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傳統工藝的「教」與「學」

  • 次標題:第125期-2019/08
  • 文:莊博揚、羅又睿
  • 圖:羅又睿、涂素英、施懿紋、楊蕙如
  • 點擊數:2824
經歷四年的傳習課程後,三位工藝師(圖左起為楊蕙如、涂素英、施懿紋)為了傳承及推廣傳統工藝,開始投入於教學場域中。
簡介

武俠小說裡武林高手在學習武功前,必須得從蹲馬步等基本功開始練習,有紮實的基本功才能練就絕學。學習傳統工藝與習武無二致,一切得先磨練基本功學起。

傳統工藝的習藝藝生歷經了四年的傳習課程後,為了傳承及推廣傳統工藝,開始投入於教學場域中,從「學習」到「教學」,之間的身分轉換,藝生們在傳統工藝裡發現了什麼樣的轉變及體會,本次沙龍透過竹編工藝師涂素英、傳統木雕工藝師施懿紋以及錫工藝師楊蕙如的交流與分享,共同探討傳統工藝的「教」與「學」。

 

想學先從基本功開始

武俠小說裡武林高手在學習武功前,必須得從蹲馬步等基本功開始練習,有紮實的基本功才能練就絕學。學習傳統工藝與習武無二致,一切得先磨練基本功學起。

 

投身傳統木雕的施懿紋表示:「學習傳統木雕必須得從『磨刀』開始學起」,有好的刀具才有辦法做出精湛且細膩的木雕作品,學習磨刀也是最辛苦的階段,初學者常常因刀具磨不好影響到作品呈現而感到挫折,但一旦能熬過學習磨刀的撞牆期,之後更能掌握傳統木雕各類技法的學習。

 

十三歲就開始習藝的竹編工藝師涂素英,回憶當年得從備料工作學起,倘若不能對選竹、煮竹、防腐、染色、剖竹等所有竹編備料熟練,是不可能進入學習編竹的階段。「而在當中以『剖竹』最為困難,要將一管管的竹筒剖成一絲一絲厚薄粗細相同的竹篾,需要極長時間反覆的練習才能掌握其中的技巧」,因為若使用厚薄粗細不均的竹篾編竹,會造成竹器變形歪斜等影響,所以剖竹為竹編工藝最關鍵的基本功。

 

錫工藝師楊蕙如的第一次習藝,是在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舉辦的錫工藝傳習班裡。當時的教材為傳統燭臺製作,使用火槍作為焊接的工具,由於錫金屬熔點低,因此許多同學因溫度控制不佳而造成構件熔損,導致作品歪斜。得充分累積使用火槍焊接的經驗,之後學習錫工藝時才更能得心應手,掌握得住火候溫度。

投身傳統木雕的施懿紋(右)表示:「學習傳統木雕必須得從『磨刀』開始學起」。.JPG

投身傳統木雕的施懿紋(右)表示:「學習傳統木雕必須得從『磨刀』開始學起」。

 

一步步來功夫累積沒有捷徑

學習傳統工藝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累積的過程。施懿紋舉例自己在學習傳統木雕的過程中,是從陰刻、浮雕、透雕、圓體雕、圓柱體雕等層層技法中循序漸進的學習,當從陰刻進階至透雕時,雕版可雕鑿的深度加深,要如何掌握材料空間來營造圖案的層次與景深,使立體效果最大化,是學習重點;而繼續進階到了圓體雕與圓柱體雕的階段時,這時就必須學會掌握整體的造型。在不同技法學習過程中,藉由反覆練習運刀技巧與工具整理等工作,逐步磨練提升雕鑿能力。

 

涂素英如今在教導剖竹時,會先讓學生練習剖一節竹管來開始,當學生熟悉工具操作及竹材特性後,再進一步學習剖兩節以上的竹管,如此地循序漸進學習,待能確實剖出均質的竹篾,才更能隨心所欲的進行竹編創作;而錫工藝的製作技法包含焊、鑄、磨、剪等,楊蕙如透過一次次相同器物製作的過程,反反覆覆練習錫工藝的各種技法,因此「每一件作品都成為了我的老師,除了提醒自己不犯相同的錯誤外,也不斷突破自己對於各類技法的掌握度,使自己技術更為成熟。」

 

「學」到「教」的轉變與體會

向人間國寶藝師們習藝四年有成後,為推廣讓更多人能認識並學習傳統工藝,許多藝師都分別開始投入於教學場域裡。然而從講求按部就班、層層紮實習藝過程中走來,三位藝師都面臨現今的教學環境,期許速成式的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各自體認到不同的差異性。

 

涂素英長期於大學及社區大學進行教學竹編工藝,有相當豐富的教學經驗,也培育了許多投入竹編工藝的學生。她原先的教學方式,是自己先備好竹編材料,再由學生直接進行學習編竹的步驟,原本是為了讓學生能地快速地認識編竹的技法,但卻發現導致學生無法了解竹編從備料到製作完整作品,層層工序、工法的重要性。而為了備好大量材料給學生使用,除了課前需耗費許多的心力,在教學上亦較無太多成就感。因此她決定改變教學方式,讓學生從基本功學起,雖然學生會有許多的挫折,自己在教學上也較為辛苦,但學生因此從雙手觸摸到竹子開始,逐一了解工序、工法,她發現後續學習上反而更為快速,更能完整地從頭到尾製作出一件好作品。

