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日新又新的陳夏生結藝

  • 次標題:美學與邏輯並存在繩結藝術
  • 文:王伊文
  • 圖:陳夏生
  • 點擊數:578
陳夏生出版許多以中國結為主題的書籍,希望更多讀者瞭解中國結這項藝術。
簡介

繩結是將一條線經過打結後,滿足生活上使用的功能,漸而發展成審美裝飾的運用。

從實用到裝飾之必然

人類使用繩結的歷史,至晚可追溯到舊石器時代晚期出土的骨針,縫製固定獸皮衣物必有繩結,又經歷過結繩記事的應用,而後運用在裝飾上。歷史上許多文學作品以繩結表達相思之情,例如大家熟悉的唐代大詩人李白,他在〈擣衣篇〉中吟:「橫垂寶幄同心結,半拂瓊筵蘇合香」,又在〈代贈遠〉中吟:「織錦作短書,腸隨回文結」。

裝飾用的中國結在歷代文物中頻繁出現,繩結藝術家陳夏生老師研究發現每個朝代都有不同結繩手法,越是國勢興盛的時代,繩結工藝的變化與運用更為普遍;陳夏生研究古來各種繩結出現的年代,這項研究資料,可供一些古文物作斷代的參考和依據。

邏輯與創作並肩起飛

在繩結工藝世界中,「陳夏生」老師絕對是個響噹噹的名字,「中國結的保姆」稱號便足以說明。她的祖父──故宮前副院長莊嚴深感傳統編結是我們固有的重要工藝,有學識的婦女都會,但現今快將流失甚為可惜,所以安排陳夏生與故宮老技工王振楷先生學習基本的編結技法,她還記得是吉祥結與鈕扣結;1976年《ECHO》(漢聲雜誌)發表了十三個結子編法的手繪圖,她開始正式照圖編綰消遣。1978年她應實踐家專(今實踐大學)之邀教授傳統結藝課程,教學相長,並於同年在歷史博物館《莊氏一門藝文展》中第一次公開展示中國結的創作。中國結藝之美深受當時官員夫人與社會菁英喜愛,她應中華婦女蘭藝社(時行政院長俞國華夫人與眾閣員夫人組成的社團)之邀教授繩結工藝,她們並將繩結的作品在與外交夫人餐聚的場合展出。1981年陳夏生與漢聲雜誌共同出版《中國結》一書,將這種精美巧緻對稱的傳統工藝裝飾結取名為中國結,在當時社會引起廣大迴響,各種中國結的學習活動因而熱烈展開,有些學校並曾將其列入家政工藝課程,盛極一時。

此後,國內外邀約展覽不斷,並連續舉辦八屆的臺日韓聯合結藝展,各國的藝術家們互相觀摩也互相較勁,彼時臺灣的中國結創新變化最為先進,日韓藝術家往往在展出隔年便紛紛仿效,陳夏生編結子一向不喜一成不變,加上不想讓繩藝落他人之後,故在每一次聯展上都一定在技法和作品的題材上精益求精。

中國結的異想世界與創新

中國結是以單一根繩不中斷經過打結而成,變化多端,有時不易記住,製作過程尤其需要靜心耐心,如果沒有時常練習,很容易遺忘,再加上經濟價值不高,所以慢慢的學習風潮開始冷卻。為了開拓中國結的新方向引導學習,陳夏生從三個面相開始創新,將傳統的結藝帶向嶄新之境。

一、技法的創新

陳夏生綜合歷代傳統的繩結,賦予名稱,並從固有的編結技法加以研創,衍生出許多複雜美觀的全新結子。

學生時代因數理成績優異保送大學理工科的陳夏生發現,某些繩結由簡易至複雜繁難的編綰,是循著一定的數學法則,所以她將同一系列的繩結編法用數學公式呈現,首先發表在1997年出版之《中國結3》一書中,讀者只要根據公式,就可編出同一系列由簡而繁的結子。這種編結邏輯的分析導入,對於日後的研究、創作與教學推廣都有很大幫助。

她也將原本單面欣賞的傳統結子,創新編織成雙面不同的紋飾,更創新至四方欣賞的立體結。

二、繩結主題的創新

繩結創作的題材,從傳統的藻井式圖案,到古器物、畫像石畫像磚上的紋飾、敦煌壁畫中的飛天、舞伎以及自然界的花鳥動物等,以及草書文字的優美線條都是陳夏生創作的靈感來源,中國結也由古來僅作為美化其他物件的裝飾品,提升到可供獨立欣賞的藝術層次。

三、材質的創新

除了常用的棉麻絲尼龍等傳統線材,她也啟用金屬線例如:線、銅線,編織出融合金工與繩結技藝的裝飾品。1996年起,陳夏生開始向漆器專家黃麗淑老師學習漆藝,讓漆藝與結藝結合。將繩結髹上漆汁,使原本鬆軟的繩結,經過數道漆汁髹飾與細磨的過程,變成堅硬又光澤多彩的漆結;漆結除了兼具漆藝之美,而且可以長久的保存。此外,在垂掛式的立體結作品中,她也將結子編好後,髹以漆汁,讓線條與結形更加硬挺穩固,然後再利用油彩、壓克力彩或彩漆等媒材添加作品色彩的豐富。

持續創作傳承保存無形文化資產

編綰中國結所需的材料、工具價錢便宜,工作不受場地的限制,加上市面有關繩結編製的書籍也很多,而且現在臺灣線材的製造也相當豐富,陳夏生認為應該將美觀實用的傳統結的編製納入學校美術工藝課程之中,讓這種固

有傳統的工藝得以傳承下去。

陳夏生致力於中國結的教學至今長達五十餘年,並持續創作不輟,臺北市政府有感於陳夏生數十年來對傳統工藝的卓越貢獻,於今年(2022年)將她登錄為臺北市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者。這份殊榮自是無上的肯定,陳夏生感動之餘也希望未來能結合複合媒材與跨領域合作,創造出大型的裝置藝術品,讓結藝美學深入人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