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承守戲曲的命脈 再現傳統的風采

  • 副標題:「臺灣傳統劇團開枝散葉計畫」之 「再現看家戲專案」
  • 文:陳慧玲
  • 圖: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提供
  • 點擊數:3158
臺灣戲曲中心看家戲再現經過甄選推出七團,將於2018 年六月起,在臺灣戲曲中心大、小表 演廳,歌仔戲與布袋戲二大劇種看家好戲接力演出。圖為薪傳歌仔戲劇團《斬經堂》。
描述

將過去曾經風靡一時的看家劇目,再現於舞臺上並非易事。首先必須有資深藝師擔任戲齣傳授者,再來則需以民間劇團為製作單位,作為傳承載體。既為拿手好戲,必不可缺的就是經典老戲的蹔頭,也就是整齣戲的重點表演內容,名之為戲肉,即全戲精要所在。有「達人」傳授「好戲」於「劇團」, 還需結合新世代創作群,注入當代觀點,融入現代劇藝美學。

 臺灣戲曲中心自開幕營運以來,推出一系列豐富多元的節目,做為開幕暖身系列後,愛好戲曲、關心表演藝術發展的觀眾,終於在2018 年初,盼來一場專屬於戲曲藝術的年度大宴- 「臺灣戲曲藝術節」。擘劃的三個主題系列節目: 戲曲臺灣、戲曲世界、戲曲未來,不論以敘說在地的動人故事為題,推出的旗艦新製或傳統老戲;或是與世界優秀劇團交流,借鏡他人之長; 或為開拓當代戲曲美學,持續舉辦的「創意競演」項目,可管窺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自1996 年籌設以來,做為政府推動傳統藝術的最高機構, 對傳統戲曲發展的策略,及其脈絡與理念。

臺灣傳統劇團開枝散葉計畫:
全方位建置戲曲在當代發展的架構基礎

 立基於此,傳藝中心刻正啟動一項全方位的戲曲工程:「臺灣傳統劇團開枝散葉計畫」, 預計執行時程為2018-2021 年,這項計畫包羅五個子計畫,兼顧經典再現、創意競演、新作發表、民間劇場重塑以及劇團營運優化等面向, 並結合臺灣北、南、東三地戲曲場館,期能有機結合起軟硬體,以達傳藝中心發揚戲曲的最大效能。

 回顧來時路,傳藝中心自從1996 起辦理的「民間藝術保存傳習計畫」,承接了文建會紀錄、搶救瀕臨失傳民間藝術的工作,自1996- 2003 年間執行逾一百五十餘案,範圍涵蓋傳統戲劇、傳統音樂、傳統工藝以及傳統舞蹈與雜技等。或為具代表性的劇種,邀集優秀資深演員,錄製能演之經典劇目,留下大量珍貴的影音紀錄;或延聘藝師進行傳習計畫,培養出不少現今活躍的中壯輩戲曲從業者,可說是傳藝中心保存與傳承戲曲的第一哩路。


 
在人才培訓部分,近年來的「歌仔戲前場新苗培育合作計畫(育成大戲)」、「歌仔戲前場新苗駐團演訓計畫」、「輔導中南部歌仔戲新秀駐團演訓計畫」、「民間戲曲後場人才培育計畫」,乃至戲曲中心試營運時推出的戲曲青年菁英匯演「承功」,提供戲曲表演科班畢業優秀人才更多的演出機會及就業管道,從另一角度而言,同時也可協助民間劇團解決無力自行培育人才的問題,為民間注入新血活力。

 在戲曲藝術從發展至極盛,到衰落而式微, 而今再轉型與創發,營造有利於戲曲發展的環境,始終是政府機構所應致力而為的方向,「重塑民間劇場」的理念,源自於傳藝中心辦理的外臺歌仔戲、布袋戲匯演活動,此外由臺北市藝文教育推廣處(前身為社教館)辦理,自地方戲劇比賽轉化而來的歌仔戲、布袋戲觀摩匯演;以及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在2002-2013 的「歌仔戲製作及發表專案」,2013-2015 的「布袋戲製作及發表專案」,都以精緻的戶外演出規格,呈現平易近人的庶民情味,重塑再造了民間劇場的樣貌。

隨著時代環境與娛樂條件的改變,經典劇碼變成忠實戲迷不斷回放著的記憶軌跡,成為難以見得的看家戲。圖為101年台北士林區前港小公演實況。.jpg看家戲再現鼓勵結合當代編、導、曲創作群,結合當代觀點,將經典戲齣重現於世人眼前,品出老戲新滋味。許亞芬歌子戲劇坊將帶來《新再生緣》。.JPG

(圖左)隨著時代環境與娛樂條件的改變,經典劇碼變成忠實戲迷不斷回放著的記憶軌跡,成為難以見得的看家戲。圖為101年台北士林區前港小公演實況。
(圖右)看家戲再現鼓勵結合當代編、導、曲創作群,結合當代觀點,將經典戲齣重現於世人眼前,品出老戲新滋味。許亞芬歌子戲劇坊將帶來《新再生緣》。

再現看家好戲:精釀老戲提煉新味

 開枝散葉,其本仍在於根,根若健壯,注以活水養分,枝葉方得茂盛。「再現看家戲專案」, 則為戲曲保存根本,開出了一帖有機復育的藥方。此計畫源於專案藝術總監蔡欣欣教授,在2002 年執行「內臺歌仔戲資深藝人口述劇本整理計畫」後,有感在於訪談藝人過程當中, 聽聞過往精彩戲齣令人神往,卻無緣得見, 而僅以案頭文字記錄場上演出,又難使今人想見昔日戲曲榮光,故此進一步倡議「再現看家戲」,由傳藝中心於2013 年啟動至今, 包含2018 年初甫徵選出爐的作品,已產生五屆二十一齣戲,成效斐然。

