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根」若穩穩地在 甚麼都不是問題 從臺灣國樂高等教育談起

  • 文:施德玉( 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特聘教授)
  • 圖: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中國文化大學中國音樂學系
  • 點擊數:1813
臺南藝術大學國樂系於109年藝術四校合作展演計畫中演出
描述

民國一○六年筆者曾撰寫過一篇論文,題目是:〈兩岸高等教育「國樂」課程比較初探──以六個專業學系為研究對象〉,文中將臺灣的臺灣藝術大學、中國文化大學、臺南藝術大學這三所學校中國音樂學系的課程,與大陸的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還有上海音樂學院的課程進行比較。承此,本文的分析和論點,是探究兩岸培育國樂人才的特色與異同,強調課程的安排,是影響國樂人才培育方向的關鍵,以及說明國樂現代化應注意之事項,希望能提供國樂相關系所課程規劃之參考。

「國樂」是指當代華人的生活環境中,以中華民族樂器演奏和傳統唱法演唱具有

中國人文思想情感的音樂樂種。臺灣國樂的源流,是經過多次由大陸遷徙來臺的移民,將其家鄉的音樂帶到臺灣,結合臺灣在地的傳統音樂,而發展形成的新興樂種。幾十年來經過國樂相關人士的傳承、推廣與研究,已經走向正規學制的音樂教育體系,多年來更有許多作曲家進行新作品的創作,使國樂在臺灣逐漸從民間音樂走向精緻音樂,從傳統音樂走向現代音樂,並且受到國際人士的關注與喜愛。

臺灣的國樂人才教育與大陸相較,比較開放與自由。.jpg

臺灣的國樂人才教育與大陸相較,比較開放與自由。

 

兩岸國樂高等教育比較

國樂教育相關的系所,經過仔細設計規畫課程,是可以培育出優秀的國樂人才,並且能發展出具有獨特風格的精緻國樂。不同學校栽培出不同專業程度的國樂人才,當然因素很多,但是總體從課程的規畫分析,目前兩岸的專業學系是有一些差異,可以從四個面向觀察,分述如下:

 

第一,從一般學科來看,臺灣的學科較重視人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這些科

目安排得比較多;大陸的音樂學院這些課程比較少,道德、思想、政治的課程比較多。也就是說大陸的教育比較規範,比較自律;臺灣則比較開放,比較自由。

 

第二,有關於術科的理論課程,臺灣的中國音樂學系有開設應用音樂、當代音樂、跨界、世界音樂等課程,而這些課程在大陸比較少見。大陸課程很重視英文,很重視傳統的地方音樂,包含戲曲音樂、說唱音樂等民間音樂課程,也就是強化傳統音樂「根」的培育,所以大陸傳統音樂的課程比較紮實,具有很好的影響力。

 

第三,從選修課來看,中國文化大學是一個綜合大學,有很多選修課是開放選修外系的課,也就是文化大學學生有更多的空間選擇不同領域的課程,以增強豐富而多元面向的知識。臺灣藝術大學是一個藝術大學,所以同學們跨系修課,是學習藝術相關的知識。中國大陸的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的同學們,也是可以跨系選課,可就僅能選擇音樂門類的課程。這是兩岸國樂學生修課不大一樣的地方。

 

第四,臺灣藝術大學、臺南藝術大學、還有中國文化大學的主修課,都是一週一小時;但是中國大陸這三個音樂學院的同學,都是一個星期上兩次主修課。雖然他們的主修課是上五十分鐘,但是每週兩次,就可以知道他們對於主修課程是比較重視的,對於演奏的作品自然會磨得比較細膩,這個是臺灣跟大陸課程安排不一樣之處。

 

從課程分類的類型名稱觀察,臺灣比較注重人文關懷、文化社會學科,和音樂應用等,尤其各校開設大量的選修課程,讓學生能修習非國樂專業之課程,使視角開闊,面向多元,更具有跨界整合和創新的能力。大陸國樂專業的課程比較注重專業基礎課程和政治文化課,大量的學習時數用於專業訓練,尤其強化藝術實踐等,栽培學生成為優秀又精湛的國樂演奏家和創作者。

 

雖然同樣是國樂,兩岸的國樂內容已經有不同的發展特色,國樂人是需要思考,如何能創發出一個我們有、你們沒有的特點,就自然能有存在價值。即使臺灣的多個國樂團,如果各自有各自的特色,又能互相借鑒學習汲取養分,那麼就能並存,而成為一種良性的國樂發展。

「板橋樂展」是臺灣藝術大學國樂系每年透過定期比賽機制,選拔各類樂器之優秀新秀演奏家的展演平台.JPG

「板橋樂展」是臺灣藝術大學國樂系每年透過定期比賽機制,選拔各類樂器之優秀新秀演奏家的展演平台。

 

現代化發展

「國樂」現代化的問題,以「歷時性」觀察,過去叫做「傳統」,現在稱為「當代」。「國樂」從歷史面觀察,過去是什麼型態,當代吸收了新的元素而現代化,就是從傳統一直走到現代,是有脈絡可循,這是屬於歷時性的發展。以「共時性」觀察,共時間並存的音樂,是會互相汲取養分,互相借鑒學習,我們在當代,有中國大陸、臺灣、亞洲、歐洲、非洲⋯⋯等地的音樂,這些音樂是共時並存的。只要是共時並存的音樂,是會互相影響的,那麼國樂將來該怎麼發展,可不可以加入西方的理論或是音樂元素,就不是問題了。至於國樂現在應該是吸收西方的音樂呢?還是回頭研究中國傳統的理論呢?還是趕快探討臺灣音樂的內容?這些面向都很好,這些是共時性存在的音樂內容,我們都應該學習與了解,並依照這些不同的面向發展國樂。

