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香不只是香 是記憶情感的無形載體

  • 點擊數:1312
81926402-7234-4ffb-a8f9-6bc88575cfae?0,399,0,224

溫文儒雅,猶如學者般的吳萬春香鋪第四代傳人吳宜勉,過去從事多年的銀行業,近年才回家繼承家業。「很多人聽到我放棄金融業,回來接家業,講得好像很偉大一樣,真的不是這樣!其實很單純,就是我沒那麼喜歡銀行這個產業,而家裡因為奶奶過世,所以也需要我來接,一個推力、一個拉力,就順理成章地轉行而已!」



古法製香工藝 持續百年的愛



吳宜勉回來接手家業後,便開始跟著家中老師傅學習製香的技術。吳萬春香舖創立於清光緒21年(西元1895年),至今已125年。百年來,吳萬春香舖一直都維持著過去傳統的手工古法製香,其中的關鍵人物就是已經有60年製香經驗的老師傅吳博男。製香房就設置在店鋪的頂樓,主要是為了製好香後,能夠拿到陽台日曬。



跟著吳宜勉走入工作室,滿室的香粉隨著老師傅舞動的動作,撲鼻而來的是滿滿的沉木與檀木香。老師傅從一早7 點不到就上工,滿身都沾滿了香粉,他的動作行雲流水,從沾水、上黏粉,到上香粉,總共4道工,到最後染香腳。老師傅反覆不斷的動作,將一大束香展開成一把美麗的扇狀,是累積60年的功力,此刻一生懸命的職人精神也由他身上散發出來。吳宜勉在一旁跟著老師傅一起做,動作自然沒有師父的流暢,他尷尬地笑著說:「雖然整個過程很單純,但要像師傅那樣流暢俐落地掄扇,將粉上得均勻,就得花時間累積真功夫了。」



今年已經76歲的老師傅吳博男,對於製香有自己的一套哲學,說起話來溫和又親切的他小小聲地說:「其實燒什麼香,神不會跟你計較。但是人聞什麼香才會有影響,那些加了各種化學藥劑的,會傷害孩子的身體,真的不可以。」



對老師傅來說,與其說他重視古法,更像是一個疼愛孫子的長者,一心想要給晚輩們最好的產品,用他製造的產品保護他們的健康。這也是吳家香舖多年來秉持的原則,純天然中藥入香,堅持手工製作、日曬讓香能更加入味,就是秉持著品質至上,不使用化學藥劑入香的原則。



跨出宗教 從祭祀用香到生活香



「我們店裡常常有從馬來西亞、新加坡,甚至是歐洲的客人來買香。尤其是歐洲人,他們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好奇,在買香的同時,更想從我們口中了解香的文化與歷史。」吳宜勉正在說著的時候,正巧走進來一組新加坡客人,特地來買一大袋的香,準備帶回新加坡。在我們現今的生活中,香主要就是廟宇敬神、祭祖拜拜時使用,然而最早的香,其實是用來治病的,傳說九天玄女當初為了幫父親治病,就將中藥製成香,因此古時或傳統製香者,一定使用天然材料。後來「香」才逐漸演變成拜拜時人們與神明溝通的媒介,轉為宗教精神層面的使用。



「所以我在介紹香的時候,不會只是單純介紹香的成分,而會讓客人了解整個香的文化,從祭祀用香,拓展到生活香的整體層面。」吳宜勉指著店裡另一塊香氛產品,有盤香、塔香、臥香等,甚至也有來自日本的花草味香品。香氣是一種看不見的記憶,能喚起人們對某些美好記憶的感受,就像米飯煮熟的氣味,會讓人聯想到家裡媽媽的疼愛、花香味能想起一段美好的感情,而木頭的深沉氣味,則能讓人感受到森林恆久的平靜感。



「真正重要的東西,是眼睛看不見的」,而香味正是一種看不見的寶物。



從傳統工藝 邁向文化推廣



談起過去長長的歷史,接手的吳宜勉說起香,反而出乎意料地沒有沉重的包袱,「或許是我們家一直都是將經營與工藝技術兩者分開的關係,我們就是經營者,工藝技術面都在師傅身上。對我來說,怎麼保存、推廣,讓下一代的人能持續接受且喜愛香的文化,反而是我更想做的事。」因此,吳宜勉在接手家業前,其實就已經長期從事臺南文化導覽的工作,過去也經常帶人們參觀自家香舖的工作室,向大家介紹香的製作過程與香的文化。



「我想做的,不只是賣我們家的香而已,我想讓更多人愛上臺灣文化、臺南歷史,尤其是臺南這個城市,有相當深厚的文化底蘊,走出門在巷弄裡鑽著,隨處可見各種古蹟廟宇、傳統技藝、商鋪。我常看到觀光客走馬看花地逛著主要景點,但他們不知道臺南最有意思的反而是巷弄裡的生活與故事。」吳宜勉一臉驕傲地介紹著他的家鄉,也透過定期舉行臺南巷弄導覽的活動,讓更多人愛上這裡、愛上香的文化。


香,不只是香。在吳萬春香舖中,能看到的是對家族的記憶與愛、是師傅對下一代的愛、是許多人來尋找私密回憶的地方,更是對臺灣在地的愛。我們也看到了所謂的第二代傳承,不僅僅是扛起技藝延續的重責,更多的是為喚起大眾對當地文化的認識與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