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嘉義美街的文青風景 文園裱畫廊百年檜木老屋 訴說兩家三代師徒情

  • 次標題:第126期-2019/10
  • 文:李香怡
  • 圖:周欣儀
  • 點擊數:4201
嘉義成仁街在清朝時多米舖,原名「米街」;著名雕塑家蒲添生、書畫家林玉山都是在這條街出生,此地藝文活動興盛,裱褙店、詩社林立,後來被人稱作「美街」。
簡介

百年老店往往源自於家傳,師徒傳承的例子也不在少數。而嘉義美街裡「文園裱畫廊」的故事,蘊含了蒲嬰老先生與陳育鏘師傅堅定的師徒之情,也為有「畫都」之稱的嘉義,寫下了一段值得後世流傳的美麗佳話。

畫都嘉義 美街的由來

嘉義市「成仁街」,一條不到六十五公尺的街道,誕生了臺灣著名的書畫家林玉山、與雕塑大師蒲添生。這條位於現今中正路與公明路間的成仁街,因日治時期藝術家、詩人輩出,聚集了裱褙店、雕刻店,文人墨客因而在此群聚,也讓這條街被人稱作「美街」。 

這街上在清代多是米舖,原名「米街」,乾隆期間是嘉義地區的米糧集散地。許多人到此買賣米,不僅帶動了這條街的繁榮,也讓許多富豪在此聚居,相對也帶來了教育的提升,使得這裡蘊含了一股獨特的人文藝術氣息。後來街上漸漸地出現了藝文相關的周邊產業,包括:裝裱店、詩社、書院等開始在此林立。到了日據時期,這裏再度變身,成為嘉義書畫裝裱店的集中地,經常可以看見名家畫作,同時還兼具了畫廊展覽的功能。於是「米街」沿襲「米」的閩南語諧音,成為了「美街」。又相傳吳鳳年幼時曾隨父親住在此街,故為紀念吳鳳成仁取義之舉,到了臺灣光復時期,便將此街正式改名成現在的「成仁街」。 

如今步入成仁街,一眼就能看見一座頗具年代感的招牌,寫著「文園裱畫廊」五個大字。走近店家,明亮的屋內,滿室的書畫,為空氣平添了一股淡雅馨香,彷彿也讓人回到了美街的過去繁華。 

嘉義美街如今留下來的裱褙店,以「文園裱畫廊」最具特色,整棟建築以阿里山檜木建造而成。六零年代的「文園」是當時文人雅士時興的聚會之所。.JPG

嘉義美街如今留下來的裱褙店,以「文園裱畫廊」最具特色,整棟建築以阿里山檜木建造而成。六零年代的「文園」是當時文人雅士時興的聚會之所。


檜木老屋 百年傳香

從一開始約訪時,頭家陳家鼎師傅即客氣地表示手頭工作有些忙碌,所以經過討論,我們原本打算請陳師傅一邊工作、我們一邊訪談的方式進行紀錄。但一到了現場,陳師傅仍是特意停下手邊的工作,慎重地受訪。訪問內容從裝裱技術、到沿革、傳承,陳家鼎師傅無不鉅細彌遺地一一解說。他笑說:「可能我的個性比較『貓毛』(閩南語)。」雖是玩笑話,但也由此可以看出陳師傅謹慎又體貼的性格。 

陳家鼎師傅年輕時曾經在桃園擔任音響外銷公司的採購課長,採購的工作龐雜細瑣,正好與陳師傅仔細的特質不謀而合。然在父親年邁,家業繼承問題浮現時,陳家鼎毅然決然地決定返鄉接手,一切乃源自於一份難以割捨的人親土親之情。 

此地並開設了「文錦裱具店」,也就是「文園裱畫廊」的前身。這棟檜木建造的老屋,屋齡至今已超過百年,蒲嬰老先生的兒子,也是臺灣前輩級的雕塑大師蒲添生先生,便是在這間老屋出生。據說蒲添生從小就經常臨摹掛在店裡的畫作,後來到日本學畫,才漸漸將興趣轉至雕塑。由此也可以說受這棟老屋的薰陶,成就了臺灣一代的雕塑大師。 

如今店裡還懸掛著一張極具紀念性的老照片,便是民國二十八年八月三十一日蒲添生迎娶陳澄波先生長女陳紫微女士時,大夥兒在店門口前的合照,上頭還高掛著「文錦裱具師」的匾額。看著照片,陳家鼎師傅一一指出相片中陳澄波先生的位置、告訴我們哪一位是蒲嬰老先生,並且回憶著自己的父親——陳育鏘老師傅與蒲嬰老先生深厚的師徒情誼。 

