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漆藝世家第三代—以現代語彙訴說漆工藝 步入生活中

  • 次標題:第140期-2022/04
  • 文:鐘予希
  • 圖:王峻偉、賴信佑、徐榕志
  • 點擊數:1105
臺灣漆器名家第三代傳人王峻偉和賴信佑。

日治時期,臺灣漆藝在豐原一帶開枝散葉,臺灣第一代漆藝名家王清霜、賴高山傳承至今,第三代傳人王峻偉及賴信佑兩人嘗試開創漆藝新格局,試圖以生活漆器,讓漆藝再度與常民生活鏈接。



腰果漆是入門磚 生活漆器更親民


王峻偉的爺爺王清霜是臺灣第一代被送往日本深造漆藝的職人,以繁複的技法高蒔繪著稱,不僅被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認定為重要傳統工藝——漆工藝保存者,更是今年行政院文化獎得主;父親王賢志、伯父王賢民亦傳承衣缽,從事漆藝創作、設計,而王峻偉從小就在父執輩以天然漆、樟腦油創作的氣息環繞下長大,耳濡目染。

在王峻偉的記憶中,漆器不僅僅是藝術創作,同時也是商品。早期,王家從事漆藝創作仍是以木胎、竹胎和天然漆為主,直至1959年,為因應日本歐美對漆器的需求,王清霜才創立美研工藝社量產生活漆器,使用素材演變成腰果漆、木、竹胎,手工蒔繪;最後,王清霜更從日本當地引進尿素胎體,使用腰果漆,加飾也從原本的手工蒔繪,演變成使用形板噴色再套色,到最後完全使用網印取代。「那時量多的時候,一個月約莫製作一萬件,行銷到歐美、日本琉球一帶,同時也為郭元益、露華濃等品牌客製禮品外盒。」王峻偉回憶暑假時幾乎都在工廠中打雜、幫忙。

而所謂的漆藝創作和商品的定義與界定,王峻偉心中有一把不可撼動的戒尺,楚河漢界般分明,「藝術創作是以天然漆為主,使用腰果漆設計創作就是商品,而腰果漆是是給一般人親近漆器的入門磚。」


近似天然漆 利於手工加飾


近代,生活漆器除了使用天然漆、近似天然漆的腰果漆之外,化學漆的運用也非常廣泛。「化學漆因為有加硬化劑,所以快乾、節省工續和時間,而腰果漆除了是從腰果中提煉、高比例從天然萃取,添加少量化學物之外,性質也近似天然漆,仍需費時陰乾,操作時對環境的要求相當高,漆質算好。」王峻偉解釋生活漆器選擇腰果漆的原因除了成本考量之外,其實也與漆質有關。

尤其,王峻偉製作生活漆器時,為求生動,圖案加飾仍採半網印,部分需以手工展現天然漆蒔繪的技法,因此需費時乾燥的腰果漆遠比快乾的化學漆來的適合。之前連續兩年與誠品書局合作設計的團圓呈福漆藝禮盒等,就是選用木胎體,加飾時先以網印,再以手工漸層擬金,凸顯書法名家董陽孜的墨寶。



設計人材 為漆藝添現代活力


而從2020年,透過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的漆器上身——新層次三合創工藝展而與以色列獨立製錶師伊泰.諾伊(Itay Noy)接軌的王峻偉,以世界各地的十個城市的夜間空拍圖為樣本,在手錶錶面以天然漆的研出蒔繪技法做設計,透過灑粉、貼金屬片、蓋漆、推光等繁複過程,讓錶面呈現猶如夜間飛行時,宛如灑落地面的星河,閃閃發光的城市夜景。傑出的工藝,即便在計畫結束後,仍陸續收到伊泰.諾伊的委託,陸續設計了美國十二個城市的夜間飛行錶面。

而透過跨國設計的合作,王峻偉認為除了在漆器推廣既有的困難突破之外,「臺灣最大的優勢是有很多設計人才,在國際上質量也非常好,透過恰當媒合、搭配,可以突破傳統漆器的器型和圖案,讓臺灣未來漆藝更有想像空間。」



