲劇,廟會、婚喪喜慶均能看見亂彈戲班的身影。演出的團體可分為職業亂彈班,以及業餘子弟團, 日治時期「內台戲班」十分興盛,全臺專業亂彈戲班林立,子弟團甚至高達上千團;一路到195060年代仍十分盛行,但在臺灣電視普及後,亂彈戲與其他傳統戲曲都已日漸式微。

黃金年代 逐戲班而居的亂彈生涯

202011月,文化部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將王慶芳與彭繡靜兩位長期投入亂彈戲曲的藝師,列為重要傳統表演藝術保存者,也就是俗稱的「人間國寶」。

專業亂彈戲班一年到頭都在外頭巡演,幾乎天天都要登台演出,」今年82歲的王慶芳出身戲曲家庭,6歲就加入新竹「慶桂春」童伶班、9歲開始登台,戲曲從藝超過一甲子,他回憶約1950年代,專業戲班下半年最為忙碌,七月普渡、八月中秋,十月收冬、十一月平安戲,一路到年底的尾牙戲,各個村莊的廟宇都爭相邀請專業亂彈戲班演出,每一天爐主都會翻戲本點戲,廟宇便會貼出公告,下午與晚上場次演出的戲名以及爐主姓名。逐戲台而居的他,每年都忙碌至將近農曆新年才有機會返家。

今年81歲的彭繡靜,則是被亂彈戲演員楊金水收為養女後,才開啟與亂彈戲的不解之緣。她本就喜歡看戲,在戲班打雜,偶爾登台跑跑龍套的過程中,總是暗自觀察戲台上演員的唱腔與身段。16歲那年,由「樂天社」的教曲先生呂木川正式領進門學習,第一次在臺北登台演出《桃花女鬥周公》的桃花女一角,觀眾的如雷掌聲,奠定了她的自信。後因結婚中斷表演數年,她26歲加入「新美園」,在團長王金鳳的提攜下擔任當家小旦,同樣經歷了以戲班為家、四處奔波演出的黃金年代。

說起亂彈戲最迷人也是最困難之處,兩人異口同聲地說:「唱腔。」大量的襯字、泛聲,以及為表現情緒而出現有音無字的轉折拖腔。除此之外,亂彈戲所使用的語言為「官話」,是介於華語、臺語之間的特殊語言,也大大考驗著演員的記憶力。彭繡靜說,當時的劇本都是用毛筆書寫,如果爐主點了新戲,她的師公經常徹夜寫劇本,她一早起來讀本、下午就粉墨登場,直至深夜才得以休息。

官話太難懂 1970年代後逐漸式微

王慶芳與彭繡靜,是當年亂彈戲年輕又頗負盛名的小生與小旦。觀眾最愛看王慶芳演的《長坂坡》與《黃鶴樓》,他笑著說,這兩齣都很考驗演員的功力,前者又要唱、又要打,後者雖然文戲為主,但仍有許多上下樓、探窗等動作。當時,甚至還有戲迷騎著腳踏車,跟著戲班的檔期一庄追過一庄。專攻小旦的彭繡靜,則是以《鬧西河》、《打金枝》兩齣遠近馳名,許多爐主都爭相點名由她主演。

1970年代電視逐漸普及,看戲不再是民眾唯一的娛樂消遣,傳統戲班面臨極大挑戰,亂彈戲也開始沒落。職業戲班紛紛關閉、演員改行,曾加入桂春陞、南華陞、新全陞、老新興、東社班等著名亂彈戲班的王慶芳後來也唱客家採茶戲,不難看出亂彈戲的式微。

彭繡靜所屬的「新美園」為臺灣專業亂彈戲班,但因團員均相當高齡、體力有限,加上演出機會不多,好一段時間呈現半休業狀態。團長王金鳳年邁時,就經常憂心地對彭繡靜說:「等到我過世,亂彈戲就會失傳。」

憂心傳統藝術斷層 年邁奔波只為傳承

於是為了延續這項技藝,彭繡靜向所信奉的城隍爺起誓,只要神明保佑自己身體健康,她會盡力傳承亂彈藝術,直到自己無法再從事教學為止。

1994年投入亂彈戲教學的彭繡靜,雖然住在苗栗大湖,但全臺各地四處奔波,在她的帶領下,新竹城隍廟推動的傳習計畫讓新竹市將北管戲曲登錄為新竹市無形文化資產,竹塹北管藝術團也獲登錄為文化保存團體,她也陸續獲得新竹市百大藝術家、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的殊榮。現在,她每個禮拜會有3天到板橋潮和社教學,也擔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兼任教授級專業技術人員。

王慶芳也積極投入亂彈戲的傳承工作,保留許多亂彈戲劇目的他,在苗栗擔任亂彈戲傳習推廣工作多年。他說,為了讓亂彈戲更接近觀眾,現在傳習學生演出多半已不說「官話」而說「白話」,就是依照演出地點改用客語、臺語演出,但保留亂彈戲的唱腔、身段。每逢寒暑假,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歌仔戲系學生,也會來向他學習,王慶芳笑稱,學生學的很快,都快將他的腹內挖空了。

目前,亂彈戲班前場的「戲先生」日漸凋零,面對大多是初學者,必須同時指導唱腔、身段,以及各角色之間的配合與調度,年過八旬的王慶芳、彭繡靜,已經漸漸無法負荷較吃體力的身段動作指導;但因為掛心奉獻數十載的亂彈戲曲失傳,雖然都已是含飴弄孫的年紀,兩人仍然盡其所能,將一生所學傳承給願意投入的子弟。

「只要有人願意學,到哪裡教都可以! 」彭繡靜說。想起亂彈戲的黃金年代,戲棚下滿滿的人潮、高聲的喝采聲,文化傳承之路雖然走得艱辛,但只要能讓這門博大精深的傳統藝術延續下去,他們的堅持,就有了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