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堅守傳統木工精神 三合成棺木店 悉心打造生命最後歸宿

  • 次標題:第138期-2021/10
  • 文:李冠杰
  • 圖:陳飛
  • 點擊數:1677
隨著殯葬方式改以火化為主,以土葬棺木為主的店家面臨不小衝擊;百年老店三合成則在張阿棟的帶領下,戮力堅守傳統,並試圖開創新的精神,進行起死回生的工藝轉型。
簡介

城隍街上,淡淡檜木清香從三合成發散、向外傳出,不過行經三合成的路人卻無不以傘遮掩,深怕看見棺材一眼,便會招來厄運。但對張阿棟來說,棺材製作就跟一般家具無異,是一種充滿專業性的木工技藝。

宜蘭舊城區上的城隍廟,是當地居民的信仰中心。由於城隍爺為管轄陰陽兩界的地方官,許多與生命禮儀有關的行業便匯集於廟旁的城隍街,如金紙店、殯葬用品店、棺材店,百年老店三合成便落腳於此。

從店名不難看出,「三合成」字面上的意思即三家而成。由於棺材製作頗為費工,需要大量人手,三合成現任老闆的祖父張呆便與姓李、簡的朋友一同研究製作棺材,並於日治時期創立三合成,成為百年老店的開端。

到了21世紀,三合成則是全臺目前少數仍在製作手工土葬棺木,且將店面、工廠合一的板仔店(棺材店俗稱)。其在堅守傳統價值的同時,也於近年加入宜蘭縣文化局舊城匠師博物館計畫,力求轉型。

富貴氣派的翹頭棺材

起初,由於交通運輸條件不佳,三合成的製棺方式與今日大相逕庭。張呆及友人是先在礁溪附近的山上取得木頭,做出棺木的粗胚(大概形體)後,才運送到平地組合、加工。然而,一次的颱風將張呆及張阿棟位於礁溪的家吹垮,張呆遂把店面與住家一同搬至今日的宜蘭市內,至今已逾一甲子。

至於三合成的棺木有何特點,為何能承接下不少企業老闆的棺木製作?張阿棟表示,一個棺木通常由上下、左右及前後六塊木板組成,「上方稱為天,下方為地,左右兩側為月,前後則稱為遮頭、遮尾。我阿公做的棺木其天的翹頭部分比較高,看起來氣勢較足,與臺灣其他地區的不同,因而深受富貴人家喜愛。」他自信地說。

張阿棟補充說道,棺木本身就是一種精緻的象徵,用來彰顯亡者的身分、地位及財富,而富貴人家尤其偏好黃檜、紅檜、肖楠及香杉等香氣重的高貴木材。至於棺木製作有何禁忌,張阿棟則表示棺木就是一般木工,並沒有特別的規範,「我還曾在中午休息的時候,跑進棺材裡面睡咧。」他笑說。

起死回生的工藝轉型

目前已邁入花甲之年的張阿棟,自嘲自己因年輕時不愛讀書,為有一技之長才跟隨祖父製棺,沒想到一做將近六十年,雙手皆長滿厚繭。時常有人問他:「做這行會不會怕?有沒有禁忌?」張阿棟則一笑置之,表示棺材就是種木工技藝,自己中午還會躺進去小睡片刻,十分涼爽,「只要不做虧心事,有什麼好怕的呢?」

而當三合成傳承至張阿棟手中時,由於殯葬業者逐漸集團化,自行前來店內購買棺材的顧客日益稀少,且土葬漸漸被火葬取代,以販售土葬棺木為主的三合成生意自然不如以往,面臨不小的挑戰。

不過,正如張阿棟不時掛著嘴邊的一句話——做生意就是要動動腦,他突破傳統思維所研發販售的「開運小棺」,藉由棺材與官財同音——「升官發財」,替棺材增添正面意涵,成功將其轉變為賣給活人的工藝品。

「可以做大的棺材, 那為何不能做小的?」事實上,自跟著祖父做棺材開始,張阿棟就在試圖製作手工小棺材,而小棺材的結構和榫接工法均比照實際棺材,且以做棺材剩下的木頭為原料,十分精緻與環保。然而,雖然手工小棺材受到很多收藏家喜愛,但在剛開始受到關注時,張阿棟卻不太敢隨意亂賣,他直言,「雖然我設計的開運小棺是想讓人拿來欣賞或是裝印章用,但有些人卻想用來做些不好的事,像是養小鬼害人。」

幸好後來三合成加入舊城匠師博物館計畫,文化局的人告訴張阿棟應該要讓更多人看見其精湛的木工工藝,他始放下戒心,願意將開運小棺賣給有需要的人。舊城匠師博物館計畫是以宜蘭舊城區傳統匠師為核心,進而推動文化保存;張阿棟便受到當地里長的邀請,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陳世強合作將店內空間改造為博物館,為前來參觀的遊客解說生死禮儀、棺木製作等人生必修課。

另一方面,對於環保意識抬頭,臺灣原木取得不易這項挑戰,張阿棟則不認為會對三合成造成太大的影響,「其實沒什麼差別,臺灣的木頭還是可以購買,只是要跟具有合格證照的木材商購買,有點像是樹木的身分證,但價錢會比較高。」

盡心製棺的職人精神

隨著時代變遷,不少棺木店改用機器製棺,手工棺木店因而日益稀少。對此,三合成雖不排斥使用機器,但僅將其作為輔助道具;不少要注重細節的步驟,如棺木完成前的最後調整,三合成皆以手作方式處理,顯現傳統木工精神。

「不做虧心事就不怕鬼敲門,現代人的確愈來愈開放,對棺材也比較不會有偏見。」張阿棟笑說,他也常透過自身經驗,開導前來購買棺材的顧客,靜心看待生命的必經過程,而不時也會有熱心民眾捐獻愛心金,供未來無力購買棺材的喪家使用。在守著傳統精神的同時,三合成也致力於創造新的價值,讓棺材這門工藝可以永續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