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書院 給生命安頓

  • 副標題:十步之內必有芳草 陋巷之中就有春天
  • 文:趙瑪姬
  • 圖:臺北書院
  • 點擊數:1840
臺北書院設計簡約,有臺灣禪風。
描述

以現代文人空間為設計概念,改變了都會人們的行進速度;滾水沏茶,蒸氣裊裊,茶人在茶席中的安頓,調慢了人們緊轉到底的生活發條,傳統的時空之感,生命之重,就在這裡重新開展。

強調道德教育  尊師愛生


書院教育的最大特色在於全為民間學者創辦,沒有官方的認可與資助,卻展現了與當代主流價值迥異的面貌,書院強調道德教育,反對追逐名利;書院尊師愛生,重視師生情誼;書院思想自由,尊重學術自由,揚棄門戶之見,至今都有恆久的價值。


臺北書院,正是如此。


以現代文人空間為設計概念,改變了都會人們的行進速度;滾水沏茶,蒸氣裊裊,茶人在茶席中的安頓,調慢了人們緊轉到底的生活發條,傳統的時空之感,生命之重,就在這裡重新開展。


臺北書院已經成為臺北最秀逸的人文風景。


臺北書院已經成為臺北最秀逸的人文風景。


書院宛如當代道場


坐落於臺北中山堂三樓的臺北書院,宛若當代道場,茶水茶食口腹之慾雖是人間俗事,卻可以在這裡思考人生,品味傳統。在這裡開四書五經的課,開老莊思想;或有花藝美藝講學,讓書院與茶坊共生,以藝入道,讓生命有內在的活潑,自然的感染。


「書院在過去臺灣非常盛行,清末全臺就有60多所書院,它的消逝固是物換星移、西潮東漸的必然結果,但顯隱其實並無損於它所拈提立命之學的價值,且愈晚近,我們反愈看到向其回歸的必要。」


文人空間  自處之所


臺北書院山長林谷芳,一位當代禪者,飄逸清瘦,白髮布衣,過往的他是琵琶演奏家,是文化評論人,也是臺灣佛光大學藝術研究所所長。這些年淡出臺灣文化圈,遊走兩岸三地,他以身體悟道,禪修,他看見當代教育雖然是社會主流思想的具體化,強化了主流思想,但,沒有哪個時代能像現代一樣,虛擬世界竟是如此無垠多樣,更沒有哪個時代像現在,將人只放在專業中來訓練與衡量,於是,他想到了書院。


「概念而非真實、專業而非全人,竟成了這時代教育的共同特徵。」林谷芳說,這種異化的現象,來自工業革命後人定勝天的不斷擴張,導致了諸多生態與社會的危機;異化更來自這三十多年來的資訊革命,人從此能駕馭無限的資訊,卻也在資訊中迷失自己,「君不見,離開了現代的資訊載體:手機、電腦、網路,無數生命竟已無法自處。」


花藝美學等講座有京城為臺北書院的人文內涵。


花藝美學等講座為臺北書院的人文內涵。


生命安頓的具體實踐


林谷芳認為,當代教育不乏專於一技一藝的經師,卻離人師愈遠,「經師講經可以人經分離,學問與生命無關,人師卻必得生命自身即為學問的體踐之場。立命之學原不是用來談的,它得是生命安頓的直接體踐。」


林谷芳認為,在談傳統文化之時,總容易跟當代文明做一個對比,甚至跟科學做對比,「但這沒有道理,傳統和當代不該二分,兩者互有所補,傳統文化在臺灣始終不曾斷過,但發展也應該是一個渾圓的整體,不能割裂,偏一不可。」來書院一行,體會傳統與人文,生命之雅,當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