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昔戰地,「金」為讓傳統綻放之地  

  • 次標題:第22期-2017/06
  • 文:李昀諭
  • 圖:李昀諭
  • 點擊數:14462
一碗廣東粥,不只是美味,還熬入了金門的糧食文化與先民軌跡。
簡介

因為島嶼地形與戰地歷史,許多年來,金門不易與外界交流,許多傳統,也就這麼完整的留存在這座能以五小時馬拉松跑完的島嶼,例如密度極高的洋樓古蹟,例如留有諸多傳統藝陣的浯島迎城隍活動。傳統,就這麼跟著金門土地、金門人群,旅行到了現代,活在常民生活裡,一起成長,一起邁向未來。

在金門,旅傳統!

食傳統:不見米粒的金門時光味
一碗溫柔而綿密的廣東粥,參與過許多人的金門早晨。

晨起的市場,已是熙熙攘攘,許多阿公阿嬤結伴擺攤,帶著自家種的菜,早晨挖的石蚵蝦蟹,一簍簍置於身前,穿過人群來到永春廣東粥坐定,在熱絡人聲中迎來暖呼呼的粥品,泛著晶瑩油光的湯頭香氣直撲,湯匙探入柔白色的粥靡,讓豬肝、蛋花、瘦肉、魚丸、蔥末在碗裡均勻,然後一回舀,滿滿一匙的鮮甜中,不見米粒,卻見金門。

金門人的飲食觀念細緻,能見米粒的稱為「稀飯」,熬到米化、看不到完整米粒的才是「粥」。百年前,在這座土壤貧瘠到只能種花生、地瓜,又無河川水源的島嶼,白米珍貴,好不容易取得後,都會熬成粥珍惜著享用。而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期,金門境內謀生不易,許多先民便輾轉沿著廈門、汕頭、香港到南洋討生活,風光還鄉後,不僅一棟棟洋樓往家鄉土地蓋起來,也把廣東小吃「廣東粥」傳回了金門。一世紀過後,廣東粥不再是奢侈品,但熬在粥裡的金門歲月,卻值得珍藏在生活裡。

大吹東北風的金門,常可在村口看見擋風鎮煞的風獅爺大吹東北風的金門,常可在村口看見擋風鎮煞的風獅爺。

繪傳統:風獅爺看護的繽紛傳統
島嶼居民,依著變化莫測的大海而生,因而敬畏天地。在金門,風獅爺是傳遞這份敬畏的象徵。地勢低平的金門風強,聚落又多,居民多設風獅爺,希望能鎮風擋煞,守護聚落,因而形成金門島上風獅爺遍佈的景觀。

若說風獅爺是金門的守護神,洋樓就是金門的驕傲,開設在洋樓裡的風獅爺文物坊,則將這兩者結合,讓遊客到水頭賞繽紛洋樓、欣賞多尊風獅爺作品、了解風獅爺傳統文化、也可以參與工作坊提供的風獅爺彩繪DIY活動。

大海的霧藍與老屋的磚紅,是從空中俯瞰的金門的顏色。大海的霧藍與老屋的磚紅,是從空中俯瞰的金門的顏色。

「有水頭富,沒水頭厝」,是一句形容「即使有水頭的財富,也難以蓋出如水頭洋樓般精緻華麗的屋厝」的文字。親自走進風獅爺文物坊,看屋樑雕刻、看浴室彩磚、看廚房的取水設計,才懂得什麼是講究。走上二樓迎著陽台,自有徐徐涼風拂來,生長於金門的風獅爺文物坊創立人黃金郎說:「金門推低碳島,洋樓就是代言人,以前蓋房子,方位風向都重視,現在不用開冷氣都涼。」

出自國際藝術家創意的裝置藝術,內蘊著金門自然環境與採蚵文化出自國際藝術家創意的裝置藝術,內蘊著金門自然環境與採蚵文化。

在二樓的涼風中,遊客坐於桌前,伴隨著文物坊的火紅飲品:毛澤東奶茶、蔣介石特調,前者是一瓶蓋58度金門高粱加上奶茶,後者是金門海石花加奶茶。一邊啜飲飲品,一邊為自己好好繪上一尊獨一無二的風獅爺,把金門的祝福帶回家。

賞傳統:藝術不褪色 從洋樓走入老屋與日常  

入夜後,後浦十六藝文特區點起了燈,吸引許多民眾,逛起開設在宗祠老屋裡的一間間藝文小店。「捲毛力卡」便是其中一間,以洋樓的彩色磁磚為元素,創作出玻璃杯、杯墊、磁鐵、筆記本等生活實用小物,讓民眾認識洋樓藝術,也以另一種方式收藏洋樓藝術。

金門人做的不只保留傳統,而更是與傳統一起生活、一起成長、一起走向未來。金門人做的不只保留傳統,而更是與傳統一起生活、一起成長、一起走向未來。

金門洋樓多,花磚樣式也多,一塊塊繽紛傳統都被融入文創商品。

金門洋樓多,花磚樣式也多,一塊塊繽紛傳統都被融入文創商品。 

這種磁磚的名稱為「馬約利卡磁磚」,是1920-1935年間華人流行的的建材,當年衣錦還鄉的金門先民,大手筆進口充滿異國風情、圖紋新潮的彩瓷,鑲在洋樓外牆上,在老建築逐漸凋零、此種彩瓷也不再生產的現代,金門的洋樓素材相對豐富,因而吸引捲毛力卡在金門設店,一邊進行田野調查與彩瓷採集,一邊持續將其運用到創作,洋樓上的彩瓷或許會隨著時光褪色,但擷取下來的彩瓷藝術,卻可以融入日常,繼續在生活裡耀眼。

 

建議一日遊路線: 

早餐:永春廣東粥、金一燒餅 走逛廟宇、市場 

上午:參觀風獅爺工作坊DIY彩繪風獅爺 

下午:山后民俗村、王阿婆石蚵麵線 

黃昏:建功嶼夕陽 

夜晚:後浦十六藝文特區、捲毛力卡 

後浦十六藝文特區,從宗族珍惜的老屋成為容納藝文與休憩的場域。後浦十六藝文特區,從宗族珍惜的老屋成為容納藝文與休憩的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