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父親的史料 母親的愛 許石之子許朝欽

  • 副標題:不再讓文獻流浪
  • 文:郭耿甫
  • 圖:許朝欽
  • 點擊數:6821
許石的代表作《安平追想曲》被改編為廣播劇,由歌仔戲天王楊麗花主演。(許朝欽提供)
描述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主辦的音樂人許石百年特展,即將於2019 年一月展開。策展人徐玫玲教授特別強調,能夠順利舉辦這個展覽,多虧了許石家人悉心保存了為數可觀的珍貴文獻,尤其是許石妻子鄭淑華女士,特別在許石過世之後,努力保存,甚至拒絕外借,方才能得以完整保存了下來。為了進一步了解這批珍貴文物的背後故事,筆者與居住在美國華盛頓的許石後人越洋進行了一段深夜訪談。

唱〈安平追想曲〉長大的孩子

許朝欽,在許石九個子女中排行第七,是唯一的兒子。問他大概甚麼時候開始意識到父親是一位知名樂人的身分,許朝欽說,很小的時候就知道父親的工作與音樂有關,那時父親會在家裡給學生上課,所有孩子也跟著學習。但真正比較有具體印象,是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學校老師老要他上臺唱〈安平追想曲〉。

 圖2許石( 後排左五) 與妻子鄭淑華( 後排左四) 及九名子女的珍貴合影。.jpg
許石( 後排左五) 與妻子鄭淑華( 後排左四) 及九名子女的珍貴合影。

倘若只是閱讀關於許石生平的資料,會以為許石是來自富裕人家的貴公子,年紀輕輕前往日本求學,返國之後專注在音樂創作、演出與唱片出版的事業之上。然而許朝欽道出了不為人知的實情。

1919 年許石在臺南出生,父母從事金紙與香等祭祀用品的販售,1936 年時,十七歲的許石坐船赴東京的日本歌謠學院唸書,生活極為困透過家屬提供之豐富珍貴文獻與文物,許石流行歌曲作曲者以外的多元身分與貢獻才得以解碼,苦,平日送牛奶和報紙,寒暑假時就到北海道打工。1946年許石返臺,同時出版了〈南都之夜〉,雖然造成風靡,但並沒有辦法支撐生計。1952年起許石創立唱片公司,但加上當時版權意識不高,盜版猖獗使得正規經營的唱片公司難以生存,許石的唱片生意難以持續,造成生活經濟上的負擔。

 寫曲出版讓生活無以為繼,迫使許石必須投入收入較豐足的演出生涯,並且教授學生,自己的5 個女兒亦在他的培訓之下,與父親共組「許氏中國民謠合唱團」一起從事表演、演奏樂器,甚至多次出國演出。自此家裡的經濟才逐漸好轉,因此許朝欽以及其他姊妹,就可以專注於學業,沒有參與表演。

與好友楊三郎的外甥女結為連理

許石從日本返臺初期在臺南從事音樂創作,但也逐漸與臺北的音樂圈建立交集,因此結識了與他同年出生,也有著一樣在日本求學經歷的楊三郎。他們是音樂創作上的同行好友,卻也同時是市場上的競爭者,楊因賞識許,特將外甥女鄭淑華介紹給許石。當年談戀愛時,許石常常在臺南火車站的路燈旁,等著她,而〈夜半路燈〉 就是當時許石寫給鄭淑華的歌。兩年之後,兩人終成眷屬。

 圖3 許石( 左) 與一世相攜相伴的牽手鄭淑華。.jpg

許石( 左) 與一世相攜相伴的牽手鄭淑華。

原本在煤礦公司上班的鄭淑華,婚後全心全意成為許石事業的賢內助,所有音樂事業從創作、出版、教學、樂團、演出等等所有面向,鄭淑華都是許石最好的後盾,大到管理、財務與行政、甚至買菜煮大鍋飯給全家與全團人吃,鄭淑華都一人包辦。當然同時,她還是九個孩子的好母親。

近乎偏執的保存習慣

這批珍貴文獻得以保存,首先還是得歸因於許石本人。許朝欽表示,父親有一個近乎偏執的習慣,就是會悉心收藏創作與工作的資料與紀錄,舉凡手稿、音樂會節目冊、書信、樂譜、草稿、剪報、合約都會成套的打包收藏。甚至他會買白蠟燭將自己譜寫的樂譜上蠟,用以防水保存。雖然在當年曾經因為水災損失了一些,絕大多數的文獻都保存了下來。除了許石個人的文獻,還包含了當年許多樂人給父親的親筆書信,例如楊三郎、許丙丁、周添旺等人,許朝欽感嘆地說:「很可能比他們家屬手上的文獻還多!」早些年因為經濟不穩定,好幾度搬家,這些收藏就跟著流浪,他小學四年級家裡在臺北新生北路買了房子,才有了一個小房間用來固定安置父親的寶貝。

