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百年老店 從雍正到2018 用中藥膳守護中藥行

  • 次標題:第120期-2018/10
  • 文:李昀諭
  • 圖:李昀諭
  • 點擊數:8241
在永福路診所看診:中藥舖傳承數代,祖父時顧客來看病,父親時顧客來抓藥,周建文承接時,顧客來吃藥膳。
簡介

走進博仁堂,很難不被滿牆的匾額吸引,不只牆面,匾額壓了玻璃,就是桌面。仔細環顧,致贈者的姓名,不少都大有來頭,例如其中一幅,就是白先勇的父親白崇禧所贈, 匾額所提及的堂名,有幾次變換,背後,就是一段故事。

從臺南市中西區的西門路二段彎進一條寧靜小巷,《博仁堂中藥鋪》就在巷子中段,營業時間是從下午四點開始, 但中藥鋪的行程,早上六七點就從菜市場開始,接著回到店裡花八到十小時顧著爐火,燉煮藥膳,接近晚餐時段,顧客便開始絡繹不絕,玻璃門一開,溫潤誘人的藥膳香氣隨之沁出,「好香啊!」在門口排隊的年輕人忍不住讚嘆,一身唐裝的經營者周建文步出,邀請顧客入內,周道款待。這一幕,是他的想法之一,「讓中藥進入生活」, 則是他懷著的理念。

 圖2為了讓更多人親近中藥,博仁堂提供許多耗時費工的服務,例如製作茶包、宅配藥膳。.jpg為了讓更多人親近中藥,博仁堂提供許多耗時費工的服務,例如製作茶包、宅配藥膳。

時代與「第六代」 重量與意義

能親切和緩地回答長輩們對於中藥的疑問、看起來穩重溫文的周建文,不過三十出頭歲, 年輕人接棒,許多顧客會認為他是第二代或第三代,但家族中醫史可追溯到清朝雍正時代的周建文仔細推敲:「第六代了」,說出來的這四字,與手上一本代代相傳的手抄中藥秘笈《青囊撮》,立刻讓人感受到時代的重量。

  圖4旁人看來艱澀難懂的家傳秘笈,周建文說:「只要懂中藥名字, 這本就不難了。」.jpg旁人看來艱澀難懂的家傳秘笈,周建文說:「只要懂中藥名字, 這本就不難了。」

對周建文來說,重量其次,更重要的是意義。民國17 年出生的祖父周智夫,在香港唸中醫, 遇上戰亂,家族分散,父親去了美國,弟弟待在香港,周智夫輾轉來臺,先後在臺北、臺南全美戲院對面開設中藥行,民國50 年,正式在現址開設中醫診所兼中藥舖。周建文也是後來接手,拆除部分設備才發現,當初爺爺十分用心建造空間,用的都是臺灣檜木,落腳臺灣,中藥家族開始在臺灣扎根。

  圖3周建文從小就跟著祖父、爸爸熟悉數百種中藥的名稱、外型、功效。.JPG周建文從小就跟著祖父、爸爸熟悉數百種中藥的名稱、外型、功效。

周建文從小的生活,就被中藥環繞,看著祖父與人在美國的曾祖父通信討論奇異病症;別人家小孩可能背三字經,周建文是聽著祖父、父親背中藥詩歌,背完了,也就能記得中藥的名稱與藥方了;聽不懂爺爺說出口的中藥名稱時,還會被爺爺唸;篩藥粉、切蔘片、做藥丸、做膠囊,更是周建文習以為常、從小幫忙、以為每個人都會的事, 一直到他到澳洲打工旅遊,才發現,自己眼中的平凡,是別人眼中的新奇,周建文學的是電腦工程,從澳洲回臺時,父親正好在考慮收起中藥舖的事,捨不得讓家族的傳承結束,捨不得讓家族的藥方失傳,也捨不得那些自己珍惜的記憶與文化,與父親商量後, 周建文權衡變通,留下中藥鋪,繼續請有中醫專業的父親把關,再增加「藥膳」的項目,也放大以前就有的服務:茶包、代客煎藥。硬體、軟體都重新改裝後,引起許多迴響。

圖5製作中藥茶包的過程,就是周建文與顧客聊中藥的好時機。.jpg製作中藥茶包的過程,就是周建文與顧客聊中藥的好時機。

圖6博仁堂的中藥茶包皆可客製化。.jpg
博仁堂的中藥茶包皆可客製化。

中藥進入生活 生活進入中藥

老藥櫃前站了年輕人,中藥行裡煮起了中藥膳,距離感消弭,便利性與信任度增加, 各種年齡層的顧客與中藥之間的關係,也產生變化。媽媽們吃了藥膳,轉頭會問有沒有這樣的藥包、帶回家該怎麼煮;年輕人飲食之間與周建文多聊幾句,就會想知道:能不能調配保養眼睛的、補充元氣的、消除疲勞的茶包?調劑權仍舊在父親手上,而熟知數百種中藥材、從小耳濡目染的周建文,就成為中藥與顧客之間的橋樑,想方設法的,讓中藥進入生活,讓生活進入中藥,也將現代知識添入,希望顧客在藥膳之間,能對中藥更多幾分了解。

