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重建深耕鄉鎮傳統文化 展現臺灣的美好

  • 文:郭士榛
  • 圖:臺灣好基金會提供
  • 點擊數:12890
伍佰雖不是臺東人,但他到「池上秋收藝術節」為池上發聲。
描述

「傳統」和生活息息相關,像是布袋戲、歌仔戲是農閒時慶豐收,在廟會前搬戲酬神也娛樂鄉民,所以推動傳統文化的保存就一定要在鄉鎮找到當地優勢,並要和生活、社會背景相銜接,只有接了地氣,傳統文化傳承才容易「開展」、「落實」、「永續」發展。

灣好基金會執行長的李應平,長期從事文化工作,曾經任文化部次長。她指出,自己由小學起就在電視老三臺收看傳統京劇、歌仔戲和布袋戲,這些傳統藝術文化早已深植自己心中,甚至日後工作都離不開藝術文化範疇,「小時候看電視了解傳統藝術,對自己未來工作影響很大。」




 


臺灣好基金會執行長的李應平,由小學起就在電視老三臺收看傳統京劇、歌仔戲和布袋戲,


了解傳統藝術,對她日後工作影響很大


 


傳統以來人們就是隨「節氣」在過生活 


李應平表示,「傳統」其實和生活息息相關,不論是藝術層面的音樂、戲劇、舞蹈、手工藝,都紮根於生活,像是布袋戲、歌仔戲就是農閒時慶豐收在廟會前搬戲酬神也娛樂度過農忙的鄉民,所以推動傳統文化的保存就一定要推到根源即在鄉鎮找到當地優勢,導入正確文化,不論是傳統藝術或當代藝術一定要展現特色,尤其教育體制,希望可傳承傳統文化藝術,就一定要和生活、社會背景相銜接,只有接了地氣傳統文化傳承才容易「開展」、「落實」、「永續」發展。 


 


「台灣好基金會」成立9做了幾件事,都是要宣揚灣鄉鎮傳統文化特色,讓所有的人都看得見灣的美好。李應平表示,像是臺灣好基金會在東金色稻田開音樂會,「池上秋收藝術節」實現了池上鄉民的夢想,但終極目的不是只讓民眾看場精彩演出而已,主要是告訴大家自古以來人們就是隨「節氣」在過生活,以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文化活動的舉辦,就是和傳統文化結合。  


 


習慣「四節氣」活動 才可永續成文化傳承 


李應平指出,經營「池上」首先回到農村依其生活脈絡去尋找,剛開始發展米食文化是隨「節氣」走,春天辦米食野餐,季因池上在地有1/3客家人因而辦客家扮桌活動,秋天收成發展出池上秋收藝術節」,冬天太冷不出門在室內辦講座,做了幾年已將農村生活和文化氣息密切銜接後,將春、夏、冬三季活動交由池上地方去做,近幾年臺灣好基金會只負責池上秋收藝術節活動。 


 


只可惜,其他三季活動做二年就停擺。李應平說,今年在池上成立協會,就是要由在地人恢復合乎「四節氣」活動,在地民眾養成習慣,到了這個時間,大家自然而然想到辦活動,養成習慣後,才可使「節氣」延續下去。日本的「祭典」,就是如此傳承下來。 


 


「藺草編織」則是「傳統手工藝的傳承」 


李應平也強調,秋收藝術節最好和池上有關係,若沒有關係也要努力創造出關係。像是邀請阿妹、A-Lin因她們都是臺東人,伍佰雖不是臺東人,但他自然質樸性反成為最強歌手。「我們也會和受邀歌手說明,到池上演唱不是開演唱會,而是請他們為池上發聲。」 


 


灣好基金會在臺東也為原住民朋友創造一個平台,「鐵花村」成藝文聚落,成為觀光客必遊的景點,到東就是要來「鐵花村」,欣賞原住民音樂,並享受東慢生活情調。 


 


池上秋收藝術節是「傳統文化的傳承」,李應平指出,基金會長期支持苗栗縣苑裡鎮山腳社區「藺草編織」,則是「傳統手工藝的傳承」。56年前,山腳社區「藺草編織」快失傳,一群年輕人願回故鄉學習阿嬤、媽媽的手藝,但他們不知如何推銷自己,於是臺灣好成立平臺幫他們說故事,「故事說的愈多,就會讓更多人認識藺草編織,進而購買織品,促使藺草編織打嚮自己品牌。」李應平說,傳承文化也是為下一代,讓他們知道自己故鄉的傳統藝術,進而融入生活中永遠不會忘記。 


 


 


「藺草編織」是傳統手工藝的傳承


 



「藺草編織」受到觀光客喜歡,這項手工藝找回當年榮耀




培養孩子們藝術教育及再生材料的利用 


臺灣好基金會也幫助地方特色手作產品,挖掘在角落的故事,透過平台行銷出去,例如阿朗茶就是賽德克族人,以自然農法親手種出來的;天染工坊的陳景林夫婦,認為紡織染色應兼顧到土地的保育,堅持要用植物染,生產量少質精的天然染色工藝品,他們更要尋找代表台灣的顏色。




 


南投阿朗茶就是賽德克族人,以自然農法親手種出來的茶




而為了培養孩子們的藝術教育以及再生材料的利用,「灣好基金會」於2015年設立灣第一個「再生藝術工坊」,它是讓孩子們發揮手作和創意的地方,也是再生材料的資源平台,將會是創意人和藝術家的聚落。 


 


李應平指出,臺灣好基金會希望透過手作體感的過程,讓孩子產生對土地的愛惜,成為一種內化的價值,這是有異於過往的環保教育。至於南灣鄉鎮文化的深耕工作,「灣好基金會」已經啟動,將由屏東潮州做起。




 


苗栗苑裡的編織媽媽、阿媽 ,希望傳承傳統手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