生活工藝 為了解決問題


而現以生活工藝設計為主的賴信佑,則認為:「產品設計是為瞭解決生活的困擾,如果產品沒有辦法解決問題,僅是做為一個擺件,在這任何物質都不缺乏的時代,量產就是一種資源浪費。」

同為第三代的賴信佑,從小耳濡目染,傳承接棒看似順理成章,可是賴信佑卻偏不。「工藝要得以發展必須建立在某些程度的基礎——必須先對使用方式、材質有所瞭解時,才有引發人再探討更進一步的可能。」賴信佑長久浸淫在長輩的漆藝創作歷程中,深知漆藝創作之所以無法似陶藝創作廣為人知的原因,在於陶的應用在臺灣運用相當普遍,包含茶文化、日用飲食文化都與陶瓷有所連結,所以一般人在日常使用後,會認識陶藝的素材、釉藥發色等等知識和環節,「因為使用,誘發使用者去認識素材、進而喜歡、研究,如此推廣才得以銜接、循環,但臺灣漆藝卻缺乏使用與進入日常。」

所以,即便賴信佑從漆藝創作入門,最終卻選擇生活漆器,結合開發、設計胎體與漆塗,「早年的漆器工藝其實也就是一些民生日用品,只是到後來被精緻化、藝術化,但所有創作的源頭就是要解決問題,所以我現在要做的是把原本像文言文般難懂的漆藝創作轉化成白話文的生活漆器。」讓漆藝走下藝術的神壇。



合理減少傳統工序技法 往被理解前進


2016年賴信佑重新掛回光山行招牌,初期仍是朝著傳統漆藝創作發展,2019年推出了賴家經典堆漆技法所製作的女性飾品,2020年時重新回到生活飾品和生活用品的運用,2021年推出的本色餐具。

在這段過程裡,賴信佑反覆思考傳統漆工藝與現代生活的關聯,如何融入一般常民生活中,他心中越來越確定「學會傳統工藝的表現後,就必須循序漸進的使用這些技法,找到他的合理運用範圍。」最終可以讓一般人用合理的價格在生活中輕鬆使用漆器。

一般人最無法理解漆器的原因在於漆器的亮面和塑膠很雷同,無法輕易分辨漆器和塑膠的差別,但售價卻天差地別。所以,賴信佑在2021年發表的本色餐具在漆工藝上漆塗僅做七層,且製作霧面質感,因為漆塗程序少,展現了部分木紋,且加工的痕跡都故意保留,不追求完美,拿在手上時質量很輕,有木頭自然的手感,賴信佑說:「本色餐具減少工序,降低成本,但仍維持漆器應有的手感和功能性、抗菌效果。」雖不完美,但和一般人溝通時卻簡單的多。



工藝的核心 日用且解決問題



雖然賴信佑深信生活工藝的核心是由當地隨手可得在地素材在地設計製作,所以早期木頭胎體的開發與設計鎖定臺灣相關產業,不過他也發現由於臺灣傳統產業加工者普遍老齡化,雖擁有技術,年紀卻很大,偶有世代溝通困難,磨合期長;而新一代因傳統技藝學習門檻高且時間長,無法展現即戰力,產業鏈斷層,無形中也增加成本。「加工產業是佔了開發很重要的一環,成本提高就會影響終端售價,但堅持在地生產卻不見得是消費者購買的第一動機。」最終,賴信佑僅能全球各地尋找、開發木頭胎體的產地與設計,不斷嘗試修正到現代習慣器型,而塗裝技術則依用途,餐食器使用天然漆,裝飾用品採用腰果漆,自己漆塗自己把關。

臺灣漆藝一脈相傳至三代,新世代新語彙,讓漆藝走入日常生活似是勢在必行,除了長久以來的漆藝推廣,相關加工產業的鏈結和設計人才培育,才能加速漆藝產業更加完整,打開漆藝創作更多可能和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