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四代傳承的三和瓦廠 大樹百年瓦窯

  • 次標題:第134期-2021/02
  • 文:楊為仁
  • 圖:楊為仁、李俊宏
  • 點擊數:1622
走過百年,三和瓦廠以嶄新之姿迎向未來。
簡介

儘管物換星移、寒暑易節,矗立在高屏溪畔的三和瓦廠,窯火依舊不熄⋯⋯,百年來,三和瓦廠走過臺灣瓦業的繁華,也經歷臺灣瓦業的日落西山,在時代的洪流下,第四代對瓦窯薪傳的使命感,以及不斷的求新求變,成為維繫三和瓦廠永續經營的最大動力。

說起三和瓦廠,時間要回溯到日治時代的1918年,當時瓦廠名稱叫順安煉瓦工場,由許安然創辦,在高雄大樹區登記營業。1935年,李家第一代窯主李意接手經營,並將瓦窯改名為源順安煉瓦工場,1963年,第二代窯主李玉柱再將瓦場更名為三和瓦廠,自此譜下李家四代瓦廠經營的興衰史。

天時、地利、人和  造就大樹瓦窯業的興起

「小時候聽長輩說,早期高雄大樹地區瓦窯業極為興盛,光當地登記在案的瓦廠老板就有20幾人,有些老板可能不只一座瓦窯,有數座、甚至數十座瓦窯,當多窯同時燒窯,白天黑煙、夜裡火光,試想這是多麼繁華的光景啊!」李俊宏是三和瓦廠第四代,他說,高雄大樹瓦窯之所以密集,主要靠的就是原料與人力取得容易,因而形成特殊的瓦窯聚落。

大樹區境內崗巒起伏,和附近的仁武、大社、鳥松,連成大高雄北邊的丘陵帶,丘陵帶的土壤也許不是特別肥沃,但土壤富含黏土礦物,這種黏土特別適合用來燒窯,加上大樹區毗鄰高屏溪,汲水方便,因而吸引窯主紛紛來到大樹設廠。

加上早年大樹區居民大多務農為主,為補貼家計,農民耕作閒暇之餘就往瓦廠打零工,沒有農地可耕作的人,就應徵正職。在原料與人力都不虞匱乏的情況下,大樹瓦窯業自然是蒸蒸日上。

由於大樹區瓦廠大多聚集在高屏鐵橋西端,因為交通運輸便利,生意鼎盛時買主還得雇牛車排隊等貨,如此門庭若市的榮景一直延續到60年代初期,後來,隨著建築工法的演進,原本農村的紅瓦厝逐漸被水泥磚造平房取代,磚瓦市場需求日益滑落,1977年的賽洛瑪颱風,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賽洛瑪颱風  澆熄大樹瓦廠的窯火

那一年,賽洛瑪颱風從高雄登陸,整個南臺灣全都籠罩在暴風範圍,早期南臺灣多紅瓦厝建物,在颱風的肆虐下,紅瓦被掀得七零八落,大樹區的瓦廠也毀損得相當嚴重,紅瓦不敵風災的事實,也間接推動臺灣建築工法的改變,災後的瓦礫堆重建的水泥磚造平房與RC鋼構樓房,如雨後春筍般冒出,這不但讓臺灣建築史向前跨了一大步,也讓奄奄一息的大樹瓦窯業,逐漸淡出歷史。

33年前,原本大樹區除了三和瓦廠,還有一家金源興瓦廠,後來也在1988年歇業,三和瓦廠成為碩果僅存的瓦窯廠。「其實,隨著水泥結構建築取代傳統紅瓦厝以來,臺灣紅瓦市場即已不復見,但瓦窯是我從小生長的地方,加上家中長輩年歲已高,為了薪火相傳,辭去原本的銀行工作。」李俊宏把決定告知家人時,大家異口同聲的反對,但李俊宏仍以不願再讓家中長輩繼續辛苦下去為由,毅然辭職,全心投入家族瓦窯事業。

回憶當時,當李俊宏站在人生十字路口,要為自己的未來下重大決定時,他心中唯一的掛念就是,「不能讓這項特殊產業失傳,為自己的家業負擔一點責任。」但現實環境的殘酷仍讓他吃足了苦頭,傳統紅瓦市場正萎縮,單子一天比一天少,「既然如此,何不從其他磚瓦產品另尋出路?」當時臺灣積極推動古蹟修復,知名建築師漢寶德也曾鼓勵伯公李玉柱朝這方面發展,於是李俊宏開始接觸古蹟修繕工作,窯燒產品也不再侷限於一般磚瓦,還包括花窗、瓦當、筒瓦、滴水、黑瓦、灰瓦、壁磚、花磚、清水磚、燕尾磚、土角磚等。

從古蹟修繕與磚雕工藝  尋找到新出路

由於三和瓦廠遵循傳統窯燒手法,每一塊磚瓦都格外彌足珍貴,臺灣各地古蹟修復所需磚瓦大多來自三和瓦廠,像是臺北林安泰古厝遷移重建、高雄鳳山鳳儀書院古蹟修繕都看得到三和瓦廠的影子,三和瓦廠的古蹟修繕足跡甚至渡海遠赴金門。此外,三和瓦廠還參與文化部推動的「社區總體營造計畫」,建立社區推動瓦窯文化的具體概念,並與陶藝家林昭地大師於王蘭藝廊共同策辦「台灣永遠的山牆展」,首度對外展現瓦窯文化內涵。

惟再多的古蹟修繕,也終有用盡的一天,「磚雕工藝」遂成為李俊宏延續瓦窯生命的另一道曙光。「我還未辭去銀行工作前,經常利用假日幫瓦廠送貨,南北走透透,發現臺灣有不少傳統閩南式磚瓦建築或飾物,外型瑰麗,非常誘人,在尚無「文創」一詞的1996年,三和瓦廠即與樹德科技大學古蹟建築修護系「磚雕工坊」合作,專研磚雕工藝,將現實生活中的磚瓦製品,以手工方式磚雕將其縮小,由於產品獨特,推出後大受好評。

磚雕叩關成功,李俊宏再接再厲組成「瓦窯文化志工團」,推廣培訓在地居民的磚雕技巧,並向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案「社區工藝扶植計畫」,為培訓社區人員磚雕工藝、開發磚雕商品奠定基礎,他也在三和瓦廠內另闢「磚賣店」,將各式各樣的磚雕作品收藏其間,從杯墊、名片架,到紙鎮、花窗等無所不包,精雕細琢,極為吸晴。

問他是否將三和瓦廠轉型為文創的觀光工廠?李俊宏搖搖頭:「這不是轉型,而是新增。三和瓦廠的瓦窯仍然會持續供應市場所需的各種瓦磚製品,只不過我又新增磚雕工藝延續瓦窯的生命。」深入灰暗的瓦窯工作區,瞥見當中一座窯的窯口泛出紅紅火光,這也許就是李俊宏薪火相傳的使命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