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在亞太傳統藝術節 呼吸到新鮮氧氣

  • 文:郭耿甫
  • 圖:黎海登、Ma Ma Naing、Metee Punvaratorn、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 點擊數:2161
瑪瑪奈恩女士(右)曾二度帶領緬甸懸絲傀儡劇團並進行工作坊,衷心期盼藝術節能夠永續舉辦
描述

在臺灣這樣一畦生機盎然的沃壤上舉辦的亞太傳統藝術節,不僅只是一個傳統發表的平臺,所有在這裡相聚相遇的傳統藝術人與藝術團隊都如同呼吸到滋養的「氧氣」。也因此,即使每屆亞太傳統藝術節都會幕落結束,但它的精神、價值和意義,仍然在臺灣這塊土地上滋長不息。

  亞太傳統藝術節讓臺灣看見世界,也讓世界認識臺灣。16 屆以來亞太傳統藝術節邀約了許多不同國家、地區與民族的傳統藝術團隊來臺灣演出,熱情的招待,沒有本位主義的擁抱演出,讓團隊不受限制地盡情展現自己文化發展之下的傳統面貌,都讓許多國家的傳統藝術工作者印象深刻。

 

2005 2009 年兩度率團來臺的瑪瑪奈恩(Ma Ma Naing) 是曼德勒懸絲傀儡劇團的創辦人,也是修復古老緬甸提線傳統藝術的重要保存者,經常被緬甸傳統文化圈暱稱為「媽媽」,她表示亞太傳統藝術節可以讓來自各地的傳統藝術專家與藝術家相遇,非常難忘;主辦單位充滿人情味的熱情接待,也讓她備感窩心,「特別是在臺灣的亞太傳統藝術節能夠親眼見證這麼多的傳統藝術受到保護與發揚,一起在這樣美麗的舞臺展現, 對於一位親身實踐的藝術家,我覺得非常內心踏實,也被激勵。」

傳統與現代在此匯流

專精越南廟堂音樂文化與傳統藝術研究的越南文化工作者黎海登,在剛剛落幕的2017 亞太傳統藝術節中,推薦了令人驚豔的越南版歌仔戲「越南才子樂」給國內的民眾。黎海登表示, 臺灣是個傳統與現代文化兼容並蓄、相互交融的所在,傳統藝術在這裡被保存下來,「我覺得臺灣是傳統與現代交叉的河流,許多傳統文化樣式還在社會中流淌,因為在這樣充滿當代人文的氛圍中,傳統藝術才能得到充足的養分供應,民間藝人能得到保護和重視,因而提升專業藝術家的地位,將傳統藝術發揚光大。」

 圖3. 在黎海登老師的眼裡,臺灣是傳統與現代交叉的河流,許多傳統文化樣式還在社會中流淌.jpg圖2 梅替 朋瓦拉同(前排中)於2009帶領泰國團隊來臺並親自擔綱演出.jpg圖4. 緬甸懸絲傀儡劇團除了保存懸絲偶戲技藝,也融入創新的形式.jpg

左圖:在黎海登老師的眼裡,臺灣是傳統與現代交叉的河流,許多傳統文化樣式還在社會中流淌

中圖:梅替 朋瓦拉同(前排中)於2009帶領泰國團隊來臺並親自擔綱演出

右圖:緬甸懸絲傀儡劇團除了保存懸絲偶戲技藝,也融入創新的形式

  黎海登說,在臺灣這樣一畦生機盎然的沃壤上舉辦的亞太傳統藝術節,不僅只是一個傳統發表的平台,所有在此相聚相遇的傳統藝術人與藝術團隊都如同呼吸到滋養的「氧氣」。也因此即使每屆亞太傳統藝術節落幕結束,但它的精神、價值和意義,仍繼續在臺灣這塊土地上滋長不息。

亞太傳統藝術節

兼顧學術性、藝術性與互動性

  今年39 歲的梅替‧ 朋瓦拉同(Metee Punvaratorn) 雖然年輕,但已經是亞太傳統藝術節的老朋友,也是泰國詩那卡寧威洛大學(Srinakharinwirot University) 的講師,早在2003 年的亞太傳統藝術節,梅替‧ 朋瓦拉同就參與了來臺團隊的訓練事宜,但第一次真正踏上藝術節的舞臺是在2009 年,帶了三十個人的樂舞團隊,來參加以「湄公河傳奇」為題的藝術節, 之後又分別在20112014 以及2017 年都受邀來臺,已成了藝術節的「老友」。

  梅替‧ 朋瓦拉同表示,亞太傳統藝術節同時是一個極高價值的學術平台,不僅有論文發表的國際研討會與傳統藝術家現身說法的工作坊,最特別的是藝術節用「策展」的概念逐年規劃主題,迴異於一般傳統藝術節拼盤與嘉年華式的繽紛熱鬧而已,「藝術節出版的紀念特刊, 都成了我跟團員們收藏的珍貴文獻資料」。

