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百年老店 竹茂行 從商賈市集窺見民間工藝的百年風貌

  • 次標題:第118期-2018/06
  • 文:李香怡
  • 圖:周欣儀
  • 點擊數:18757
問起怎麼經營百年老店,吳德任說:「做生意不能騙人,錢賺夠用就好!」
簡介

古有云「百姓日用即道」,將「道」與百姓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繫在一起;而傳統也根植於生活之中,逛一趟新竹的百年老店「竹茂行」便能深刻地體會。

創立於清朝的「竹茂行」,原名「永隆」, 座落於新竹「古市巷」昔稱「屎溝巷」的小巷裡。如今位在中央路上,曾是新竹拓墾時期,竹東發展的第一條商業街。街道與暗街仔街(今東門街36 巷一帶)相連, 可通往城隍廟,迄今逾200 年歷史,曾是竹東最活絡的街廓。

如今,鎮守在「竹茂行」的是第三代蘇碧珍女士的丈夫——吳德任先生。吳德任原本從事雜糧買賣,民國六十八年與蘇碧珍結婚後,便與妻子同心經營「竹茂行」, 以販售農業用品與家用品為主。接手家業的初期,夫妻倆除了竹茂行以外,還另外經營一間專賣五穀雜糧的店家。隨著時代演變,雜糧店收了,竹茂行仍然屹立於此。

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

竹茂行的起源,最早也是賣五穀雜糧的。據說當時第一代的創業者蘇百祿先生,因為看到有人從國外載運種子來臺灣販售, 具生意頭腦的蘇百祿,便想出用以物易物的方式,拿茶葉交換種子來市集賣,便開啟了竹茂行的家業。

位居熱鬧市集裡的竹茂行,順應時勢, 看人們需要什麼?什麼賣得好?他們就賣什麼。農業發展時期,店裏常有專程從鄉下進城的客戶上門,購買日常所需。但畢竟交通不便,鄉下進城不易,這也讓鄉下地方的人們練就了就地取材、自製民生用品的竹編技藝。據說竹茂行的生意主力「竹編商品」,便是當時鄉下的農民來到城裡,看到門庭若市的竹茂行,遂試著將自製的竹編用品,拿到竹茂行寄賣,想不到這一賣,成了竹茂行延續百年的生意。後來,竹茂行也開始和鄉下的地方人士簽特約,也就是傳統行話說的「綁師傅」,意思就是請鄉下的師傅負責製作店裏所需要的竹製品,做好以後, 再將成品挑進市裡交給竹茂行販售,竹茂行再論件計酬地將工資給付給師傅。這樣的經營模式,也成了竹茂行的傳統,至今店裏仍隨處可見工法獨特的用品。

創立於清朝的「竹茂行」,座落在新竹中央路的「古市巷」裡。民國六十八年由第三代的蘇碧珍與吳德任夫婦接手,專營農業與家用品買賣。小小的店面,記載著風城居民百年的生活.JPG

創立於清朝的「竹茂行」,座落在新竹中央路的「古市巷」裡。民國六十八年由第三代的蘇碧珍與吳德任夫婦接手,專營農業與家用品買賣。小小的店面,記載著風城居民百年的生活

一間老店,看見民間生活的日常

在臺灣農業發展的鼎盛時期,竹茂行主要供應墾荒迫切需要的「唐山種子」、「耕作機具」,如:鋤頭、鐮刀、犁耙等;另外還有畚箕、竹掃把、水桶、以及做粿要用的生活器具。當時蘇碧珍的祖父和父親每日清晨四、五點就要起床整理貨物,六點就必須完成所有準備工作,迎接客戶上門,一直忙到晚上十點才可休息。蘇碧珍的父親也曾回憶道,當時北從新豐,南到竹南、頭份的民眾,常常是天還沒亮就從家裡出發到這裡採購,再用一根扁擔挑起滿載的物品,步行返家。

