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展現守護與保衛精神 阿美族海祭中的mikulakur

  • 次標題:第138期-2021/10
  • 文:巴奈‧母路
  • 圖:連浩銓、旅北都蘭文化藝術團
  • 點擊數:1663
不畏烈日,阿美族男子跳著象徵勇士的mikulakur,向族人展現守護部落的決心。

「海祭」並非是每個阿美族部落都有的儀式,例如沒有靠海的部落會有「河祭」,就不會有海祭;即使靠海附近的部落也不一定有海祭,而是有「捕魚祭」,這些儀式除了名稱上的不同,其意義上也有所差異。在南部阿美都蘭部落的「海祭」母語為「milesi’」,舉行時間是在部落kilomaan(豐年祭)的第三天。但事實上這三天前及三天後,還分別有misahabay(早餐式)及kalabian(晚餐式)兩天的儀式,其中kalabian(晚餐式)表面上雖為吃晚餐,但其目的卻是「pitalaan to labang」(為了等待客人的到訪)。根據都蘭部落現任kakitaan(一般人所謂的頭目)林照明先生的口述,mikeai‘(海祭)過去並非併入豐年祭舉行,而是一個獨立的祭儀,由於許多族人為了生計,離開部落在外工作,沒有太多時間常回部落參加祭儀,因此才將都蘭部落以男子為主的豐年祭及海祭兩個同質性祭儀合併舉行。

專屬阿美族男子的挑戰

ikeai‘(海祭)舉行地點過去會在都蘭鼻南邊附近的海畔,其目的是為了培訓準備入階及已入階的年輕男子,而男子訓練的內容包括:游泳、撿貝類、捕魚、撒漁網、跑步、摔角等,期間所得的漁獲也都是以「敬老」為重心,將最好的魚及貝類分享給耆老。結束後家中女性會帶傳統服飾到岸上為男子著裝,然後男子會從海畔一直跳著海祭專屬的mikulakur(護衛舞)回到部落豐年祭場。此時能參與milulakur的年齡大約是pakarungay(預備入階組)以上、pakumuday(策動組)以下的階級。mikulakur第一圈是由pakumuday(策動組)階級的kaka(兄長)帶領進行,接著視kaka及耆老的共識,決定milulakur的圈數,據說過去曾跳過高達十五圈的紀錄。即使疲累難耐,也不敢輕易放棄,因為這不僅是自己一個人的榮辱,更是牽動著整個家族的顏面。但無論跳的好與壞,周邊的人永遠奉上無條件的關愛、真誠的鼓勵。

由於mikulakur(護衛舞)的字根kulakur為「慢跑」,所以有族人不認為mikulakur是一種舞蹈。但事實又不是慢跑,而是一種比平常走路稍快,又比跑步稍慢的速度,一步一步向前邁進同時往上跳躍的身體律動。舞動時左手握一把雨傘扛在左肩上,右手手心朝下按節奏自然向前上舉四十五角度,同時身體往上跳躍抬高左腳往前跨一步,左腳單腳落地右腳懸空,然後放鬆右手使其自然落下,接著以抬高右腳往前跨一步,同時身體往上跳躍,右腳落地左腳懸空,右手自然往後擺動。持續走在方形的舞蹈隊形上,並在轉角處改變雨傘的張開與閉合的狀態。mikulakur(護衛舞)舞動速度並不求快,但以跳高的力度為展現男子護衛的精神與能力,其莊嚴及專注程度更是強化勇士的英姿。跳mikulakur(護衛舞)單腳落地時的「穩定」與「平衡」,是必須有效的掌握自己身體的每個部位,一鬆一緊的肌肉狀態,都要有高度的警覺性來配合,這似乎也符合了勇士應具備的條件。

體現「守護」與「保衛」精神的mikulakur

值得一提的是,mikulakur(護衞舞)有別於部落豐年祭及日常生活樂舞的圓圈隊形,獨樹一格以逆時針一個跟一個躍走在正方形的隊形上,並以不牽手的獨舞進行。跳mikulakur的男子,都會戰戰兢兢地在莊嚴、威武的氛圍下完成每個動作,以供部落女性評價男子的依據。

mikulakur(護衛舞)在都蘭部落上一屆頭目任期間,並不是手執「雨傘」,而是拿「茅」跳,也有人說早期是拿「魚叉」。無論是拿雨傘,或者是拿魚叉或茅,都不會是影響一個男子成為部落真正男人形象的因素。唯有為部落「守護」與「保衛」的精神,才是支撐男子在mikulakur疲憊不堪時的最大力量,如果有人在mikulakur時表現突出,在長者們的肯定下,會被拉到隊伍前面作示範以作表揚。

mikulakur以個人用力往天上跳躍及重重落踏在土地的身體律動,不僅展現男子守護、保衛部落及長者的責任,更呈現出男子在天地聖俗之間可以獨立掌握呼吸、力度、節奏、鬆緊、專注等的能力,進而擁有接觸內在寧靜、自由、喜悅、幸福及愛的生命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