圖4 許朝欽( 右) 與父親許石的珍貴合影。.jpg
許朝欽( ) 與父親許石的珍貴合影。

母親更為嚴格地看守珍藏

1980 年許石病逝, 除了兒孫的陪伴,這些當年許石珍藏的文獻就成了思念與情感的寄託。對鄭淑華而言,藏在文獻裡的點點滴滴,都是自己傾心陪伴夫婿一同奮鬥走過的艱辛音樂路途的真實印記,因此她如同愛惜自己生命一樣的護守著這批珍藏。

許石家人對於許石文物與版權「不通情理」的保守態度,在外界廣為流傳,這次策劃許石百年特展的徐玫玲,因為長期關注臺灣流行音樂發展,從2008 年便一直希望能夠與家屬連繫上,並且希望有機會一睹這些珍貴手稿與史料,她後來跟許朝欽描述,當她好不容易取得了電話號碼,電話另一頭的鄭淑華好幾次直接把電話掛斷了,珍貴史料一度封藏。

 圖5 許朝欽親自著述出版父親鮮為人知的生命與音樂故事。.jpg
許朝欽親自著述出版父親鮮為人知的生命與音樂故事。

珍貴收藏走出儲藏室

2014 年母親小中風,許朝欽自美返臺探視。正好返臺前一次與東吳大學石計生老師的緣遇,談及應該要積極對於這批放置於庫房的大批收藏,進行更為妥適的保存與典藏。於是在母親的病榻上,他向母親提起向外界尋求典藏父親文物的想法,母親終於鬆動了過往一貫的堅持,同意許朝欽向外尋求對這批珍藏的保護典藏方案。透過石計生老師的熱心建議與指引,許朝欽一方面拜訪了許多學者與機構,包含臺灣文學館、臺灣音樂館、臺灣大學等等,同時自己也著手書寫自己父親的生命故事。

圖6 2015 年「許石與楊三郎懷念臺灣歌謠交響詩」音樂會,許朝欽 ( 左一 )與出席音樂會貴賓陳碧涵 ( 右一 ) 、施振榮( 右二 ) 及夫人葉紫華( 左二 ) 合影。.jpg
2015 年「許石與楊三郎懷念臺灣歌謠交響詩」音樂會,許朝欽 ( 左一 )與出席音樂會貴賓陳碧涵 ( 右一 ) 、施振榮( 右二 ) 及夫人葉紫華( 左二 ) 合影。

2015 5 29 日,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在中山堂舉行「許石與楊三郎懷念臺灣歌謠交響詩」音樂會,並邀請紀露霞、李靜美,與許石弟子劉福助、林秀珠演出,重現50 年代臺語經典,母親鄭淑華還出席了音樂會。音樂會上,許朝欽所著述的傳記《五線譜上的許石》也正式出版發行。

2016 5 2 日臺南市政府、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及國立臺灣文學館等單位合辦的「歌.謠.交響:許石音樂70 年」特展,由成功大學教授呂興昌策畫發起,邀請國內代表性的歌謠學者組成研究團隊,展出一系列演出照片、唱片、經典海報、罕見歌本等,首度讓大眾透過這批文物瞭解許石全方位的音樂故事。配合特展,許石家屬更慨然將許石所有音樂文獻及文物,無償捐贈故鄉臺南,讓許石的音樂創作精神永遠與臺南及臺灣同在。

今年(2018) 3 3 日臺南市「許石音樂圖書館」正式開館,這間圖書館兼具閱讀、音樂、展演等多種功能,設有音樂圖書資料區、數位音樂聆聽區及階梯教室,提供市民朋友圖書閱覽、影片欣賞及音樂聆聽服務等;還規劃音樂練團室、舞蹈空間予青少年朋友團練;更打造黑盒子劇場,引進音樂相關表演活動。圖書館二樓規劃「臺灣歌謠的磐石-許石的歌與他的故事」常設展,展示許石先生的手稿及收藏等文物。

2018 4 月,一直與病痛對抗的鄭淑華女士,追隨夫婿離開人世。

圖7 許石音樂圖書館在2018 年開幕啟用。.jpg
許石音樂圖書館在2018 年開幕啟用。

父親百年冥誕 更多的任務等待開展

2019 年是父親許石百歲冥誕,許朝欽早已暗暗在心中許下應該要讓更多人認識自己父親更多更完整的音樂生命圖像,在許多音樂人的共同奔走下,獲得文化部鄭麗君部長的大力支持,於是有了即將開幕的特展的實現。面對這些父親母親悉心保存交付的文獻史料,許朝欽明白表示,應該要讓這些珍貴資料成為世人的文化資產,可以被更徹底的認識研究,甚至更富創意性的活化再利用。之前進行了一段落的數位典藏工作,也還留待更多的投入在其中。許朝欽說:「等我退休,有更多的時間,我自己也會全心投入,希望把父親留下來的音樂資產整理得更好。」

圖8 許石珍藏的《安平追想曲》原稿.jpg
許石珍藏的《安平追想曲》原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