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打造世間祈願 北港百年永豐錫店

  • 次標題:第125期-2019/08
  • 文:李香怡
  • 圖:李香怡
  • 點擊數:3488
從業超過五十年的蔡明堂師傅認為「學工藝、學技術,沒有出師的時間,永遠都在學。」
簡介

被稱為「平民的黃金」的錫,其工藝在臺灣發展已有三百年以上的歷史。一趟北港錫店之旅,讓我們更加明白,工藝傳承的不只是技法,民間流傳的諧音、諺語及智慧,皆蘊含其中。蔡明堂承襲四代、經營著超過百年的「永豐錫店」,謙沖、勤懇如他,即使從業超過五十年,仍說自己「還在學」。

北港鎮民政路上一早,永豐錫店就傳出持續不斷的刻磨聲響,往店舖裡頭望去,蔡明堂、蔡昆池父子正一前一後,各自在自己的工作桌前埋首於手中的錫雕工藝上頭。

「錫」的質地、質感跟金、銀很像,呈現的光澤類似,被稱做「平民的黃金」。.JPG

「錫」的質地、質感跟金、銀很像,呈現的光澤類似,被稱做「平民的黃金」。

 

再走近錫舖,一眼便被蔡明堂師傅手中正在進行「貼龍麟」的動作吸引了過去。人稱阿堂師的蔡明堂師傅,此時手裡正握著一尊「錫龍」的雛形,這尊錫龍高約60公分,蜷曲的龍身以鍛造的弧形錫片,一片一片焊接而成。不光如此,接續還需在龍身上打磨、拋光、粘上龍鰭以及龍麟。而我們到訪的當天,正是師傅為龍鱗黏片的時刻。在旁看著師傅,拿著300度高溫銅製的噴燈、糊上錫漿、再沾上一片刻有紋飾的錫製麟片,將此錫片順著龍身彎折、修剪、焊接,前前後後大約要花上五分鐘,才能完成一組毫無縫隙、像是真從龍身上長出麟片般來的作品。正當我們為此細緻的工藝驚嘆不已時,阿堂師卻說:「我現在都不接這種生意了,你看到這個黏片的動作,我已經黏十天了。」原來,這一個全錫、手工訂製、重達四斤的龍身,是阿堂師四、五年前接的訂單。 

 

從事錫雕工作已超過五十個年頭的阿堂師,從國小畢業就跟著父親與哥哥一同從業。但錫器製作工法細緻,除了耗神、需要極大的專注力與耐心以外,對視力也是一大考驗,如今哥哥因為視力受損,目前蔡家只有阿堂師,帶著兒子蔡昆池(阿水)一同傳承。

「錫」色澤溫潤、可塑性高,在以前用來作為祭祀用品或是生活器皿。.jpg要壓出理想厚度的錫片,決定於錫漿的溫度和施壓的力道。.JPG

(左)「錫」色澤溫潤、可塑性高,在以前用來作為祭祀用品或是生活器皿。

(右)要壓出理想厚度的錫片,決定於錫漿的溫度和施壓的力道。

 

錫燈=添丁

臺灣傳統嫁娶必備的錫製柑仔燈

錫的材質特性輕且易鑄造,質感跟金、銀很像,呈現的光澤類似,但價格親民,又整體性質、塑性皆優於銅、鐵,除普遍使用於宗教民俗用品上,也常作家庭擺飾或生活器皿之用。

 

在永豐錫店裡有不少刻著「鳳毛麟趾」的精緻燈座,阿堂師說這些是打樣的非賣品,叫做「柑仔燈」,是用來給男生要娶老婆之前,來店裡訂製時,參考用的樣品。阿堂師接著說:「臺灣早期的婚禮習俗中,男方必須送給女方一對柑仔燈,有添丁的意思。」

 

原來「柑仔燈」即是點燈供神的燈檯座,通常成對配置,安置於神案的兩端,用以表現光明、富足等意涵的供祭禮燈。燈的頂端安置一只紅色圓形玻璃燈罩,形狀與飽滿象徵吉祥的柑橘相似,因此被稱為「柑仔燈」或「紅柑燈」。

 

而臺灣傳統柑仔燈的燈檯大多喜歡用錫打造,因為「錫」同閩南語發音的「賜」,又「燈」與代表男子的「丁」同音,故「錫燈」便有「賜丁」之意,代表給予新人早生貴子的祝福;另外,柑仔燈上大紅且外型似柑橘的燈罩,同時蘊含祈求子孫未來能像柑橘一樣多子、多孫、多福氣;燈罩上寫著「鳳毛麟趾」等吉祥話,則象徵祈願子孫富貴、事業順利與健康平安的盼望。

 

