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人間無處不飛天 再現敦煌樂舞

  • 次標題:第142期-2022/09
  • 文:諶瓊華
  • 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諶瓊華
  • 點擊數:1262
反彈琵琶為敦煌壁畫中樂伎的經典動作,圖為《舞出敦煌壁畫──敦煌舞樂》反彈琵琶橋段。
簡介

四十年前偶然看到國立故宮博物院展覽張大千先生的敦煌臨摹畫本,生平第一次看到敦煌菩薩和飛天的絕美舞姿,那一霎那觸動了筆者的靈魂深處,帶來極大的震撼!在過去所學習過的各種舞蹈中,從未曾見過如此獨特的造型與風格,深入探索研究之後才明白,當時所見到的敦煌舞姿,就是敦煌的「天人之舞」,從此便放下所學過的一切舞蹈,展開了敦煌舞永無止境的探尋。從1989年入敦煌至今,走過敦煌石窟舞蹈三十年的研究之路,發現敦煌舞蹈的源頭在印度,若須研究透徹必尋源頭,經幾十年來在敦煌與印度之間交錯往返,只為了將世界的藝術寶庫: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畫舞蹈研究透徹後,呈現世人眼前。

唐代敦煌壁畫中的飛天

談到敦煌,就一定要提起永恆不變的美麗標誌──「飛天」,在敦煌壁畫的世界裡,飛天的出現象徵吉祥、愉悅、歡欣、讚嘆的極樂境界,而其輕歌曼舞、凌駕彩帶的妙曼身影,悠遊自在翱翔天際,何等逍遙,飛天,從千年的敦煌壁畫中翩翩飛向人間。

唐代是佛教藝術光輝燦爛的時代,敦煌飛天也發展達到最高峰。自唐代(公元618∼970年)經過中西文化相互融會交流,造就藝術水準的昇華,經歷了三百年的時間終於產生了形象完美的中國敦煌飛天。

唐代最美的飛天出現在莫高窟第321窟,是一對持珠持盤的雙飛天。如流線般的曼妙身姿,飄遊在虛空中;由上而下飛翔,彩帶飛舞在身後,隨風飄;飛天面貌秀麗、神情愉悅、體態輕盈,手姿更是自然柔美,身形與飄帶,構成一副完美無瑕美麗的圖案,是敦煌飛天上乘之作。

司職舞樂 供養諸佛

傳說每當佛講經時,一定有飛天凌空而來,衣袂飄舉,輕盈曼妙。因司職不同,分為散花天與伎樂天──散花天撒花雨、遂香雲,於天花中迴旋起舞,以娛諸佛;伎樂天擊鼓奏樂、輕歌妙舞,以樂音供養諸佛,飛天以舞樂供養諸佛,此時天界充滿了讚嘆歡愉的極樂淨土。

迎風而來的飛天,在空中迴旋翻轉、相互追逐,如飛花翩舞,披掛彩帶的妙曼舞姿,在虛空中勾勒出千變萬化的優美弧線,是藝術美學上絕妙的佳作,飛天出現在美術、音樂、舞蹈的藝術境界中,展現綽約迷人的風姿。

飛天是敦煌壁畫中最美的一部分,兼具意象與抽象之美,是浪漫唯美之昇華。祂輕柔緩緩的飛翔於彩雲之上,玲瓏輕巧的風姿、凌霄而上,如絲綢般的柔美飄逸,時而勢若流星的自空中俯衝而下,像流瀉的瀑布。

從畫中妙悟 舞出敦煌壁畫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敦煌壁畫(莫高窟第112窟)樂舞圖,中間的樂伎展現了絕妙的舞樂技巧,是所有壁畫樂伎中,舞姿最為優美的,此一伎,不僅舞藝超群,還要彈得一手絕技!單腿獨立的樂伎,右腿屈膝勾足,提至左膝之高度,上半身向前側傾斜,下半身向左後側推胯伸張,身體呈h型之曲折,左手反握琵琶於背後,右臂彎肘手心向後反彈琵琶,如此一邊彈奏一邊隨著音樂節拍而舞動,「反彈琵琶」因此得名。

存在千年壁畫中的飛天,凡人只能欣賞祂的神秘之美,卻難以透析祂的全貌。筆者試著融入壁畫中,神遊太虛幻境,體會翱翔飛舞的感覺,投入敦煌舞蹈的採集和創作,並於1982年成立「敦煌古典舞集」,命名寓意為保護敦煌古典文化藝術,希望將這孕育千年的瑰麗文化藝術發揚光大、傳承永續。

從靜態石窟、壁畫圖像的仔細觀察,以及對舞姿、神韻及肢體律動的精細研究,在長期研究後發現,敦煌舞中有許多單腳站立或者手腳不同方向的動作,必須要以肚臍為力度的支撐點,讓手腳不平衡的舞姿達到之稱的平衡。更從其中獲得靈感,活化靜態的敦煌藝術,筆者編創成敦煌「天人舞姿」展現在舞臺上,且於1991年於臺北市傳統藝術季首演《舞出敦煌壁畫──敦煌舞樂》,配以臺北市立國樂團的現場演奏,將敦煌壁畫「反彈琵琶」、「散花天撒花雨」完整呈現,並編創首演「千手千眼」,開創臺灣敦煌舞蹈之先。

從千年壁畫的歷史演變與發展史可知,這是一場中亞東西方文明交匯的美麗邂逅之下的藝術產物,從印度舞蹈的原貌東傳沿著絲路到新疆,吸收了濃艷的「西域舞樂」的民族色彩,而後再接收了中原文化的洗禮,其中又以唐朝舞樂最為精彩,敦煌舞蹈就是吸收了這麼多元的精髓,孕育了深度而豐富的內涵,形成了風姿獨特,美麗多采的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