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塵封異鄉的音樂檔案

  • 副標題:重現臺灣音樂史篇章
  • 文:黃均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 民族音樂研究所副教授/ 音樂數位典藏中心主任)
  • 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
  • 點擊數:2700
1965年3月31日,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籌備座談會會議紀錄,上面可以看到原始打印版本中,寫的是「中國青年音樂中心」,在會議中被改成「圖書館」。
描述

民歌採集運動的前奏樂章,數十年來被保存於異鄉的檔案中,這些重要史料,現正在臺灣音樂館三樓特展室展出。包括華歐學社成立備忘錄原始的簽署文件,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籌備紀錄,以及當年的田野錄音等等。東亞研究院與臺師大音樂數位典藏中心目前也正在整理與研讀這份文獻檔案,透過第一手史料的細細梳理,我們得以走進歷史,還原過去,讓檔案彰顯其原有的保存意義與價值。

在歐樂思引薦下,2013年1月筆者前往波昂南方約160公里的特里爾(Trier)訪問到史惟亮留歐時期的好友,喬偉(1926-)。喬偉是漢學家,曾就讀臺灣大學。他是特里爾大學漢學系的創辦人。.JPG
在歐樂思引薦下,2013年1月筆者前往波昂南方約160公里的特里爾(Trier)訪問到史惟亮留歐時期的好友,喬偉(1926-)。喬偉是漢學家,曾就讀臺灣大學。他是特里爾大學漢學系的創辦人。

2017
年適逢「民歌採集運動」50 周年,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在這個值得紀念的時日推出「追尋歷史.原音重現民歌採集50 周年特展」,帶大家回顧這項具有深刻意涵的運動。在展出史料中,有幾件很特別的展品,是由位於德國波昂的東亞研究院(Ostasien-Institut) 所提供,這也是時隔多年之後,這批文獻第一次回到臺灣的公開展示。民歌採集運動的史料為什麼遠在德國? 背後有著什麼樣的故事? 除了資料之外,還有些什麼呢?

1969年波昂萊茵博物館舉辦有史以來第一次有關中國音樂與戲劇的展覽海報,上面還有開幕音樂會的資訊,是由來自臺灣的席慕德演唱,徐頌仁伴奏。.jpg2013年1月12日在波昂,歐樂思將他保存近半世紀的檔案資料親手交給筆者帶回臺灣進行整理與數位化。這份檔案夾的第一份資料,就是1965年2月8日,華歐學社成立備忘錄的原始簽署文件。.JPG
圖左:1969年波昂萊茵博物館舉辦有史以來第一次有關中國音樂與戲劇的展覽海報,上面還有開幕音樂會的資訊,是由來自臺灣的席慕德演唱,徐頌仁伴奏。
圖右:2013年1月12日在波昂,歐樂思將他保存近半世紀的檔案資料親手交給筆者帶回臺灣進行整理與數位化。這份檔案夾的第一份資料,就是1965年2月8日,華歐學社成立備忘錄的原始簽署文件。

56 捲民歌採集運動時期錄音帶
完好保存

時間要回溯至1965 年的波昂, 當時, 一位熱愛東方文化的瑞士籍神父歐樂思(Alois Osterwalder, 1933-) 為了促進東西文化交流, 與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成立「華歐學社」(1969 年更名為東亞研究院) 以成就夢想,其中最充滿熱情的一位就是來自臺灣的音樂家史惟亮。

當時正準備束裝回國的他,提出遠大的願景感動了歐樂思,於是開始幫忙籌款,協助啟動一系列音樂計畫:成立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 並以此為據點推動多項活動,其中即包括了民歌採集運動。

1968 年,史惟亮回到德國,協助成立中國音樂中心,將中國音樂介紹給西方。由於受到歐樂思的資助,史惟亮不定期地將他的工作成果以郵寄方式向德國方面報告,也因此,一批臺灣相關文獻被送到了異鄉,包括極為珍貴的56 捲民歌採集運動時期錄音帶。這項合作一直到1969 年因為諸多因素而告終止。數十年過去, 歐樂思將這些文件與物品都完好的保存下來。

一批珍貴的文獻與錄音
見證異國知己間的雋永情誼

回憶起史惟亮,歐樂思說:「史惟亮非常非常有動力,他的腦子可以同時進行三、四件事。有時候會覺得外人完全無法影響、控制他的情緒。他是一個工作狂,他的情感豐富,是我們表面上無法看出來的。1965 年他從馬賽(Marseille, France) 搭船回臺灣,當時他告訴我說他覺得很孤單,覺得很失根,現在要離開, 因為他在歐洲待了很長的一段時間。」