 將過去曾經風靡一時的劇目,再現於舞臺上並非易事。相較於原封不動的保存或傳習,再現看家戲的製作,則是動態變化的過程。首先最重要的是,必須有資深藝師擔任戲齣傳授者,再來則需以民間劇團為製作單位,作為被傳授的載體。既為拿手好戲, 必不可缺的就是經典老戲的蹔頭,也就是整齣戲的重點表演內容,名之為戲肉,即全戲精要所在。有「達人」傳授「好戲」於「劇團」,還需結合新世代創作群,注入當代觀點,融入現代劇藝美學,看似條件設定嚴格,甚至新舊相互扞格,如以栽種花果比擬,將新枝嫁接於老幹之上,取其本色而又增添新味,可使傳統與新意兼具,以吸引現代觀眾的目光。

 首、二屆再現看家戲,以歌仔戲的傳授為主。相較於京劇、崑劇等發展進程較早,表演程式完備的劇種,歌仔戲廣納諸戲之長, 發展自由靈活,講戲先生布局角色分配、情節鋪排、表演重點後,由演員發揮「腹內」即興演出,從內臺時期到今日的外臺廟會劇場演出,大抵仍依循此模式。戲肉、蹔頭有傳承自古典,也可能藝人創新於當下自造,由於發展進程較晚,又面臨社會快速帶來的生存挑戰,有的戲齣可能尚未經典定型,就已然需要被保存,是以還需去蕪精煉,或由家族戲班長者傳授,或媒合藝師與劇團共創;也有戲齣僅有折子流傳場上,藉由看家戲的企劃,得以完備全劇,成功打磨出屬於劇團的看家好戲,創造出當代新典。第三、四屆除歌仔戲之外,亦納入布袋戲,希望以相同的製作理念,保存傳承布袋戲的經典。

 今年(2018)第五屆的徵選劇種更為多元, 含括歌仔戲、布袋戲、北管戲、南管戲、客家戲等臺灣民間傳統戲曲劇種,雖然此次出爐的入選名單,仍以歌仔戲和布袋戲團為主,但以此精神持續為之,未來當可期待,各個劇種都能遍地開花。此次臺灣戲曲藝術節的節目,亦具備彰顯再現看家戲精神的節目,如薪傳歌仔戲團的《王魁負桂英》、榮興客家採茶劇團的《張三郎賣茶》折子戲、合和藝苑的《陳三五娘》折子戲精選等,透過不斷演出,使傳統經典劇目,得以被保留傳馨。

臺灣戲曲藝術節合和藝苑帶來《陳三五娘》雖非看家戲再現的入選作品,卻是極為珍貴的南管戲經典再現。.JPG臺灣各地散落著許多經典劇目,這些戲碼的劇情往往貼近民心,演員精湛的技藝,更讓人久久難以忘懷。南投李靜芳歌仔戲團歷時三年準備,終於在今年推出經典看家戲《魂斷長城孟姜女》.JPG
(圖左)臺灣戲曲藝術節合和藝苑帶來《陳三五娘》雖非看家戲再現的入選作品,卻是極為珍貴的南管戲經典再現。
(圖右)臺灣各地散落著許多經典劇目,這些戲碼的劇情往往貼近民心,演員精湛的技藝,更讓人久久難以忘懷。南投李靜芳歌仔戲團歷時三年準備,終於在今年推出經典看家戲《魂斷長城孟姜女》。

展望未來

 戲曲中心落成後,輔助傳藝中心蓬勃生發之勢,也鼓舞了戲曲劇團躍躍欲試,對於展現戲曲活力,促進劇藝發展、活絡戲曲生態,眾人均樂見其成。在諸多戲曲節目大量產出之際, 值得在未來持續關注的,依舊有諸多課題:開枝散葉計畫的各個子計畫間是否能有機串連, 完備補足戲曲生態所缺?不論偏向傳統的看家戲,或是強調創意的新編戲,是否能打磨出被觀眾肯定、值得一演再演的經典?而新編戲跨越或融合不同劇/ 藝種,打破模糊劇種界線的美學探討;演員又當如何本於戲曲底蘊,創造當代新角色,亦成為現今不可忽視的現象。觀眾的培養與審美教育,則更是刻不容緩的議題。

看家戲計畫鼓勵民間劇團挖掘瀕臨失傳的特色戲齣,進行經典老戲之保存工作,「以老藝師為師」,臺北木偶劇團在資深藝師鄭安成指導下演出經典《南遊記》。.jpg屏東潮州明興閣掌中劇團有六十年的歷史將演出國寶藝師蘇明順的輝煌代表作《今古風雲傳─白帆智破惡魔巢》, 蘇明順並舉辦講座現身說法。.jpg
(圖左)看家戲計畫鼓勵民間劇團挖掘瀕臨失傳的特色戲齣,進行經典老戲之保存工作,「以老藝師為師」,臺北木偶劇團在資深藝師鄭安成指導下演出經典《南遊記》。
(圖右)屏東潮州明興閣掌中劇團有六十年的歷史將演出國寶藝師蘇明順的輝煌代表作《今古風雲傳─白帆智破惡魔巢》, 蘇明順並舉辦講座現身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