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轉折、轉變與遞嬗:華人漢系音樂現代化發展

  • 文:陳鄭港(臺灣國樂團助理研究員)
  • 圖:陳鄭港、築文創藝術、香港中樂團
  • 點擊數:1276
香港中樂團在九七之後積極推動「委約創作」、「樂器改革」、「人才培訓」到「服務社區及國際拓展」等項目,讓樂團深受認同。
描述

西元2000 年是跨世紀的起點,對於華人傳統音樂邁向現代發展的過程而言,十足是一個轉折、轉變的關鍵原點,也是舊舞臺與新時代的分水嶺。跨越世紀的時局更迭中,欲在此刻,立足臺灣望眼華人世界各地,中/華/民/國樂(註) 的生態遞嬗與轉變。

經營組織屬性定位的發展

歷來樂人自發性聚合、籌組國樂組織運作,大陸的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臺灣的中華國樂學會、香港中樂協會、新加坡華樂總會、馬來西亞北馬華樂協會與沙巴華樂協會等等,都是藝能的統合機制。地理距離讓各地各自發展,偶有國際論壇賽會,創造各地代表聚首的機會。網際網路世代縮短時空隔閡,政經崛起後的中國自告奮勇扮演華人世界的老大哥。2018年上海音樂學院以促進專業樂團合作、資源共用為名,連結兩岸四地9大華人樂團共組「中華國樂發展聯盟」,計畫辦理聯合委約創作以及「ICOL 頂尖青年音樂家交流合作計畫」。此一首見卻無常設組織的區域性國樂聯盟,能否展現行動力,尚待觀察。

 

公資源設置的專職樂團具有公設機構的體質,兼具業務執行力與活動力,實際營運操作則因組織模式略有不同,近20年來,公設樂團定位的思維與營運始終面對挑戰。香港中樂團1977年開始職業化,前期由市政局、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2001年由非營利組織的「香港中樂團有限公司」接管。現任藝術總監及終身指揮閻惠昌認為:「脫離政府架構,可以為樂團度身訂造更合適的管理策略,帶來更大、更靈活的空間。」公司化的營運型態讓香港中樂團在高度國際化的東方明珠上發光。

 

面對文藝院團「吃大鍋飯」的包袱,大陸2011年推動「深化國有文藝演出院團體制改革」,由上而下驅策公設團隊從國有事業單位轉制為國有企業單位,而民樂團隊僅中央民樂團、上海民樂團、廣東民樂團維持既有體制。迨2015年國務院逆向宣達《關於支持戲曲傳承發展政策的通知》,強調文化傳統具有公益性質,院團區分「公益性質文化事業」、「經營性質文化產業」兩大類,突顯院團改制工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回望臺灣,臺北市立國樂團1979年以完整的公務機構成立後,公設樂團引領國樂成為專業與職業。初名「高雄市實驗國樂團」的打狗城藝文先鋒於1989年成軍,2009 年與高雄市交響樂團整併為「財團法人高雄市愛樂文化藝術基金會」,完成「法人化」營運型態。教育部1984年設置「實驗國樂團」,2008年移撥國立臺灣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更名「臺灣國家國樂團」,2012年正名「臺灣國樂團」隸屬於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0年臺南市政府以任務編組設置「臺南市民族管絃樂團」;2017年桃園市政府以委外方式運作「桃園市國樂團」。公設國樂團隊營運型態涵蓋公務機構獨立樂團、公務機構附屬樂團、任務編組、法人附屬樂團、委外營運5種型態,仰賴公資源挹注的「體制實驗」依然是進行式。

臺灣青年指揮深受華人世界青睞,圖為劉江濱(前中)指揮上海民族樂團及新竹青年國樂團,兩團聯演 促進兩岸文化音樂交流.jpg

香港中樂團在九七之後積極推動「委約創作」、「樂器改革」、「人才培訓」到「服務社區及國際拓展」等項目,讓樂團深受認同。

 

人才國際流動

樂人交流近三十年逐漸開展,初期對岸的名家大師神形燦爛絡繹往返,臺灣國樂在技術面處於吸納旺盛的海綿狀態,但當時對於人才的直接引入比較保守,海外音樂家長期立足在臺灣國樂舞臺者並不多見,偶見海外客席蜻蜓點水。

 

然而臺灣教育體制新世紀培育出來的新生代,技巧紮實,以精準靈敏的反應著稱,廣受青睞,「外銷」受聘陸、港、澳與新加坡之各地樂團;青壯指揮家頻仍應邀東南亞、大陸客席演出。2017 年第三屆國際中樂指揮大賽,廖元鈺、曾維庸囊括冠亞軍殊榮,展現專職樂團「人才培力」的機制與成果,成為華人樂界羨艷的「臺灣經驗」。

 

大陸、港澳、新加坡的開放性舞臺,廣納四方的高手,醞釀與追求藝術與技術的巔峰,迅速提升與砥礪團隊與個人的藝術涵養。而臺灣國樂教育培育的演奏家,則在這一波風潮中,逐步以專業擅揚、以無限的創意遊走國際。

 

藝術追求與經營風向

大陸團隊則有往傳統素材挖掘的趨向,演繹內容在既有基礎上深化、穩定的發展,例如;趙季平《古槐尋根》、姜瑩《大曲》、張朝《干將‧ 莫邪》、郭文景《愁空山》、劉長遠《龍躍東方》、王丹紅《太陽頌》⋯⋯,以急管繁弦鋪展中華文化的底蘊,湧動的「中國氣派」,堪稱經典的中國國民樂派之風。在演出形式上多見採借劇場元素、結合影音媒材,例如,中央民樂團鉅資策劃,火紅巡演的《印象國樂》、《又見國樂》、《玄奘西行》。面對大眾興味而生的「新民樂」,結合傳統和流行,演藝化的手法,激情奔放替代正襟危坐與含蓄內斂,拓展民族器樂的欣賞社群,也創造產值與市場性。

 

香港中樂團創團逾40年,早期面向中西文化衝擊,作品自然加入西化元素,現任總監閻惠昌1997年到任後,推動「委約創作」、「樂器改革」、「人才培訓」到「服務社區及國際拓展」,「接地氣」讓香港中樂團深受認同,植根於中國文化推陳傳統音樂和大型作品,成功研發的環保樂器傲視樂界,已然成為香港的文化大使。歷年舉辦國際賽會規模盛大,猶如華人樂壇的武林大會,影響深遠。

 

新加坡華樂團以「人民樂團」為宗旨,致力境內各民族一同欣賞華樂。2002年上任迄今的葉聰總監,將東南亞樂風與現代華樂結合,避免只演出來自大中華地區的作品,曲目注入「南洋」元素,藉此找到安身立命的自我特色。

 

() 臺灣的「國樂」在華人世界有不同的稱謂,香港稱之為「中樂」,在東南亞稱為「華樂」,大陸稱為「民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