從這段話,我們可以領略兩位異國知己之間的雋永情誼,經過數十寒暑,好友離去時的一席話依然深深烙印在歐樂思的腦海之中;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知曉,在返國前,「失根」, 一直縈繞在史惟亮的心頭。

2017年5月,席慕德看著近五十年前他寫給歐樂思的信。.JPG東亞研究院所保存的臺灣相關檔案除了往來書信與文件為主的工作檔案以及民歌採集運動錄音帶外,還包括當時在德國籌辦展覽,從臺灣所運送過去的京劇戲服和傳統樂器,.JPG
圖左:2017年5月,席慕德看著近五十年前他寫給歐樂思的信。
圖右:東亞研究院所保存的臺灣相關檔案除了往來書信與文件為主的工作檔案以及民歌採集運動錄音帶外,還包括當時在德國籌辦展覽,從臺灣所運送過去的京劇戲服和傳統樂器,以及幾份臺灣作曲家的樂譜。

珍貴文獻刻劃史惟亮心路歷程

史惟亮曾說:「沒有民族音樂的國家,永遠無力挺向世界音樂海洋。」基於這項理念,「尋根」,成為他返國後所致力的目標。從歐樂思保存的檔案中,我們可以梳理出他為此忙碌的行腳:參加華歐學社成立會議(2 8 ) 後隔月他返抵臺灣,立刻全力投入工作。

3 19 日在寫給好友喬偉的一封信上,史惟亮提到:「一個音樂運動已開始了,我無法常寫信。」

3 31 日,他參加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籌備會議;5 9 日在寫給歐樂思的信上提到:「 我們在圖書館會有一個研究部門,研究臺灣原住民的音樂,我們會收集臺灣原住民的音樂, 將來會從那些音樂製成唱片或出書,研究工作是獨立運作,所以我們可以用華歐學社的名義進行,完成華歐學社的宗旨(收集、研究、推廣)所有的物件,我們可以保留在波昂華歐學社。」這些點點滴滴,可以說是民歌採集運動的前奏樂章,數十年來被保存於異鄉的檔案中;而這些重要史料,現正在臺灣音樂館三樓特展室展出。包括華歐學社成立備忘錄原始的簽署文件,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籌備紀錄,當年的田野錄音等等。

歐樂思所保存,席老師當年寄給他為製作節目冊用的兩張照片。.jpg
歐樂思所保存,席老師當年寄給他為製作節目冊用的兩張照片。

民歌採集50 特展
回顧臺灣音樂史上深遠影響的活動

除了尋根,在這份塵封多年的檔案中, 我們也可以追尋到許多華歐學社協助臺灣音樂家的足跡:唐鎮曾經受聘為波昂中國音樂研究中心的秘書;郭芝苑、馬水龍、李泰祥與陳茂萱等作曲家的數份樂譜被妥善地保存著; 在一次座談會上, 徐頌仁回憶:「歐樂思是我留學期間給予我最大幫助的外國友人,也是我結婚時的證婚人」;1969 10 月,在萊茵邦博物館(Rheinisches Landesmuseum) 舉辦的一場「中國音樂與戲劇」展覽,海報上註明, 這是第一次在波昂(當時西德的首都)首次有與中國音樂相關的活動。這場展覽伴隨著一場音樂會,演唱者是來自臺灣的席慕德,伴奏是徐頌仁。檔案中可以看到當年席老師寄給歐樂思的照片、曲目以及履歷資料。


感謝臺音館研典展覽科的同仁們精心籌畫民歌採集50 特展,集結現有資料讓大家重新回顧這項臺灣音樂史上具有深遠影響的活動。東亞研究院與臺師大音樂數位典藏中心目前也正在整理與研讀這份文獻檔案,透過第一手史料的細細梳理,我們得以走進歷史,還原過去,讓檔案彰顯其原有的保存意義與價值。

歐樂思2017年10月在臺音館參觀民歌採集50週年特展。圖左是東亞研究院現任院長,來自臺灣的黃淑娟博士。.JPG
歐樂思2017年10月在臺音館參觀民歌採集50週年特展。圖左是東亞研究院現任院長,來自臺灣的黃淑娟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