  梅替‧ 朋瓦拉同補充,「很多傳統藝術節慶就是把充滿地方民族特色的節目帶去演出,然後就是回旅館去喝啤酒。然而在亞太傳統藝術節,還有研討會、工作坊,甚至可以與不同的團隊交流以及民眾互動。」對於團隊成員與傳統藝術工作者來說,不僅分享,同時也是學習累積。

為了迎接藝術節主題的挑戰 歷經艱辛

  為了藝術節開出的「主題」功課,也讓受邀單位必須絞盡腦汁,然而卻也特別讓人感到新意與活力。梅替‧ 朋瓦拉同特別難忘2014 年為了「東亞半月弧-茶踏歌照葉林」的主題, 他特別建議泰緬邊境的卡倫族(Karen) 音樂,雖然他曾經在當地做過多年田野工作,但為了確認可行性,他帶了策展人吳榮順教授,開了至少八小時的車程前往那個沒有電也當然沒有手機訊號的偏遠卡倫族鄉村。

  然而邊境之行雖然確認了卡倫族音樂貼合這個主題,卻是一連串困難的開端,特別是來臺的出入境手續。原來卡倫族人經常連身分證明都沒有,更不可能會有護照,梅替. 朋瓦拉同說: 「我都不記得跑了多少的單位辦公室,才最後取得了護照與簽證。」然而在當年最後還是因此留下一些遺憾,原本想要讓三位樂師來臺, 最後只成功送出了一位。

  除了來臺的程序,藝術節也帶來團隊一些不同於在自己當地的意外「狀況」。黎海登陪伴越南金龍水偶戲來臺,水偶戲自然需要在池塘中操作木偶,水面要有一定的高度,但沒想在宜蘭表演的前一天一場大雨,造成池塘中的水面較前一天上升了許多,讓所有表演者頓時面臨了極大的技術挑戰,但還是憑藉豐富的經驗, 讓舉世知名的越南水偶魅力征服了現場觀眾; 而瑪瑪奈恩則憶起在美好的藝術節參與完後, 藝術節將她們安全送入海關,卻因為團員語言不通衍生了一場誤會,在登機門口演出一場航警關切、班機延誤的劇情,雖然最終是一場虛驚,但也讓生活純樸的傳統藝師,永難忘懷。

圖7  梅替‧朋瓦拉同已成藝術節的老朋友,他也甚為認同藝術節交流之外,也可以同時兼具學術價值。.jpg圖6.2011年梅替 朋瓦拉同老師二度率領泰國古典樂舞團參加藝術節,特別希望未來藝術節能夠走向更國際化.jpg圖8  瑪瑪奈恩創立曼德拉懸絲偶劇團,已經超過三十年。.jpg

左圖:梅替‧朋瓦拉同已成藝術節的老朋友,他也甚為認同藝術節交流之外,也可以同時兼具學術價值

中圖:2011年梅替 朋瓦拉同老師二度率領泰國古典樂舞團參加藝術節,特別希望未來藝術節能夠走向更國際化

右圖:瑪瑪奈恩創立曼德拉懸絲偶劇團,已經超過三十年

欣見藝術節的堅持與累積

共織未來想像

 亞太藝術節已經舉辦過十六屆,看向未來, 幾位對於藝術節可以拓展的面向與新嘗試也做了一些建議。做為一位一直身體力行的藝術家與創作者,以及一位傳統藝術團隊的帶領者, 瑪瑪奈恩務實且深切的期望藝術節能夠永續舉辦,甚至能在臺灣各地滋生出更多的傳統藝術節,特別是她自身一直站在傳統藝術瀕臨消失的邊緣,從意外發現兩尊古老的傀儡木偶開始, 將自己完全投身在緬甸的懸絲偶戲藝術當中三十年,她特別希望能夠讓更多未來的不同世代,能夠在藝術節當中與珍貴的傳統藝術美麗相遇。

  黎海登則認為可以讓團隊有更恰當的演出環境,例如像是越南「籌歌」與「朝文」藝術因為跟民間信仰有關,除了安排專業劇場演出, 若能有機會在臺灣保存良好的寺廟戲臺中演出, 可以更為貼合人文生態;甚至可以將活動與演出融入山林田野,讓觀眾關注到自然與人文生態,同時提高傳統的保護意識。

  黎海登認為,因為越南傳統藝術一般適合於較小的空間中演出,「讓演出者與觀眾多互動, 可以提升他們之間的親密感。」他也建議亞太藝術節盡量跳脫許多傳統藝術節為了讓觀眾感受到豐富,通常會朝向綜合規劃多元的藝術形式與類型,倘若能在當中單獨區隔一些藝術類型,透過更多的環境與文化背景的聚焦呈現, 使得民眾可以認識到其「本來面目」。

  梅替‧ 朋瓦拉同則建議藝術節可以在地域上更為跨越,不一定要侷限於「亞太」,他覺得隨著藝術節的累積與成長,這樣的朝向國際性的「演化」是很自然的,一方面對於藝術節的觀眾來說也是一種視野的拓展,而對於來臺一同分享的藝術家與團隊,也可以開展更遼闊的交流與學習。

圖5.2017年黎海登老師帶領越南金蓮才子藝術團來臺演出.JPG

2017年黎海登老師帶領越南金蓮才子藝術團來臺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