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堅持」點亮永續的光

  • 副標題:驚豔世界的臺灣原住民合唱團
  • 文:郭耿甫(樹德科技大學藝術管理與藝術經紀系助理教授)
  • 圖:台灣原聲教育協會、希望兒童合唱團、風潮音樂
  • 點擊數:3154
台灣原聲童聲合唱團在維也納聖彼得大教堂的演出。
描述

三位帶著孩子唱歌的師長總是將美好與快樂帶給社會,事實上三個人的背後有著許許多多共同耕耘與拚搏的無名英雄,而且每一個團體都已經不改初衷堅持了十年有餘,而每一個團體隨著時間拉長以及人員增加、負擔與工作量,已經不再只是「在部落堅持十年真不容易」,而是在臺灣要堅持為這麼大而完整的文化工程奮鬥不懈,真是令人由衷感佩。

十年秉持初衷

音樂是教育理念的一環

2018 年剛剛度過創立第十年的「台灣原聲童聲合唱團」( 以下簡稱原聲) 靈魂人物馬彼得校長( 以下簡稱馬校長),也在去年度過六十歲生日,他猶記得去年夏天,所有從創辦以來培養過的團員,包含在外地就讀高中與大學的孩子都齊聚一堂,用行動表示他們感受到的教育與照顧,當時馬校長有感而發:「我沒有想過,我們可以走過十年」。

 

他坦言,在一個山上部落,有很多難以想像的外在干擾,加上資源貧乏,事情很難長久堅持。特別是外界可能不太知道,原聲並不篩選參加者,孩子一旦交出參與承諾與時間,原聲也就一肩扛起了後續求學的「全面」照料,特別是提供一直延續到大學畢業的學雜費。創辦迄今,持續照料的孩子有將近一百八十位了。


原聲其實是由非政府組織「台灣原聲教育協會」所創辦的「台灣原聲音樂學校」所設立的合唱團,本質是一所體制外假日住宿學校, 2008 年在南投縣信義鄉玉山山腳成立,目前借用信義鄉羅娜國小及東埔國小校舍上課。

台灣原聲合唱團與波蘭波茲南男童合唱團聯合演出。.JPG

台灣原聲合唱團與波蘭波茲南男童合唱團聯合演出。


課業、人格與美學的教育工程

馬校長更進一步表示:「其實,我們真正的目的並不是要唱歌,而是培養一個完整健全的人。」在學期間,孩子利用周末來參與合唱團的活動,其實一半以上的時間是用來英文、數學等學科補強,還有文化課程。

 

而合唱團,以及逐漸發展起來的其他音樂樂團,除了是音樂與美學的薰陶,在馬校長眼中,從中學習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其實是一種更重要且無形的品格教育。

 

而合唱歌曲的選擇,除了原住民古謠傳唱,原聲同時也學習不同族群、不同國家的歌謠,對他們而言,歌唱是與不同人群「結緣」的橋樑,也是一種分享與交流。馬校長也強調原聲只要時間允許,更是積極參與公益性的演出,讓這群接受照料的孩子,也有付出的機會。

 

至於國際的足跡與交流,馬校長覺得最終是回饋到合唱團的音樂詮釋能力的增長,聽到來自世界各地的現場演唱,孩子如今從傳統到不同時期、地域與文化的音樂風格上,都能逐漸具備轉化的觀念與基本能力,還有更遼闊的視野。

舉辦九年的玉山星空音樂會宣告暫停。.jpg

舉辦九年的玉山星空音樂會宣告暫停。


高中延續教育開辦 需要悉心投入

隨著孩子不斷的成長,如何建構延續的教育系統就變成核心的議題。去(2018) 年,臺灣第一所民間籌辦的實驗教育機構──「原聲國際學院」正式開學,目前招收高中部第一屆,共有十位孩子就學。

 

馬校長坦言,開辦高中部實現了一個心願,也解決了一部分孩子升學的延續問題,但畢竟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全新的教學系統,也有許多新的師資投入,難免需要調整與磨合。馬校長在校務運作與音樂訓練上,畢竟自己還是東埔國小校長,加上距離遙遠,只能偶爾利用假日北上「關懷」。

 

此外,因為學校設置在新北市,孩子直接從山上部落來到都會,身心上都需要很大的適應與調整,加上三年後要面臨更嚴苛的大學升學考驗,課業學習需要追趕強化,因此需要全體教學與輔導團隊投入更多的心力,然而正式開辦半年以來,已經漸入佳境。

 

