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葉吹奏 娓娓道來
在香港,稱之為「木笛」;在日本,稱之為「葉笛」;在臺灣,稱之為「樹葉吹奏」。最早有「樹葉吹奏」的出現,各種傳言眾說紛紜,其中一個說法是出現在唐朝留下的壁畫,一名宮女手裡疑似握著一片樹葉,以嘴吹奏將其當作樂器;而到了現今,樹葉吹奏仍繼續流傳。
要學會樹葉吹奏得從挑選樂器開始,洪政國首選榕樹葉,因為耐用且常見,在挑選時,以中肋為對稱點,兩側大小、形狀盡量對稱,與發出的共鳴強度有關;另外樹葉的厚度不要太薄,不然容易一吹就破,要找彈性良好、形狀完整無缺角,長約六到八公分,寬為四公分,並且依舊常青的嫩葉,為最理想的樂器。
葉面清潔,避免灰塵或水分影響發音,將粗糙面朝內,光滑面朝外,使用粗糙面對口的好處,在於吹奏時較不會因為口紅、唾液等因素,導致樹葉滑落。將葉片的中肋放置水平,以此為基準由上到下分成四等分,手握左右兩端,上唇對著中肋以上四分之一的葉面,將樹葉凹進嘴內,下唇銜吻中肋以上四分之二處,以吐氣方式撞擊葉面,可透過上下唇與葉面接觸面積來調整遠、近、上、下,使其發出聲響,要注意氣息須朝向中肋以上,氣流衝擊葉緣,因顫抖而發出的聲響,即為樹葉吹奏的聲音,倘若有絲毫漏氣,就會發不出聲音。
最難的是第一關:發出聲響,許多人敗在這一關,這不是一個固定的指法和固定的樂器,須透過兩手協調,使鳴震面積產生變化,進而達到發出聲響的效果,經過練習後若還是沒有成果,很容易就會放棄。洪政國就曾遇過許多輸在起跑點的學員,但他鍥而不捨地鼓勵,甚至登門拜訪,不斷給予學員信心,有一位被洪政國的安慰而重拾樹葉吹奏的學員,後來甚至靠著此一技藝考上了街頭藝人執照,對洪政國的感激不言而喻。成功發出聲響後,先練習定音,再來是簡單的單音以及音階練習,接著就可運用吹口哨的原理加入旋律、轉音,吹奏出較為複雜的樂曲。這是一項沒有樂譜的樂器演奏,靠著意志力控制聲音,才能準確達到音準,所以要學會吹出一首歌,首要條件是要先會唱、不走音,才能成為一名樹葉吹奏家。
吹奏之路 緣起不滅
之所以對樹葉吹奏如此執著,是因為洪政國也經歷過一段「撞牆期」。他與樹葉吹奏的緣分始於九○年代末,有一次在公園唱卡拉OK時,巧遇了一名樹葉吹奏家,他深深地被這種無價的樂音給吸引,對方很大方地教導洪政國,而洪政國也很爭氣地發出了聲響,然而對方匆忙離開未留下聯絡資訊,隔日洪政國只得自己摸索,不幸的是他竟然連一聲聲響都發不出了,於是他每天擺二十片榕樹葉,把每一片都試過、吹過,只不過這樣慢慢尋找的過程,一晃就是兩年。
終於成功找到吹奏樹葉的訣竅後,他開始嘗試不同材質的樂器,不單使用樹葉,只要任何一種布面,他都能信手拈來,甚至是雨傘的傘布,也能成功吹出一首<丟丟銅仔>。洪政國常常出現在公園裡吹奏,許多民眾都聞「音」而來,他也開始成為了樹葉吹奏老師。民國九十四年開始,他在臺北縣立體育場開課,報名人數足足超過最低開課門檻的兩倍之多,甚至學員們自行租用教室,只為能上洪政國的課。如今在街頭已出現不少厲害的樹葉吹奏家,這些街頭藝人,有許多皆為洪政國的學生。
樂聲不斷 名揚國際
現在洪政國是板橋區後埔國小樂齡中心的樹葉吹奏講師,同時也創辦了臺灣樹葉吹奏協會,並擔任第一、二屆的理事長,期間邀請了來自中國大陸、香港、韓國、日本等等的團體來臺灣互相交流,並舉辦吹奏藝術交流大會,目前仍走在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路上,期盼能有有心人士加入並助一臂之力。
年已八十多歲的洪政國,積極尋找能傳承的弟子,最大的難題並不是技巧的吹奏,而是教學的講解,有許多樹葉吹奏的專家都不一定能清楚解釋「轉音」的實際吹奏方法,洪政國希望讓這項技藝在臺灣能發揚光大,他語帶遺憾地說道,能夠對樹葉吹奏有如此傻勁的企圖心,大概除他以外無人能出其右。而今,協會也到了第六屆,曾學習過的學員,在全臺也超過千人,盼樹葉吹奏能如一棵棵大樹一般,在臺灣各地,發榮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