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在偶戲花園裡散步 漫談波蘭與捷克的偶戲發展

  • 文:鄭嘉音(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藝術總監)
  • 圖:鄭嘉音(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藝術總監)
  • 點擊數:3680
走進製偶師Pavel Truhlář 位於布拉格的工作室,各式戲偶掛了滿牆,製作中的戲偶零件整齊羅列在工作桌上。
描述

波蘭的公立偶劇院有20多座,觀眾席次約是100人到200人之間,週間是學校團體預約看戲,週末則是一般家庭,觀眾來源穩定,每年都能有兩百場以上的演出場次。除了演出場次的數字驚人,這些劇院雇有十來位專職演員、每年以「定目劇」的方式來營運,每週會有15到20齣不同劇碼更換,營運生態與臺灣劇場發展截然不同。

早上10點半不到,距離開演還有半個小時,劇院湧進一批批興奮的小觀眾,好奇地打量大廳裡的各式劇照,設計圖,戲偶櫥窗。在老師的引導下,小觀眾先到寄物處寄包包,然後排隊上廁所,被叮嚀看戲禮儀後陸續就座,這是波蘭華沙國立偶劇院(Teatr Lalka Warszawa)每天早晨都會看到的景象。


教育  讓孩童自小接觸傳統偶戲 


今天的演出劇碼是《灰姑娘》,在豪門宅院的後廂房裡,一群僕人或休憩、或聊八卦、或打鬧,地位高的僕人聯手欺負新來的小女僕,管家和廚娘看不下去,好心安慰她。《灰姑娘》的故事就在這樣的氛圍下展開,演出使用洋娃娃般的偶,後母與壞姊姊就由壞心的僕人來操偶,在講述故事的同時,也平行詮釋了家僕間的明爭暗鬥。


在波蘭華沙國利偶劇院,等待看戲的小觀眾,興奮地四處張望。在波蘭華沙國利偶劇院,等待看戲的小觀眾,興奮地四處張望。


2014年秋,趁著在波蘭導戲的工作空檔,有機會觀察了波蘭與捷克的偶劇生態。兩地的演出劇碼均以兒童觀眾為主,如同上述的《灰姑娘》、劇碼大部分為《木偶奇遇記》、《美女與野獸》、《冰雪女王》等經典童話故事或兒童文學改編,以演出形式玩出不同的趣味或是詮釋角度。


父母親自掏腰包  帶孩子看戲 


再以我看的另一齣劇碼為例,熱舒夫市立偶劇院(Teatr Maska Rzeszów)的《白雪公主》場景設在餐館,餐館牆壁打開有城門、魔鏡等空間,餐桌充當杖頭偶及手套偶台:兩個想要白吃白喝的混混,和餐館老闆娘講了白雪公主的故事,老闆娘加入故事演得很忘我,末了兩名混混不但吃飽喝足,還搜刮了老闆娘的財物跑掉了!


原以為是學校或是文化單位特別有專案補助學童團體看戲,一問之下,才知道這些活動都是父母自己出錢買票,只是公立劇院8成經費來自於政府,票價非常低廉,因此觀眾的參與意願非常高。真的是從小培養使用者付費進劇場看戲的好習慣,讓劇場成為生活中重要的社交活動!


就在波蘭國立偶劇院後臺,演員Agnieszka示範小紅帽與奶奶戲偶。就在波蘭國立偶劇院後臺,演員Agnieszka示範小紅帽與奶奶戲偶。


捷克發展偶戲  保存語言與文化 


源自德國、義大利的懸絲偶,則在捷克落地生根,而且蔚為風潮。從民間師傅於鄉村廣場、酒館旅店的巡迴表演,到家庭桌上劇場自得其樂的演出:王子、公主的浪漫故事,龍、水精靈、巫婆、惡魔等傳說角色,懸絲偶戲成為捷克常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情感依賴。長期被外來政權統治的捷克,更因為懸絲偶戲機動性高、容易深入鄉間角落的特質,確保捷克語言文化得以傳承。如今偶戲在捷克更發展成一套完善的觀光產業鏈,布拉格的巷弄中經常可見演給觀光客看的偶劇,琳琅滿目的懸絲偶紀念品更是讓人愛不釋手,非買一個回家不可。