許多樂迷感到惋惜的「玉山星空音樂會」,也可以說在這樣的考量之下,宣布暫停。雖然開辦以來,音樂會為合唱團帶來許多的成長,更有許許多多關懷與支持的外界資源慷慨襄助,也成為許多民眾難以忘懷的音樂與自然交融的美好記憶,但每次舉辦都是一種與學校的教育工作主軸形成的拉扯,並且耗盡行政團隊與孩子近三分之一的精力,馬校長笑說:「音樂會結束,都得練習龜息大法一個月⋯⋯」,因此確實需要停下來,沉澱一下。這恐怕不是幸福上山的觀眾以及一直陪伴協助的社會熱心力量,能夠真實體會的糾結與負擔。

原聲開辦高中部,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全新的教學系統,也有許多新的師資投入。-01.JPG

原聲開辦高中部,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全新的教學系統,也有許多新的師資投入。

馬彼得校長(前)帶領原聲童聲合團積極參與公益演出。.JPG

馬彼得校長(前)帶領原聲童聲合團積極參與公益演出。


孕育從歌唱中茁壯的生命

與指揮吳聖穎聯繫時,她正在參加美國合唱指揮協會(ACDA 2019 conference) 的年會,為自己指揮專業進行充電與交流。她是創辦已經十一年的希望兒童合唱團( 以下簡稱「希望」)的指導老師。

 

「希望」前身為吳聖穎大學畢業後指導的屏東縣瑪家鄉一所國小的合唱團,為了要繼續陪伴升上國中生的孩子們,於2012 年更名為「Puzangalan( 排灣語,義為「希望」),成為一個獨立的合唱團。而今,合唱團由一群不同部落的國小到高中的排灣族與魯凱族的孩子們組成,目前「希望」有44 個孩童,正為自己的未來,努力地一步一腳印逐步實現夢想。

「希望」最核心的宗旨,期盼原鄉的孩子在國小進入國中、高中這階段,有音樂成為他們迷惘時的朋友,因為有樂相信,而找到自己。.jpg

「希望」最核心的宗旨,期盼原鄉的孩子在國小進入國中、高中這階段,有音樂成為他們迷惘時的朋友,因為有樂相信,而找到自己。


走向國際競賽

「希望」成立最核心的宗旨,是希望能陪著這群原鄉的孩子在國小進入國中、高中這階段,有音樂成為他們迷惘時的朋友,讓他們在面臨青春期惶惑時,因為有樂相伴,而不孤獨;因為有樂相信,而找到自己。

 

一般的社會大眾可能是因為2016 年總統蔡英文就職典禮的演唱,才認識了希望兒童合唱團,但在這之前「希望」就已經在國際上獲得許多肯定,並在2016 年繼續勇奪匈牙利CANTEMUS 國際合唱音樂節銀獎,2017 年前往佛羅倫斯的達文西音樂節榮獲兒童組金獎、民謠組銀獎、總決賽金獎、最佳舞蹈獎及最佳獨唱獎等5 個獎項,並於永恆羅馬國際合唱節摘下金質獎。

吳聖穎與其他一路相陪伴的工作團隊成立了非營利組織「希望學園」,希望讓孩子能夠在升學的經費上無後顧之憂。.jpg

吳聖穎與其他一路相陪伴的工作團隊成立了非營利組織「希望學園」,希望讓孩子能夠在升學的經費上無後顧之憂。


看重名次之外的學習與成長

吳聖穎是排灣族,深知在樂天的天性下,原住民的孩子需要更能體認「負責」、「堅持」、「不怕苦」的信念。於是「希望」選擇一條不好走的目標——「比賽」。

 

參加比賽,並不是喜歡與人競爭,也不是喜歡被人看見,而是希望透過這一條路,讓人看見孩子的「努力」。此外,比賽更是讓孩子與她都能學會「訂目標」,一起朝目標前行,而在這個準備過程中,孩子要學會犧牲假日的玩樂,必須一步一腳印的準備,紮下基本功的訓練。吳聖穎說:「當訂下目標後,孩子知道『努力的方向』,知道努力是一件很重要也是踏實的學習。」

 

但比賽肯定也會有輸有贏,吳聖穎想讓孩子在童年時,就要知道凡事皆須努力,凡事也不輕言說放棄,吳聖穎說:「贏了,開心一天就夠,明天一樣是新的開始,輸了擦擦眼淚我們再繼續。」

 

然而隨著孩子們一天天成長,繼續衍生的經費與陪伴的心力,也越來越沉重,與「原聲」一樣,吳聖穎與其他一路相陪伴的工作團隊成立了非營利組織「希望學園」,希望能夠積極募款,讓願意付出努力與堅持的孩子能夠在升學的經費上無後顧之憂。