「竹編商品」是竹茂行長年來的生意主力,據說早期鄉下的農民,看到竹茂行門庭若市的樣子,遂將自己編的竹製品拿來寄賣,想不到這一賣,就延續了百年。.JPG

「竹編商品」是竹茂行長年來的生意主力,據說早期鄉下的農民,看到竹茂行門庭若市的樣子,遂將自己編的竹製品拿來寄賣,想不到這一賣,就延續了百年。

隨著農業社會走入歷史,現在竹茂行,除了每天早市的忙碌,到了午後,昏暗的小巷裡, 店裡的客人還是一個接著一個。不到一個下午, 就有一位父親,來問要裝女兒嫁妝的竹編籃簍、一對情侶來找辦活動要用的斗笠跟小提籃、還有專程跑來找老闆,要買圍欄用的繩網。

現在還是竹茂行常賣品的草鞋,吳老闆說:「那是八家將要穿的!」.JPG

現在還是竹茂行常賣品的草鞋,吳老闆說:「那是八家將要穿的!」

特地來買繩網的客人,一邊買還一邊興沖沖地說道:「終於找到了!就是要在你們這買, 你們的網子有做記號,我回家才能拉得起來, 不然唷都『ㄍㄡ』成一團。」原來繩網買賣, 一般都會視客人的需求進行長度裁減,體貼的吳德任,剪下繩網後,還會在這面網子的四個角綁上紅繩。有了紅繩作記號,客人回到家, 只要有兩個人同時將四角的紅繩拉起,就可以讓原本纏繞在一起、分不清頭尾的繩網順利展開。這一個貼心的舉動,也讓原本有些侷促的客人展開笑顏、滿意地離去。

在竹茂行裡,隨手一指,老闆吳德任都能如數家珍地將這些商品背後的故事娓娓道來。.JPG精緻的謝籃,展現了竹製品成為藝術品的可能性。.JPG透過精巧手藝,讓竹子搖身一變,成為一搬人生活日常都可以使用的器具。.JPG

上圖:在竹茂行裡,隨手一指,老闆吳德任都能如數家珍地將這些商品背後的故事娓娓道來。
中圖:
精緻的謝籃,展現了竹製品成為藝術品的可能性。
下圖:透過精巧手藝,讓竹子搖身一變,成為一搬人生活日常都可以使用的器具。

老店「有所為,有所不為」的人情味

細心、總為客人著想的吳老闆,遇到無法滿足顧客需求的時候,還會熱心地指引客人到何處買;話雖如此,竹茂行也有不賣的東西。

一位看似遠道而來的中年男子,來到店裡問一對高掛在天花板上的精美籃簍,吳老闆放眼望去,便不假思索的說:「不賣。」問為什麼? 吳老闆說:「這已經二十年沒人做了!」再探究竟,原來製作這個美麗竹籃的師傅早已經「回老家」了,也讓這獨特的編織法跟著失傳了。

再仔細一看,散落在竹茂行各處,有幾張寫著「展示品」的紅色紙條,隨手一指,老闆都可以將這些展示品背後的故事一一道來。原來店裡的每一項商品,都有其來自阿公的、岳父的、跟吳德任自己的開發歷程;每一次的合作, 都是屬於那個時代商賈與匠師之間的獨家記憶, 百年下來堆成滿室的人情味。
從農業時代起,竹茂行就觀察附近居民要什麼?他們就賣什麼。立足風城百年,雖經歲月更迭,仍是有不少慕名前來的客人。.JPG

從農業時代起,竹茂行就觀察附近居民要什麼?他們就賣什麼。立足風城百年,雖經歲月更迭,仍是有不少慕名前來的客人。

公道在心、知足常樂

問起百年老店要怎麼經營,吳德任說:「錢不要賺到飽,留一些給子孫去賺。」開店多年, 吳德任看到不少「賺多是非多」的例子,他認為做生意不能騙人,錢賺夠用就好,子孫要用的錢,子孫自己去賺就好,老一輩不要想著先賺來放;跟農民或匠師買賣也要秉持公道。

吳德任說:「師傅賣我一百,我賣一百二, 這樣很公道,有賺一點能過得去就好;我也從來不會要求師傅便宜賣我九十!真的不要把子孫的錢都賺完,我們錢賺完了,人就再見了!」說完,吳德任帶著微笑,又前去招呼上門來的客人。夕陽餘暉下,吳老闆與客人交談的身影彷彿透著微光,也許除了「知足、公道」外,「友善、細心、惜緣」也是這家老店,成功經營百年的秘訣吧!

招牌超過百年,傳承了臺灣的常民記憶。.JPG

招牌超過百年,傳承了臺灣的常民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