 

同樣有著豐富教學經驗的施懿紋也有相似經驗,過去她也是在課前幫學生磨好刀,整理好工具,上課時再將整套工具分給學生使用,跳過木雕工藝中非常重要的磨刀基本功,儘管學生學會了雕刻技法,但刀子一鈍也只能向老師求救;此外,為了讓學生能更易了解雕刻技法,她也將雕刻步驟出版成專書,然而學生可能看得懂也做不來,施懿紋就此問題請教了恩師施鎮洋,老師一語道破:「時間還沒到,所以做不出來」,施鎮洋指的是學生在技藝上的磨練未達成熟,如果無法從反覆練習中體會,雖然看得懂卻做不出來。

 

傳統工藝的「教」與「學」,在藝生「學習」過程中所會遇到的困難及挫折,轉換在「教學」時,理當感同身受學生們也會碰到相同的問題,或想放棄的心情,同時也想起了自己當學生時老師在教學上的堅持及道理。原本為了提供學生能快速上手的教學方式,反而從中發現、也更深刻體會傳統的學習過程是不可能有捷徑的。

涂素英(左)長期於大學及社區大學教學,發現學生無法了解竹編整體過程,影響學習成效。.JPG

涂素英(左)長期於大學及社區大學教學,發現學生無法了解竹編整體過程,影響學習成效。

 


對「工藝材料包」的憂慮

三位藝師也聊到了時下教學經常使用的「工藝材料包」對於傳統工藝的影響。

 

坊間販售的材料包裡面大致包含了以機器或模具快速大量製作的材料,透過簡易了解的說明,只需跟著指示步驟操作,便能上手製作完成。標榜可「速成」的「材料包」,簡化了許多繁瑣的工藝製作及過程,使用者僅需完成最後的技法或步驟。但使用者也因此不完全了解「傳統工藝」的教學方式及核心精神,而這也再次反映出藝生於「教」與「學」的體會中,所謂不可取代的部分。

 

在學習傳統工藝的過程中,如果僅只快速了解某項工藝的其中一個技法,並無法了解工藝製作的源頭及原理,也就無法從材料到作品完整的製作。速成的學習與操作,將步驟過於簡化以求快速製作,極有可能造成工藝學習上錯誤認知的風險,亦無法對於工藝的製作上有所延續或進步。

 

學會從認識材料開始,了解後續層層的製作技法,儘管學習過程較為辛苦、繁複,一旦學成以後,往後只需要擁有材料、工具,帶著過去不斷學習及磨練的經驗,便可製作出各式各樣的作品;但如果僅只快速認識其中一項技法,而無非執行整套完成的過程,那僅只能算是「體驗」而已,對於真正有心學習工藝者而言,反而無法達到學習工藝製作上的實質幫助。

 

三位藝師的「教」與「學」經驗,雖然歷程或有不同,透過這次的交流,都認同學習傳統工藝,得透過不斷反覆的操作練習,讓基本功內化成為身體經驗中的自然反應,長時間反覆操作練習的同時,也不斷磨練自身的耐心與毅力,無論是身體的經驗,抑或是心理意志的磨練,在傳統工藝教學上,也應秉持這樣的原則,繼續堅持及延續學習工藝正確的精神與態度。


傳藝師小檔案

涂素英│竹編

14 歲開始接觸竹編,啟蒙老師是黃塗山的徒弟;結婚嫁到竹山後,陸續和黃塗山習藝並進一步擔任其助理,和竹編技藝結了不解之緣。民國99-102 年擔任重要傳統工藝保存者-黃塗山竹編工藝傳習計畫之傳習藝生。目前擔任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系竹編研習班教師。

涂素英竹編作品《匠心珍鑄》。.jpg

涂素英竹編作品《匠心珍鑄》。

 

楊蕙如│錫工藝

成功大學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博士候選人。民國99 年起琢磨於傳統工藝所蘊含之人文、美學並身體力行投入技藝傳承。102-105 年擔任重要傳統工藝保存者-陳萬能錫工藝傳習計畫之傳習藝生。持續關注臺灣傳統文化的當代發展,秉承師道,維繫「今日的創新是明日的傳統」之精神發揚。

楊蕙如錫工藝作品《有鳳來儀》。.jpg

楊蕙如錫工藝作品《有鳳來儀》。

 

施懿紋│傳統木雕

祖父施坤玉是設計與建造廟宇的大木匠司,父親施鎮洋承襲祖父設計工作的同時,也是一位專業的木雕師傅。少時接觸家業協助做二手工作,後擔任父親木雕傳習計畫助理,民國91 年起開始習藝生涯,並於101-104 年擔任重要傳統工藝保存者-施鎮洋傳統木雕傳習計畫之傳習藝生。


施懿紋木雕作品《金玉滿堂》。.jpg

施懿紋木雕作品《金玉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