2017年「希望」遠赴義大利奪下多面競賽獎牌(左二為吳聖穎)。.jpg

2017年「希望」遠赴義大利奪下多面競賽獎牌(左二為吳聖穎)。


唱祖先的歌謠與文化聯繫

就在「希望」鄰近的部落裡,「泰武古謠傳唱」應該是當前最具國際知名度的排灣古調演唱團體,靈魂人物是查馬克.法拉屋樂( 以下簡稱查馬克)

 

與吳聖穎不同,查馬克不是音樂科班:「我的爺爺怎麼教我,我就怎麼教孩子。」就這麼一句一句,將一首一首歌謠植入孩子的心中。

 

2003 年查馬克畢業被分發到屏東縣泰武鄉的泰武國民小學任教,他發現年輕小孩已經與部落傳統文化之間產生極大的斷層。排灣族人習慣以歌唱方式表達生活中的許多情感,歌唱中有故事,故事中有歌唱,幾乎只剩老年人能夠傳唱的古謠,就是排灣族文化與歷史的活化石。因此查馬克展開了歌謠採集,並且帶領孩童學習古謠。2006 年,「泰武古謠傳唱」正式成立,成員皆來自於屏東縣泰武鄉的泰武國小,除了古謠傳唱,查馬克還帶著孩子學習木刻、捏陶等傳統工藝。

 

2009 年八八風災導致學校必須遷移到離開部落三十分鐘之外的地方重建,這讓查馬克無比憂心,原本離傳統已經遙遠的孩子們,會不會更加難以聯繫,然而老人家說:「傳統歌謠承載了太多的故事、歷史與文化,雖然那個肉眼看到的部落不能再居住,只要用心唱,心裡那個族人與祖靈一直會居住的部落,會因為歌聲而繼續繁榮起來。」

泰武古謠傳唱與風潮音樂的合作跨域的音樂專輯(風潮音樂提供)。.jpg

泰武古謠傳唱與風潮音樂的合作跨域的音樂專輯(風潮音樂提供)。


跨界讓歌謠走到更遼闊的地方

2013 年泰武古謠傳唱與風潮音樂合作,跨出了以清唱或簡單伴奏演出排灣古謠的模式。在風潮音樂的傾力協助下,泰武古謠傳唱與6 座葛萊美得主音樂家丹尼爾.霍(Daniel Ho) 合作專輯《歌飛過群山》,讓古謠增添了更為豐潤的編曲與配器,再透過風潮的國際推廣網絡,讓排灣族的古謠走到世界更多角落。

 

自此泰武古謠傳唱既能以自然且充滿情感的歌聲詮釋老祖先流傳的複音歌謠,又能與專業音樂家合作高難度的跨界演出,是許多國際音樂節或國際文化活動爭相邀請的臺灣瑰寶,參演過愛沙尼亞、瑞士、韓國、馬來西亞等地的重要藝術節慶。

 

部落會因為歌聲繁榮起來的

對於開創泰武古謠傳唱的查馬克來說,部落曾經歷一段文化模糊時代,多數部落族人都認為外面的東西比較好,透過民族教育開始讓孩子們清楚看到自己是誰,站上世界的舞臺,讓團員發現自己文化藝術的美與價值,並從中展現自信並與部落重新連結。

 

在過往,古謠只存在於所謂的「老人家」的腦海與心裡,經過了十多年來的耕耘,為數可觀的孩子也成為古謠的傳唱者,相信靠著一老一少的重新連繫,「部落會因為歌聲而繁榮起來的。」

泰武古謠傳唱藝術總監查馬克帶領WOMADelaide藝術節現場觀眾歡樂唱跳傳統舞蹈。.JPG

泰武古謠傳唱藝術總監查馬克帶領WOMADelaide藝術節現場觀眾歡樂唱跳傳統舞蹈。


許多的「原聲希望」正在各地發生

三位帶著孩子唱歌的師長總是將美好與快樂帶給社會,事實上三個人的背後有著許許多多共同耕耘與拚搏的無名英雄,而且每一個團體都已經不改初衷堅持了十年有餘,而每一個團體隨著時間拉長以及人員增加,負擔與工作量,已經不再只是「在部落堅持十年真不容易」,而是在臺灣要堅持為這麼大而完整的文化工程奮鬥不懈,真是令人由衷感佩。

 

然而令人振奮地,全臺灣各地還有許多原住民的部落,還有相似的故事正在書寫,在此向他們同樣致上最高的敬意。

部落曾經歷一段文化模糊時代,多數部落族人都認為外面的東西比較好,透過民族教育開始讓孩子們清楚看到自己是誰,站上世界的舞台,讓團員發現自己文化藝術的美與價值 。.jpg

部落曾經歷一段文化模糊時代,多數部落族人都認為外面的東西比較好,透過民族教育開始讓孩子們清楚看到自己是誰,站上世界的舞台,讓團員發現自己文化藝術的美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