 圖7周建文詳細對顧客解說:「端午節的香包放一段時間後,可以放進烤箱烤,香味會再次濃烈,最後還可以燃燒藥草,室內會有香氣, 也防蟲蚊。」.jpg

周建文詳細對顧客解說:「端午節的香包放一段時間後,可以放進烤箱烤,香味會再次濃烈,最後還可以燃燒藥草,室內會有香氣, 也防蟲蚊。」

圖10博仁堂以中藥入菜、入湯品、入甜品、入飲品,受到顧客喜愛。.jpg博仁堂以中藥入菜、入湯品、入甜品、入飲品,受到顧客喜愛。

比如菜單裡的「藥膳四物雞湯盅」,常常被視為女生生理期後專用湯品,但其實男女都可喝,只要注意不在感冒、生理期間食用即可;「四君四臣豬肚盅」裡的四君再加上四物,就變成「藥膳八珍湯盅」,是65 歲以上老人家較常會選擇的湯品,因為不若「十全大補雞盅」燥熱,較暖熱的春夏季也適合。而生活中許多花草皆是中藥,菊花、桑寄生、夏枯草都入了茶,顧客選購了,對中藥的好奇也繼續延伸。

圖9家傳的《青囊撮》,每一代傳人都得手抄一本。.jpg 
家傳的《青囊撮》,每一代傳人都得手抄一本。
 

除了內服,還有外用與外敷,課程與工作坊,也是周建文將中藥引入顧客生活的方式。除了舉辦藥膏、精油DIY 課程,也在節日運用巧思,例如端午節,周建文用艾草、霍香等中藥材做了香包,不僅防蟲蚊,在襖熱的季節嗅聞了也能讓胃腸比較舒服,在粉絲專頁廣被詢問;情人節,粉絲專頁也以「單身」為議題,應景的貼出了中藥材「丹蔘」的介紹,讓人會心一笑。在一飲一食,一字一句中,逐漸拉近中藥與生活的距離。

 圖8博仁堂是世代傳承的中藥世家,在堂內常可見到名人致贈的匾額。.jpg博仁堂是世代傳承的中藥世家,在堂內常可見到名人致贈的匾額。

圖11周建文說,小時候如果沒記起中藥名稱,還會被祖父唸。.JPG
周建文說,小時候如果沒記起中藥名稱,還會被祖父唸。

圖12傳承至第六代,年輕人與祖先對中藥同樣有熱忱,更多了親和力與行銷力。.jpg
傳承至第六代,年輕人與祖先對中藥同樣有熱忱,更多了親和力與行銷力。

「藥」傳承的 不只中藥行

 走進博仁堂,很難不被滿牆的匾額吸引,不只牆面,匾額壓了玻璃,便是桌面。仔細環顧, 致贈者的姓名,不少都大有來頭,例如其中一幅,就是白先勇的父親白崇禧所贈,匾額所提及的堂名,有幾次變換,背後,就是一段故事。

 從第一代周慶祺開始,便一直使用《慶餘堂》做為堂名,周建文的祖父來到臺北後,因為也有同為《慶餘堂》的中藥行,便將堂名相讓, 從民國50 年到民國88 年,都使用《益智堂》這個名稱;而後因為臺南也有相同堂名,再次選擇相讓,改為《博仁堂》。堂名,對於鄰里之間的中醫診所、中藥鋪而言,就等同信任度,是隨著歲月,一點一滴由誠信累積而成。

 祖父的時代,走進門口的人是來看病;父親的時代,是來買藥;到了周建文這一代,是來吃藥膳。以前找爺爺看病的人,現在還會帶著孩子、孫子來吃藥膳。詢問周建文,為何願意日日從早晨開始忙碌,常常深夜都還在練習炮製中藥材,平日也需抽空參與中藥研習課程, 忙得幾乎沒有自己的時間,「是一份對家裡的執著吧,希望祖先的藥方,繼續讓大家健康。」一句說得輕輕的話語,傳與承,皆在其中。

圖14臺東義診刊報紀錄:周建文說,祖父、父親,都是仁厚的人,堂名可以相讓,也常常盡一己之力行善。.jpg臺東義診刊報紀錄:周建文說,祖父、父親,都是仁厚的人,堂名可以相讓,也常常盡一己之力行善。

圖15 周建文重新裝潢博仁堂時,才發現以前祖父用的建材、擺設都很好。.jpg
周建文重新裝潢博仁堂時,才發現以前祖父用的建材、擺設都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