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現代北管子弟 聯手振興珍貴常民文化

  • 文:黃瑞誠
  • 圖:黃瑞誠
  • 點擊數:6766
「子弟排場」是北管音樂演奏的表演形式。
描述

然而子弟們並不輕易受邀演出,但是只要答應演出,就是與對方做「交陪」,必定講究「子弟氣口」,這些交流演出都是不收取金錢的,若對方貼出紅單賞金,下次回邀一定加價回貼紅單賞金,這是北管「子弟氣」。

北管,從清代、日治,一直延到戰後,一直是常民生活中的重要選項。除了職業劇團形式的「亂彈戲」,業餘「子弟軒社」是北管深入生活的最佳代表文化傳統。


「憨子弟」  台灣北管軒社組成 


老祖宗們在農閒或工閒時,或依庄頭地緣、或共同信仰、或職業,共組館閣軒社學習北管戲曲,成員皆為男性,以子弟自稱,成員分三才,錢才(經費)、人才(學習前、後場演出)和奴才(茶水、搬運、搭棚),子弟們出錢出力不在話下,號稱「憨子弟」。


雖然軒社間時有交流較勁,但是各自有自己的成員背景,甚至所學派別不同,軒社門戶之見頗深,甚少背骨改投軒社。


北管子弟戲伴仙。北管子弟戲扮仙。


北管藝術凋零


北管子弟的表演型態大約可分為三種:「排場」,是北管子弟音樂演奏的表演形式。排場時子弟圍成一圈,演奏或清唱樂曲;「遊街陣頭」,廟會慶典時,子弟團會隨同神明出巡而出陣表演。出陣堪稱各子弟軒社展現財力及實力的好時機,子弟們往往不惜代價,添購各式行頭,人數與技藝上更不能落人後,卯足全力展現拿手絕活。                                             


子弟團還有一種表演型態,就是「子弟戲」的演出,堪稱子弟團的各種活動中,難度最高的表演,不僅需要人力、物力、財力相當多,而且學習所需時間較長久,也較難學。


然而傳承至今,老成多已凋零,軒社成員日漸減少,大多無法成軍演出。


薪火重燃  北管再生新文化


新竹市舊名竹塹,北管也曾活動興盛,全盛時期有著名的五軒一社,但跟全台其他北管軒社一樣隨著時代逐漸沒落凋零


1990年代,一群有志子弟打破過往軒社藩籬,共組「新竹市北管促進會,聘請先生教戲演出,北管子弟活動又重新燃起希望,後又與新竹城隍廟結合,成立竹塹北管藝術團,經費、練習場地和演出機會都大大的提升,近年來幾乎全台走透透,四處與廟宇或北管軒社交流。


近年來,部分北管子弟軒社也向政府提出計畫,申請經費招募人才,延續北管社團活動,例如新北市南北軒等。少數國中小學也與子弟軒社合作,於校內組成北管社團,將傳統藝術向下紮根。宜蘭慈心華德福學校甚至將傳統音樂納入正式課程,傳統音樂老師游冠軍一邊向老子弟學習北管曲樂,一邊用傳統工尺譜、鑼鼓經傳授學生,寓教於樂,集合有興趣的學生組成北管浪濤社,積極參與社區活動,讓北管種子於生活中發芽。


竹塹北管藝術團到南北軒拜管交流竹塹北管藝術團到南北軒拜管交流。


子弟氣  北管軒社交陪文化傳統


子弟們平常從事各行各業,閒暇時聚會練習,若是本館子弟間的婚喪喜慶,軒社成員出陣排場;若是庄頭廟會活動,就是展現子弟氣勢的時機;若是參加廟宇交流活動,各地北管子弟齊聚一堂,拚場較勁不在話下;也有子弟軒社間的交流,邀請的一方食宿招待,排場演戲貼紅單,互相邀請增進情誼也做曲藝交流。


然而子弟們並不輕易受邀演出,但是只要答應演出,就是與對方做「交陪」,必定講究「子弟氣口」,這些交流演出都是不收取金錢的,若對方貼出紅單賞金,下次回邀一定加價回貼紅單賞金,這是北管「子弟氣」。


淡水南北軒到竹塹北管藝術團拜館交流淡水南北軒到竹塹北管藝術團拜館交流。


全國大會師  重燃北管交流文化


北管子弟的演出,是伴隨著交陪文化,深植於生活而傳承,現今社會如何營造北管子弟的交流場合與機會,讓北管子弟文化不但「存」也能「續」,是一個重要的議題。


有感於此,竹塹北管藝術團將於2016年8月舉辦「全國北管大會師」活動,目前邀集全國各縣市三十幾個北管子弟社團共襄盛舉,期望營造北管子弟切磋觀摩的場合,讓更多國人認識這台灣民間文化的底蘊,也落實傳統表演藝術資源的永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