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國寶在傳藝-葉王交趾陶 蟠龍燭臺

  • 點擊數:2695
55e314c5-b031-4ce6-9749-124f2c3c0b55?0,399,0,224

他,就是被譽為臺灣三百年陶匠第一人, 也是臺灣交趾陶一代宗師的葉王。

  本名麟趾的葉王,清道光6 年(1826)出生,光緒13 年(1887)歿,在62 年的歲月裡, 因著寺廟工程的邀聘,他在嘉南平原一帶逐廟而居,留下了許多精彩的作品;可惜因臺灣廟宇翻修頻繁,又常逢天災地震,加上日本政府寺廟整理以及宵小竊盜等因素,如今也僅存於學甲慈濟宮、佳里興震興宮等處,餘則散為民間愛藏。

東洋之寶 蟠龍燭臺
  除了寺廟的屋脊、牆堵上的交趾陶外,葉王還創作有塑像、菸斗、桌案珍玩等各式器玩,因數量稀少,更是彌足珍貴。如民國90 年傳藝中心典藏的蟠龍燭臺,根據之前藏家製作木盒上的題簽記載:「本件原係葉王家傳之物,國初葉瓜老人以良田數畝得之於日人凡日督官紳及識者觀賞( 李德和女史引荐) 莫不推崇讚譽極工藝之美並標為東洋之寶,登錄文部省為吾鄉傳世之名物,於己亥年春得之於葉老人亦已念餘載宜珍藏之。耀德謹識 壬戌年季春」,並詢問將燭臺割愛予傳藝中心的高姓藏家,可知此件燭臺原為葉王家族家傳寶物,流向日人後再由葉瓜老人以良田數畝易得,至民國48 年轉手予嘉義一位蔡姓收藏家,再轉高姓收藏家,終由傳藝中心寶藏。屈指一算寶物易主至少已經歷六手,雖星移斗換,盒中文物仍尚稱完好,除了要感謝歷任藏家的用心呵護外,莫非冥冥之中古物也有神靈護守?

神龍活現 精采萬分
  這對燭臺上的蒼龍纏繞著柱身二圈有餘, 皆做尾上頭下的降龍造型,巧妙地將蜿蜒盤長的蒼龍與燭臺柱狀的器形結合,其間並裝飾波紋及瑞雲朵朵,反映出民間對龍能興風致雨的想像;而二龍扭首對望,一開口一閉口, 體現出對乾坤交泰、生命流轉不息的邈思深意。且蒼龍大半採淺浮雕的形式貼附柱身,並不過份凸出,反而強化了蒼龍蟠繞柱身並垂直伸展的遒勁力道,以及柱身和蟠龍合而為一的調諧之美;但於龍首、龍爪等要緊處作深浮雕及圓雕,一方面既豐富了整座燭臺輪廓的蜿蜒變化, 也令蟠龍的姿態愈顯活靈活現。

  在釉色的搭配上,葉王極具匠心地以古黃(柱身)與古藍(蟠龍)為主,藉由二色的對比, 將浮雕的古藍蒼龍跳脫於柱身,又在古黃的柱身上綴以淺浮雕或線刻、施以藍色綠系釉色之雲紋與潮紋,使柱身與蟠龍仍維持著若干牽連映帶,其間點注絳紅、綠玉、海碧等釉色妝點。至於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胭脂紅,則點飾於龍額與龍耳, 使之跳脫於龍嘴、龍鬃等處的綠玉釉色之上,凡此種種,皆使得作品充滿著華美的視覺效果與主從強弱的節奏韻味。

  更難得的是因著舊時窯爐尺寸與控溫等限制,此對燭臺的龍首、龍腳、柱身與臺座於塑形完成後,至少分別為八塊陶件窯燒再組裝固定。如燭臺的龍首及龍腳即皆以銅線穿繫,各部位尚可略微活動;至於龍鼻兩側冒出的龍鬚,末端飾以渾圓大紅的絨球, 既形色討喜,若遇風吹等動靜,龍鬚和絨球並會輕盈地顫動,別有一番觀覽意趣。因陶土燒製後常有收縮、變形之情形,此組燭臺經塑形、分割、燒製、組裝,竟不覺有缺憾或不諧調之處,從此可見葉王爐火純青的製作技藝。

民間藝術 寓美於常
  俗云:「入門看交椅茶几,桌頂看花瓶五賽」, 臺灣傳統漢人民居中的正廳,為整座建築最核心的所在,故格局最為高敞,裝飾最是富麗, 連其中的家具和神案上香爐、花瓶與燭臺等「五賽」也絲毫馬虎不得,從而彰顯出屋主的家風和品味。

  相傳葉王對岳父極為孝順,作品多製作兩組, 較得意的一組才會敬獻作為賀禮,而此對燭臺品相精良,或即為賀禮之用;當中既飽含葉王的孝思情意,將之擺設於廳堂神桌上點燭長明, 更體現出寓審美眼光於生活日用的深厚況味。即日起到107 12 6 日,誠摯邀請民眾蒞臨傳藝展示館「工藝.經典.美學- 盡看臺灣百年工藝」常設展,親睹國寶風采!

蟠龍燭臺-交趾陶、錫、絨球,寬13 長13 高46.5cm x 2.jpg
蟠龍燭臺-交趾陶、錫、絨球,寬13 長13 高46.5cm x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