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聲音的魔術師 王乙聿

  • 文:郭士榛
  • 圖:王乙聿
  • 點擊數:10178
王乙聿指揮樂團演出
描述

69年次的王乙聿生長於北管樂師的世家,祖父王屘是歌仔戲及北管藝師,王乙聿從小耳濡目染,跟在爺爺身邊看他演奏、做樂器,後來學了二胡。音樂創作上又受過完整的學院訓練,作品更跨越中樂與西樂,展現了他的音樂才華。

2016年3月24日臺北市傳統藝術季「遶境」開幕音樂會,以遶境為主題,音樂會的下半場,邀請作曲家王乙聿創作長達50分鐘的4樂章國樂交響曲《演化》,這是王乙聿第一次創作交響樂,樂曲中聽得見細膩的南管琵琶獨吟,也有北管多支嗩吶放在觀眾席上合奏時的獨特鋪排,王乙聿對樂種的掌握,全都揉浸在這首樂作之中。


「王者之聲」音樂會,以複調韻味的創作手法,交織編鐘和國樂團的繽紛和聲效果,王乙聿負責管風琴演出。


「王者之聲」音樂會,以複調韻味的創作手法,交織編鐘和國樂團的繽紛和聲效果,王乙聿負責管風琴演出。


耳濡目染 北管世家傳承


「這首委託創作,讓我翻來覆去寫了很久。」王乙聿說,四個樂章層次分明,第一樂章以原住民素材為主,第二樂章以南管出發,第三樂章選了歌仔戲,最後一個樂章則是他自身的北管世家傳承,既蘊涵臺灣傳統素材,卻又表現出自己的人生觀照。


王乙聿表示,他開始創作都陸續會寫些小型北管音樂,紀念爺爺而創作的《北管印象》是正式用北管素材,但也沒有用北管的音樂寫,只是用「界」即是北管中的橋段、過門寫曲,卻是王乙聿喜歡的作品。今年發表的《演化》第四樂章也是採用北管元素,四把瑣吶分處臺上、臺下,其旋律都是小時聽爺爺們的北管唱曲,聽習慣了創作時旋律自然浮出,是生活中自然可觸發,不像創作原住民音樂都要先收集資料,聽到感人音樂才可創作,因而《演化》第四樂章是王乙聿用北管創作達極限的作品。


「王者之聲」音樂會,以複調韻味的創作手法,交織編鐘和國樂團的繽紛和聲效果。王乙聿負責管風琴演出。


出生北管世家的王乙聿從小學二胡。(攝影 : 胡福財)


爺爺活得認真自在


生長於北管樂師世家的王乙聿,祖父王屘是歌仔戲及北管藝師,父親是國小音樂老師,王乙聿從小耳濡目染,「從小跟在爺爺身邊看他演奏、做樂器,後來學了二胡,爺爺給的影響很大。」王乙聿說,「那一輩的民間藝人很專注,也很尊重自己的工作,我爺爺沒念書,但從不放棄學習,活得認真自在。」


年前影響王乙聿最深愛的爺爺過世了。王乙聿想起爺爺曾說要做個迷你尺寸大廣弦送他,可惜只做了一半,這一往事激勵他創作《北管印象》紀念爺爺,王乙聿說,他相信在另一個世界的爺爺一定知道孫子的心意。


「NCO臺灣真美系列~蓬瀛狂想」作曲王乙聿與指揮閻惠昌合影。


「NCO臺灣真美系列~蓬瀛狂想」作曲王乙聿與指揮閻惠昌合影。


「2014竹塹國樂節」委約作品《北管印象》,王乙聿將廟會活動中最主要的北管音樂素材融入作品中,同時隱藏著作曲家與身為北管藝人的爺爺間,薪火相傳的意義。


「玩」樂器 創造舞臺效果


王乙聿說:「北管原不屬音樂廳內的音樂,在迎神廟會使用,聽起來比較凌亂的原因是因為有一大群的嗩吶,人數眾多,所以聽起來比較吵。再者,迎神的北管中沒有低音樂器,我寫得時候用了一個高音嗩吶跟大嗩吶,一個高(音)跟一個低(音),總共兩支嗩吶,聽起來就沒有那麼凌亂跟吵鬧。是以新方式呈現北管的聲音,會讓人覺得音樂的主題性就會出來了。其實主要就是『樂器』、『旋律』所營造出來的效果。」


音樂作曲王乙聿揉捏東西方元素,打破分野界線「玩」樂器也「玩」特效,創造舞臺戲劇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