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極「線」生機 傀儡的絕妙技法

  • 次標題:第136期-2021/06
  • 文:楊為仁
  • 圖:楊為仁
  • 點擊數:1796
傳統偶戲中,傀儡戲的操偶技巧最為複雜,圖為傀儡戲中旦的動作姿態。

布袋、皮影與傀儡,傳統三種偶戲裏,傀儡戲的操偶技巧最難,偶的目光視線、四肢動作、身體語言等等,完全靠提線板下千絲萬縷的絲線來控制,箇中好手錦飛鳳傀儡戲劇團團長薛熒源,與長期研究民間偶戲的嶺東科技大學數位媒體設計系助理教授邱一峰,共同為本刊一探傀儡戲偶的幕後玄機。

鉤拉壓夾挑 巧手操線

「就臺灣戲曲藝術現有的環境而言,偶戲之於人戲相對弱勢,而在布袋、皮影與傀儡三種偶戲當中,傀儡受早期神秘宗教色彩影響,更趨於邊緣化。」邱一峰表示,傀儡戲又稱提線木偶,它是利用提線抽動技巧來控制戲偶動作,絲線數由最早的八條,演變現在的十六條,最多來到三十六條,戲偶軀體靠絲線控制,線越多,動作就越細膩精緻,相對的,操作難度就更高。

錦飛鳳傀儡戲劇團薛熒源團長說明︰基本傀儡戲偶的布線位置分別為頭兩條,位於耳朵上方,左右各一;胸一條,稱為胸前線;背一條,稱背脊線;左手與右手各四條,第一條是手指線、第二條是手掌線,這兩條線用來控制手掌合閉,第三條是手腕、第四條是手肘;左腳與右腳各一條;手後線左、右手各一條,全部加起來共十六條。

傀儡戲偶的絲線要靠上方的提線板,正確握姿為手掌心抵住把手的尾端,拇指與食指捏住把手兩邊,其餘三根指頭則負責挑線或其他動作。操偶基本理線技法有鉤線、拉線、壓線、夾線、挑線等,甚至還有所謂的三連線、四連線,由於戲偶的手線與腳線必須同時動作,操偶師雙手都會用到,可能要一邊理線、一邊勾線,難度更高,換線動作要精準迅速,必須一次到位。

千絲萬縷 延續薪火

「傳統戲曲有生、旦、淨、末、丑五種行當,傀儡戲則劃分為生、旦、北、雜四種行當。北就是淨,生、旦、北以外的腳色則都叫雜,包括末、丑和動物。」薛熒源又說,生就是男生、旦就是女生,生有文生、武生、小生、老生,不同行當就有不同的身段,像小生是書生打扮,手部會架得比較高,手掌不高過手肘、手肘不高過肩膀,動作是一步一步的走,抬左腳、頭就看右邊,抬右腳、頭就看左邊,腳放下時戲偶須頓一下,代表腳踏下去的力道。

旦角則有十五條線,這是因為古代女子比較含蓄,不能抬頭挺胸,所以少了胸前線,除非是像花木蘭這類武旦才可能加入胸前線,小旦走起路來比較秀氣,就像小碎步,手的位置也較低些;丑角屬於詼諧腳色,為了讓動作更加逗趣,多了兩條屁股線,絲線又變成十八條。

傀儡戲偶的絲線可謂千絲萬縷,若非長期苦練,實難登大雅之堂。「培育一位唱、念、做、打都會,可在舞台上獨當一面的操偶師至少要十年。」薛熒源以自己為例說,他十二歲開始跟著父親學傀儡戲,直到二十五歲才登台表演,歷經長期磨練才熟悉這些操偶技巧。

臺灣傀儡戲的宗教儀式色彩依然很重,邱一峰對錦飛鳳這種傳承四代的劇團,能將傀儡戲擴展到表演藝術層面和校園推廣深表肯定,也了解其不易,因而建議可將學校課本中的臺灣民間故事加入戲目創作,形成表演藝術的一部份,進行巡迴校園演出,甚至將偶戲納入傳統戲曲的正規教育體系,便能吸引更多年輕人的目光與重視,讓臺灣傀儡戲的薪火得以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