 

多元發展

優質的音樂,是具有歷史性、有藝術性的音樂,因此才會被時代保留下來。當代國樂的類型非常多樣,女子十二樂坊是走通俗路線的國樂,至於國樂可否走到現代音樂方向?國樂是否可以演奏民間的鄉土民俗樂?國樂結合流行音樂、演奏前衛的重金屬音樂是否可行?以上問題都不是問題,因為國樂的發展是非常開放的。也就是在同一個時空並存的國家、地域、族群的音樂,都會影響到國樂,國樂是可以嘗試加入這些元素進行創作與演出。

 

當代音樂如果以族群和地域來分類,臺灣有原住民、客家和福佬系族群的音樂,大陸各省、各地區都有不同風格的音樂,各自也都有不同的音樂語法。如果要繼續發展這些音樂,而以國樂作品進行創作,則必須要知道這些樂種的過去傳統是什麼,特點是什麼,具備了這樂種的傳統知識,才有辦法成功地走向未來。這也牽涉到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就是這些傳統音樂的DNA 是什麼,要將這傳統音樂的DNA視為核心元素,進行國樂的創作,才能展現其現代化的樣貌。

中國文化大學國樂組融入更多跨界與肢體劇場的概念於表演人才培育,這些課程在大陸的比較少見。.jpg

中國文化大學國樂組融入更多跨界與肢體劇場的概念於表演人才培育,這些課程在大陸的比較少見。

 

根源為核心

國樂是融入民眾生活的,所以一定要「與時俱進」,國樂現代化,必須要以根源為核心,例如:要以客家音樂為元素創作當代國樂作品,應先分析客家音樂的DNA 是什麼,它的音程特色是客家音樂很重要的元素,如果為了創新而不呈現這音程特色,只用了客家的傳統樂器來演奏外國音樂或現代音樂,那麼就不容易是成功的客家音樂現代化國樂作品。所以當代國樂作品,如果選擇以一個傳統樂種為元素,進行發展時,首先要應用這樂種的DNA,也就是基本特徵,而後才能論及國樂現代化。

 

國樂現代化是要先了解國樂的過去,才能走向未來,所以有必要研究清代的音樂,也必須要有學者專家去探究清代音樂當時的表演形態、音樂理論,以及它的曲式結構,並且應用於創作中。同時也需要研究目前國際的多元音樂現象,包含最前衛的音樂,讓國樂向未來發展。

 

目前國樂界多年來栽培許多演奏人才,也就是現在臺灣國樂界不論是臺南藝術大學、臺灣藝術大學、中國文化大學,都不乏表演人材,但是國樂相關學術研究就比較缺乏。一門藝術是需要實務與理論並進發展,當一個樂種演奏已經達到很高水準,並且普及之際,就必須要建構它的理論,當理論基礎建構好了之後,在這個理論之上繼續再創發新的音樂,所以實務與理論是相疊而精進的,如此,一個樂種才能逐漸進步而繼續往前發展。

選擇以一個傳統樂種為元素,進行發展時,首先要應用這樂種的DNA,也就是基本特徵,而後才能論及國樂現代化。圖為臺灣藝術大學國樂系進修學士班年度展演.JPG

選擇以一個傳統樂種為元素,進行發展時,首先要應用這樂種的DNA,也就是基本特徵,而後才能論及國樂現代化。圖為臺灣藝術大學國樂系進修學士班年度展演。

 

當代國樂理論建構需更多關注

現在國樂演奏者數量不少,新創作的作品也逐漸增加,但是分析作品的曲式結構,從作品的理論背景找出DNA 的學術研究則不多,所以才會形成音樂一直往新創作耕耘,而缺乏建構當代國樂理論,探討現在國樂作品的曲式學資料。這是需要大家關注的議題,而後才能討論國樂將來該如何發展。

 

至於將來國樂要往流行音樂、嚴肅的藝術音樂、跨界音樂,或是更前衛的重金屬音樂、後現代音樂方向發展,其實都是可以的。但是一定要知道,國樂的根是什麼,國樂只要往前發展,就一定要先以它的根為核心,這是一個關鍵點。所以論及國樂的傳統、現代化之發展方向,作曲家是需要清楚目前的定位點,要創作的國樂作品,是在歷時性的什麼位置,又共時性音樂影響的特徵為何,應具備的核心元素作為根本,那麼就能進一步的與其他門類進行跨界結合創作,也會很清楚如何才能創發成功的國樂跨界作品。

臺灣的多個國樂團,如果各自有各自的特色,又能互相借鑒學習,就能並存,成為一種良性的發展,圖為中國文化大學國樂系五十周年演出。.JPG

臺灣的多個國樂團,如果各自有各自的特色,又能互相借鑒學習,就能並存,成為一種良性的發展,圖為中國文化大學國樂系五十周年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