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習藝之路 傳統工藝當代藝生的挑戰與抉擇

  • 次標題:第124期-2019/06
  • 文:莊博揚、羅又睿
  • 圖:莊博揚、羅又睿
  • 點擊數:3462
漆藝藝生王清源( 左起) 與李麗卿、妝佛藝生陳宗蔚。
簡介

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文化部辦理傳統工藝保存者的傳習計畫,在此計畫下開始有了傳習藝生。藝生從獲選的那一刻起,走往習藝路上,肩負傳統工藝技藝傳承的使命,過程中當然也嚐盡各種酸甜苦辣。本次沙龍透過漆工藝「王清源」與「李麗卿」,以及妝佛工藝「陳宗蔚」三位藝生的討論與對話,互相分享交換成為一位藝生,在傳承使命過程中的挑戰與抉擇。

在臺灣,傳統工藝裡有相當多的工藝類別,如何選擇一項工藝而投入學習,對於傳習藝生來說,第一次與工藝接觸的契機是種難得的緣分,也因此開始了他們往後的習藝之路。

 

因緣際會 發現對於工藝的熱愛

妝佛工藝的傳習藝生陳宗蔚,出生於彰化鹿港,受到家庭環境影響,阿公為村莊裡的乩童,常於廟裡幫人消災解厄,因此在童年便耳濡目染,尤其對於各式各樣的神像感到好奇,冥冥之中產生了熱愛及興趣;漆藝藝生王清源則是從復興美工畢業後,到專營佛具外銷的貿易公司擔任佛像彩繪的技術人員,當看見以漆藝製作的供桌板時,對於漆藝的技法感到好奇,希望能多了解不同技法製作的差異,進而促發想學習漆藝的動機;而同為學習漆藝的李麗卿在服裝設計科畢業,轉行到日本寺廟彩繪代工的公司工作,其中偶爾接觸到少量漆商品的製作,但僅只於漆胎體上作畫,之後與朋友成立工作室,便希望能更深入了解漆藝的製作方式。

 

三人都是在生活中與工藝的長期接觸開始產生了好奇,進而希望能更加了解工藝背後的製作技法及過程,而在找尋答案的過程裡,無形中產生了對於工藝的熱愛。

陳宗蔚出生於彰化鹿港,受到家庭環境影響,童年記憶中對於神像耳濡目染,冥冥之中對於神像就產生了熱愛及興趣。.JPG

陳宗蔚出生於彰化鹿港,受到家庭環境影響,童年記憶中對於神像耳濡目染,冥冥之中對於神像就產生了熱愛及興趣。

 

學習工藝是唯一的興趣及渴望

進一步找尋解答的過程並非想像中的順遂。在當時上課資訊及網路訊息不像現今能快速且容易取得,僅能透過自己大海撈針似地尋求可以學習的機會,儘管好不容易找到了機會,但也立刻面對生活與開銷這首要的問題。

 

李麗卿回想那段過程,好不容易在友人告知下參與了賴作明老師的漆藝班,當時為了專心學習,除了放棄原有工作,僅有的存款需支付每周兩次臺北、臺中習藝往返的車資,為了保留昂貴的漆藝材料經費,經常吃吐司過日子。而王清源也說在學習的日子裡省吃儉用,吃多吃少得從每月所剩的費用中來斟酌,倘有能力走進自助餐店,已經是最開心的享受。

 

幸好,他們倆人隨後分別得知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開設漆藝課程,有明確的方向能更進一步學習漆藝。而這也是兩人之後能成為漆藝藝生的機緣,回想起那段時間,兩人都很感謝家人的支持協助,讓他們為了自己的興趣能好好投入學習。而陳宗蔚雖然學習路上沒這麼辛苦,但為了解神像製作,當時在臺中讀書的他,課餘同學們在玩樂之時,他需要搭車前往嘉義拜師學習泥塑神像。

 

工藝的學習並非一蹴可幾,除了持續保有興趣及渴望學習的精神外,還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及精力,才能逐步層層學習,並將功夫學好、學精,但如何在生活上維持平衡,還需學會懂得吃苦耐勞,這些過程也奠定了能成為「藝生」的基礎,投入工藝學習的門檻,也因為如此,更加懂得學習技藝的難能可貴。

李麗卿在服裝設計科後,轉行到日本寺廟彩繪代工公司工作,其中偶爾接觸到少量漆商品的製作,便希望能更深入了解漆藝的製作方式。.jpg 

李麗卿在服裝設計科後,轉行到日本寺廟彩繪代工公司工作,其中偶爾接觸到少量漆商品的製作,便希望能更深入了解漆藝的製作方式。

 

職人特質

身為傳習藝生的執著與毅力

如何克服種種困難,還願意執著投入技藝的學習,也是他們獲選成為國家指定的人間國寶之傳藝接班人──「傳習藝生」的關鍵原因。透過四年的傳習計畫,更進一步完成習藝,職人精神的養成準備展開。

 