「文園裱畫廊」由蒲嬰老先生創立,後轉手他人,陳育鏘因與師父蒲嬰堅定的師徒情誼,買回老屋,重新經營。圖為陳育鏘之子陳家鼎述說這百年老店的故事。.JPG

「文園裱畫廊」由蒲嬰老先生創立,後轉手他人,陳育鏘因與師父蒲嬰堅定的師徒情誼,買回老屋,重新經營。圖為陳育鏘之子陳家鼎述說這百年老店的故事。

民國二十八年,雕塑家蒲添生與陳紫薇(陳澄波長女)結為連理,成為了美街的歷史佳話。照片上「文錦裱具師」即「文園裱畫廊」創店時所懸掛的匾額。.JPG

民國二十八年,雕塑家蒲添生與陳紫薇(陳澄波長女)結為連理,成為了美街的歷史佳話。照片上「文錦裱具師」即「文園裱畫廊」創店時所懸掛的匾額。


美街裡 師徒傳承的美麗故事

現年早已退休的陳育鏘老師傅是「文錦」的第三位經營者,自日本公學校(今崇文國小前身)畢業後,曾經當過一段時間的百貨店員,因思及有一技在身才是維生的長久之計,遂決定轉行。十五歲便回到美街老家,拜鄰居裱褙師傅蒲嬰先生為師。陳育鏘自學徒做起,從開店、掃地、打雜,總算熬到學習裱褙入門,也開始向蒲嬰老先生學習畫觀音像。 

多年學徒生涯的紮實磨練,陳育鏘終於順利「出師」,憑藉著一手利索的裱褙功夫,他在幾條街外的巷子裡開設了另一家書畫裱褙店。而師父蒲嬰所經營的「文錦裱具店」,在蒲嬰老師傅退休後,由長子蒲添興繼承,後因舉家遷移,故將店面轉售他人,成為腳踏車電器行。直到民國六十年,已自立門戶多年的陳育鏘,在得知「文錦」原店址的屋舍又將出售的消息時,顧及祖厝與師徒之誼,陳育鏘決意以高價買回這棟老屋;並且沿用師父蒲嬰所經營「文錦裱具店」中的「文」字,改以「文園裱畫廊」為店名,在同一地點重新開張,使「文園」傳襲著蒲老師傅的技藝與陳育鏘的情意,繼續框裱著美街風雅。 

六○年代的美街,騷人墨客雲集,陳育鏘因為熱情好客,又素來敬重藝術家,他的裱褙店,很自然地成為當地文人雅士的聚會之所。藝術家、書法家、詩人一聚首便是談畫、吟詩,當時曾有詩作以「文人聚居街盛名,園前左右七群英,裱精筆妙丹青肖,畫賈盈廳瑞滿庭」描繪著當時「文園」極盛的人文光景。 

陳家鼎師傅三十歲返鄉陪伴父親經營裱畫店,一做就是二十九年。就算古法裱褙相當耗時,為了畫作能有長久保存的機會,至今仍堅持以傳統技法裝裱。.JPG

陳家鼎師傅三十歲返鄉陪伴父親經營裱畫店,一做就是二十九年。就算古法裱褙相當耗時,為了畫作能有長久保存的機會,至今仍堅持以傳統技法裝裱。


「文園」護持傳統裱褙工法

祈長久延續書畫之美

如今第四位經營「文園裱畫廊」的陳家鼎師傅,三十歲那年受父親陳育鏘之命,從桃園返鄉陪伴父親經營裱畫店,一做就是二十九年。隨著科技的進步,許多傳統裱褙技藝逐漸流失,而他所經營的「文園裱畫廊」仍維持傳統裱褙技藝。 

從小受書畫薰陶,耳濡目染的陳家鼎認為,對於畫作不僅止於客人的託付而已。裱褙多年,常見到一幅好畫,因一開始使用速成的方法裝裱,使得畫作受潮、泛黃,必須重新裝裱時,經常會面臨無法修復的窘境。這樣的狀況每每都讓陳家鼎心疼不已,所以他至今仍堅持著以祖師所傳承的古老工法裱褙。就一幅中國字畫的傳統裝裱來說,因使用漿糊作為粘合劑材料,操作流程複雜,還得看天氣濕度決定製程長短,所以製成速度往往很慢,大約需要一週的時間才能完成一件書畫作品的裝裱。而這樣的堅持與品質,也讓「文園裱畫廊」的名號遠近馳名,如今店舖中有來自全臺各地的水墨或佛像畫等著被裝裱。 

而現年九十二歲高齡的陳育鏘老師傅,時常回到「文園裱畫廊」關心著店裡的生意,也將欣賞滿屋子畫作當作生活中的樂趣;當逢年節或嘉義舉辦藝文活動之時,更可以看到蒲家子孫自北部南下,回到美街老店裡與陳家人聚首敘舊。 

一家老店框起了兩家百年情誼,實為「美街」增添了一筆美麗的故事。

古老裱褙工法,大都用漿糊作為粘合劑材料,操作流程複雜,大約需要一周時間才能完成一件書畫裝裱。.JPG

古老裱褙工法,大都用漿糊作為粘合劑材料,操作流程複雜,大約需要一周時間才能完成一件書畫裝裱。

不同顏色的木框錯落有致,代表了文園悠久的裱褙歷史。.JPG

不同顏色的木框錯落有致,代表了文園悠久的裱褙歷史。

「文園」傳襲著陳育鏘對於蒲老師傅的難忘師恩,繼續框裱著美街風雅。.JPG

「文園」傳襲著陳育鏘對於蒲老師傅的難忘師恩,繼續框裱著美街風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