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三代木魚之家 擊出安定心靈的力量 張華龍攀登音樂新境界

  • 次標題:第147期-2023/12
  • 文:林麗娟
  • 圖:徐榕志、一公聲藝術有限公司
  • 點擊數:406
禾豐工藝木魚有限公司第三代經營者張華龍(右)堅守木魚工藝傳承。圖左為第二代經營者張平見。
簡介

在木魚聲裡,總能得到心靈的安定。承載了三代人長達五十年的木魚製作技藝,禾豐工藝木魚有限公司第三代經營者張華龍擊棒出響的木魚,不再只是宗教誦經、民俗祝禱的法器文物,而是超越咚咚、哆哆無調性單音的交響詩,甚至登上音樂會舞臺擔綱主角。

克服萬難把木魚昇華成信仰

七〇年代雕刻產業在苗栗通霄盛極一時,後隨產業西移大陸,多數木雕師轉作其他行業,禾豐工藝木魚第二代經營者張平見也面臨同樣的困境,張華龍退役後接下家業,不服輸的他不願棄父親、師傅的生計於不顧,所以車載木魚走遍全省兜售,度過低迷期,並放棄投入商界理念,從此潛心鑽研學習技藝,久而久之,心靜自就平和,木魚也昇華成了他的信仰,目前四十八歲的張華龍至今依然孜孜不倦地堅守工藝傳承。

張華龍引據考證,木魚又稱魚梆、魚鼓、瑞魚罄,從古至今在外觀上變化不大,很容易讓人辨認出來,根據學者考究,最早在漢代出土的石墓壁畫上,已繪有長條魚形圖案的鳴器,唐代時期的佛、道宗教都已使用木魚。

一眼回溯千年史,古籍具體記載自宋神宗熙寧五年清泰寺敲打木魚召集行者、帶動大小寺院均以木魚召集信眾、講經設齋的起源,流傳到現在已有九百五十年之久,有節奏感的木魚除了警醒精神、撫慰心靈、法會誦課精進修行,隨著流布而擴大應用層面,在日本還用於人生最終篇章送葬旅程的溫暖陪伴,外形也從長形發展到圓形。

看似形狀簡單的木魚,從替切割妥當的木胚開口、挖洞、定音調音,到雕刻裝飾、後續修整,前後總共歷經二十二道工序,實際絕不簡單。


因材施教調音成就獨一無二

由於講究音箱共鳴發聲,製作木魚比起木雕困難許多,而全世界的木魚調音師只有十多位,張華龍身為其中之一,他非常樂意接受挑戰,為客戶量身訂做研製並調出極致音感的木魚,賦予靈魂,每當大功告成,他都感到無比寧靜平和,異常滿足。

「就像教育孩子,每顆木魚都得因『材』施教。」張華龍說,木魚開口大小以及中空腹室的深淺厚薄,定位出它的音高、響度,音質低沉或清脆以及悅耳程度,因此製作的最高自我要求是視每顆木魚為獨一無二的共鳴樂器,究竟是魚是龍,取決因素還包括材質、音箱構造、乾燥時間,「我甚至可為一顆大木魚配置五種不同大小的敲擊棒,發出響亮度、頻率也隨之有異。」張華龍說。

張華龍曾為客戶製作五種規格、八顆木魚的組合,他搖搖頭笑說:「要創造最後兩個音,並臻於準確音效,花了我一整天時間調音。」他講解,製作木魚首重選材,黑檀木、紅木、黃檀木、櫸木、花梨木的木質硬實,樟木尚可,桂蘭木則較軟;檜木雖然有香氣,卻屬於偏軟的木質,價位較高但較不耐長期用力敲打,而木魚的大小取決於木材本身的大小,大型木材就能夠用來製作大型木魚,小型木材就適合製作小型木魚。


化身打擊樂器 登上音樂舞臺

張華龍取出早年父親利用剩餘材料製作的純手工三公分迷你木魚,為了製作這個迷你木魚的小音箱,父親還特別向工廠訂製小的挖洞工具(圓孔刀)以便製作,為了讓木魚更加走入生活,張華龍也在2010年參加苗栗縣文創商品徵選,獲得入選得認可;而最大達三十五吋的「龍吟」木魚,堪稱鎮店之寶,響時如鐘,如同潮水從四面八方環繞而來,召喚聲能穿透叢林。

工廠二樓各個角落都放滿上百個大小不一的木魚,張華龍表示,挖好音箱的木魚要需要靜置,以自然陰乾的方法,待毛細孔縮小,期間東北季風一吹還要趕緊為木魚寶寶蓋棉被以防龜裂,養著它們為期三個月到五年不等,天天拿木棰邊敲邊調音,直到音質、彈性絕佳且定型,才算完工。

2021年一公聲藝術有限公司獲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補助《共振計畫:木魚》之演出計畫,演出地點即選在苗栗通霄的禾豐工藝木魚工廠,世界首演作曲家林煒傑《木頌魚韻》、和聲音創作者賴奇霞《木木尋聲》之兩首新作品,皆以張華龍手工製作的五十六顆材質、大小、聲韻表現各異的木魚為樂器,打造一場極盡詩意的環繞聲場木魚音樂會,《共振計畫:木魚》預計將在明(2024)年改版登上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

張華龍期許,現今木魚作為打擊樂器,有如它身上的魚龍圖案,雙魚搶珠鬥技靈動,魚躍龍門幻化成仙,又將邁進生活藝術鑑賞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