王清源認為習藝的過程中,老師的教學方式與態度很重要,但藝生的意志力才是習藝的關鍵。興趣是基本,如果藝生只有滿頭熱血,沒有意志力堅持,老師再怎麼會教,藝生還是沒辦法學成。特別是開始習藝之後,就會面臨很多現實問題,甚至就算獲得藝生資格,也不一定能順利結業,就算結業也不可能保證前途與發展,在在都考驗藝生的執著與意志力。

  

學 就是想學

李麗卿也補充自己之所以能持續堅持學習漆工藝,主要是因為一直苦尋教授漆工藝的地方,所以有一旦獲得難能可貴的學習機會,就會不計較時間、金錢,因為學習是自己最大的動力;陳宗蔚在擔任藝生的期間,平日白天上班外,晚上及周末都到老師家上課,並且晚上雕刻課下課回到家後,也經常繼續雕刻到半夜才休息,之所以願意投入這麼多的時間在妝佛工藝上,主要也來自內心渴望學習,也希望能早日達到老師的要求與肯定。

 

身為傳習藝生,因為有如此難得向人間國寶習藝的機會,藝生們各個把握學習的機會,除了訓練手藝外,生活中各種困難也磨練著藝生的心智,無論面對多大的壓力,一心一意把握學習的當下,認真做好每一個階段的工作,維持著學習技藝的執著與毅力,而這也是學習工藝的過程中,最重要的精神與態度,也是職人特質養成的重要關鍵。 

李麗卿(圖右)不會計較時間與金錢,因為學習機會才是最難能可貴的收穫。圖左為王清霜老師。.jpg

李麗卿(圖右)不會計較時間與金錢,因為學習機會才是最難能可貴的收穫。圖左為王清霜老師。

習藝完成 考驗才正要開始

四年傳習計畫結業後,傳習藝生的身分轉變成為了「結業藝生」,但考驗並沒有因此而結業,藝生們開始面臨職場生態,面對環境的考驗才正要開始。

 

陳宗蔚結業後,自己成立工作室,開始接單專職從事妝佛工作。妝佛這個產業,現今資訊發達,容易與同業做比較,客人有時不了解泉州派妝佛的風格,希望模仿現在流行的神像體,雖然一開始都會說就依照陳宗蔚的個人風格去做,但一旦開始做之後,客人就會提出各種要求,因此結業後,陳宗蔚才開始學習如何與客人溝通,這是他目前覺得比較辛苦的地方。目前他希望能多完成一些作品,能讓客人更清楚認識自己派別的風格,未來在溝通上或許會比較順利。

 

王清源與李麗卿則表示看到不太一樣的狀況,因為漆畫的製作時間較長,漆這個材料的變化又大,常常無法預知作品完成後的最終樣貌,因此許多陌生的客人想要向王清源「預定」作品,他都只能謝絕,主要是擔心作品完成後與客人的期待有落差,也因為如此,王清源認為向外擴充新客源,是目前最大的困難。

 

走往習藝路上,能成為一名「傳習藝生」,或許只是國家文化政策賦予的名銜,但陳宗蔚、李麗卿與王清源三人都認為其實更像是命中注定要走向了習藝之路。在肩負使命的過程裡,雖然面臨了上述的考驗,然而這些考驗看似辛苦,但能與大師近距離學習技藝,所帶來的經驗及體悟其中的道理,都是滿滿的收穫。

因為漆畫的製作時間較長,漆這個材料的變化又大,常常無法預知作品完成後的最終樣貌,因此許多陌生的客人想要向王清源「預定」作品,他都只能謝絕.JPG

因為漆畫的製作時間較長,漆這個材料的變化又大,常常無法預知作品完成後的最終樣貌,因此許多陌生的客人想要向王清源「預定」作品,他都只能謝絕。

 


傳藝師生小檔案

王清源

生長於宜蘭,國中畢業後北上任職後初次接觸漆器並留下深刻印象。受業於恩師王清霜、王賢民、王賢志,民國99-102年擔任重要傳統工藝保存者 ─ 王清霜漆工藝傳習計畫之傳習藝生。102年畢業於臺灣藝術大學書畫系,105年再入同校造形研究所進修。

王清源作品。.jpg

王清源作品。

 

李麗卿

任職於彩繪公司時初次接觸天然漆,見識漆藝蒔繪之美。民國91年進修王清霜老師蒔繪研習課程,深受天然漆內斂與溫潤的質感吸引,毅然投入漆藝世界。民國99-102 年擔任重要傳統工藝保存者──王清霜漆工藝傳習計畫之傳習藝生。

 李麗卿作品。.jpg

李麗卿作品。

 

陳宗蔚

生於彰化鹿港,對傳統神像之造像有濃厚興趣,便自行鑽研神像造像泥塑與繪畫。民國100年在黃志農老師推薦下拜入施至輝門下,正式開始學習泉州派粧佛技法,民國101-104年擔任重要傳統工藝保存者──施至輝粧佛傳習計畫之傳習藝生。


陳宗蔚作品。-01.jpg

陳宗蔚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