阿堂師回顧三十年以前,每年過了農曆七月,便到了臺灣嫁娶的旺季,當時的人們遵照禮俗,錫店裡一天可以收到上百對柑仔燈的訂單,也讓阿堂師全家人在從前不只要在八月到十二月收單時趕工,連一月到七月還都要先將柑仔燈灌模製作好以備用。

早期婚嫁禮俗必備用品「柑仔燈」,燈座以錫製成,取其添丁吉祥的意涵,作為男方贈予女方紀念的禮品之一。.JPG

早期婚嫁禮俗必備用品「柑仔燈」,燈座以錫製成,取其添丁吉祥的意涵,作為男方贈予女方紀念的禮品之一。

阿堂師回顧三十年前,每年農曆七月過後,一天可以收到上百對嫁娶用的柑仔燈訂單,當時全家人一年到頭都常常在為此趕工。.JPG

阿堂師回顧三十年前,每年農曆七月過後,一天可以收到上百對嫁娶用的柑仔燈訂單,當時全家人一年到頭都常常在為此趕工。

 

學工藝無他琢磨、琢磨、再琢磨

訪談間,阿堂師與兒子阿水師的兩雙手從沒停下來過,在常人看來繁瑣、重複的動作,在他們眼裡卻盡顯專注、沉著。問及二人從業的甘苦,父子的回答幾乎相同——就是「琢磨、琢磨、再琢磨」。

 

如今社會風氣變化,傳統嫁娶風俗因人而異,錫器不復以往經常出現在一般人家中,讓錫器的製作更趨式微,全臺目前仍在營業的錫舖屈指可數,然而精緻錫雕藝術及敬佛錫器的需求比例變多,反而讓堅持傳統造型、手工打製的「永豐錫店」依舊聲名遠播,百年老店由父子二人共同經營,生意仍是應接不暇。然也因為時代的不同,每一件作品、每一個顧客的意見,都使得二人仍不斷地鑽研、琢磨,持續學習進步。就像阿堂師在訪談間告訴我們的:「哇嘎哩共——學工藝、學技術,沒有出師的時間,永遠都在學。」

永豐錫店裡陳列各式樣品及圖錄,提供作為客戶訂製時參考的依據,不管要加哪種圖形樣式,或要搭配銅等其他材質,都可以一目瞭然。.JPG現代的錫雕朝向精緻化,變成典雅的裝置藝術品。圖中如意上的雕花,以電筆刻製,製程約需半個月。.JPG

(左)永豐錫店裡陳列各式樣品及圖錄,提供作為客戶訂製時參考的依據,不管要加哪種圖形樣式,或要搭配銅等其他材質,都可以一目瞭然。

(右)現代的錫雕朝向精緻化,變成典雅的裝置藝術品。圖中如意上的雕花,以電筆刻製,製程約需半個月。


錫符=惜福

北港朝天宮180年前的錫香火

回憶起家業,追溯到180年以前。時值清末,是臺灣社會進香活動發展蓬勃時期。當時鹿港、嘉義及臺南等較大的廟宇,周邊皆有因進香活動而開設專營宗教器物販售的店鋪,而朝天宮附近便有多家錫鋪,店內的錫匠師以製作錫燈、錫燭台等禮器為主。在那個年代的臺灣社會中,錫製品是一種類黃金白銀的有價金屬,被稱為「平民的黃金」,所以民間也流傳著錫製品越多,就代表該人身價越好。

 

在清代,北港朝天宮錫製的香火袋,也就是現在講的平安符,便是由蔡明堂父親的師父所做,也就是阿堂師的師公。當時來自唐山的師公,以錫漿灌注於二片篆刻有朝天宮與天上聖母紋樣之麝石模,後將兩片模子合併、鑄造而成。錫製香火袋用於裝置祖廟的香灰,讓進香信眾經由刈香儀式祈求得之。祈得香火的信眾,再將其帶回鄉供於分靈廟宇或公廳的案桌上,等同將朝天宮媽祖婆的分身請回,具有神靈之力,得護佑該地信眾平安順事;而錫製的香火袋,更帶有惜福的寓意。

 

如今這祖傳180年的香火麝石模子,歷經多年,盛起朝天宮百年以來信眾的信仰的寄託,同時也伴隨走過北港媽進香團絡繹來訪的風光年代。180年以後的今天,為免這一套珍貴的模具因長期使用而氧化受損,如今永豐錫舖將其改為限量製作,以供作後世收藏之用。

朝天宮舊時香火迥異於一般廟宇以布縫製,而是錫塊鑄成,流傳百年的錫製香火,樣貌豐富,造型古樸、細緻,從清代的多角形,演變成至民初較花俏的鎖片造型。.jpg

朝天宮舊時香火迥異於一般廟宇以布縫製,而是錫塊鑄成,

流傳百年的錫製香火,樣貌豐富,造型古樸、細緻,從清代的多角形,演變成至民初較花俏的鎖片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