在捷克,除了有像波蘭一樣以定目劇方式營運的公立偶劇院,更有較多私人成立的巡迴偶劇團,捷克唯一的偶劇相關學系布拉格表演藝術學院「偶戲與另類劇場學系」 (Alternative and puppet theatre department, DAMU) 的教授群組成劇團「蛋糕傀儡劇場」(Buchty a loutky) 在一個很有味道的紅磚地窖小劇場演出「胡利奇的盛宴」 (Posvícení v Hudlicích)。刻意利用傳統的捷克偶戲,對現今的政治社會加以諷刺,觀眾笑到捧腹。結束後觀眾有烤香腸可吃,還可以上台玩偶,好似同樂會!


布拉格國立偶劇院杖頭偶劇《耶穌誕生》,手法較為傳統。布拉格國立偶劇院杖頭偶劇《耶穌誕生》,手法較為傳統。


兒童劇院  設有咖啡廳遊戲區


布拉格還有歷史悠久的國立偶劇院(Umělecká scéna Říše loutek),但是大部份演出劇碼老舊,以我看的純杖頭偶戲「耶穌誕生」,就無法抓住現代觀眾的注意力。另一個規劃新穎的兒童劇院(Divadlo Minor),設計非常時尚、還有遊戲區、咖啡廳、交誼廳等空間,果真演出手法也相當新穎,同樣是「耶督誕生」的題材,除了人偶同台的形式外,大希律王下令殺害全國嬰兒的情節,也融入當代議題如政治壓榨、軍權迫害等,相當諷刺。


華沙與布拉格都可說是偶戲的城市,網路一查,每天至少都會有56齣以上不同的偶戲可看,從國立偶劇院到私人小劇場,除了週一公休,其實時間都有演出,這或也正是這兩個國家偶戲發展蓬勃的原因。


Minor兒童劇場還有時尚的的咖啡吧,讓父母親與孩子們都喜歡來觀賞演出。Minor兒童劇場還有時尚的的咖啡吧,讓父母親與孩子們都喜歡來觀賞演出。




波蘭劇院經常邀請國際導演合作,臺灣無獨有偶就受邀在波蘭與羅登大眾劇院合作作品《夜鶯》。波蘭劇院經常邀請國際導演合作,臺灣無獨有偶就受邀在波蘭與羅登大眾劇院合作作品《夜鶯》。


波蘭、捷克偶戲製作  貴在傳承 


在波蘭有兩間偶戲學校,課程以訓練偶戲演員為主,使用現成的偶來上課,沒有教授製偶。但這卻不構成問題,因為歐洲大陸聯通方便,波蘭偶劇院經常邀請捷克、斯洛伐克的導演前來導戲,或是向捷克、斯洛伐克的製偶師訂製戲偶。


走進製偶師Pavel Truhlář 位於布拉格的工作室,各式戲偶掛了滿牆,製作中的戲偶零件整齊羅列在工作桌上,簡單寒喧之後,「等下客戶要來取件,我先把這個趕完。」Pavel讓我自由地在工作室中觀看,他則坐回椅子上繼續手邊的工作。製作中的懸絲偶,是一位女士為了足球員男友的生日而特別訂製的。一旁還有一位日本來的女孩在奮力雕刻偶頭,Pavel也不時起身去指導,原來他也接受預約課程,甚至是可以這樣一對一上課。


無獨有偶劇團創辦人鄭嘉音認為,布拉格與華沙對於傳統偶戲都有相當程度的重視,已成庶民娛樂生活的一環。無獨有偶劇團創辦人鄭嘉音認為,布拉格與華沙對於傳統偶戲都有相當程度的重視,已成庶民娛樂生活的一環。


Pavel是製偶師,在布拉格觀光勝地查理大橋下開了一間戲偶精品店,他店裡的戲偶設計別緻,甚至還有藝術家的小型特展,非常不同於一般街上賣偶的店家。Pavel也感嘆,以前他有好幾家店,但是現在都敵不過大量生產的戲偶紀念品店而一一收起,也可以看出強調精緻手作的工藝極品實在生存不易,更值得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