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耕耘在地化 在華人世界遍地開花 專訪臺藝大中國音樂學系榮譽教授林昱廷

  • 副標題:第125期/2019年08月號
  • 文:李秋玫
  • 圖: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國樂團、築文創藝術、張震洲
  • 點擊數:1416
臺灣成為國樂人才輸出重鎮,圖為上海民族樂團邀請笛子演奏家李宛慈(前中),擔任駐團音樂家
描述

大陸「民樂」的概念之下,曲目或者演出的聲音依然維持著一定的傳統路線。反觀臺灣,作曲家的創作吸收了相當程度的現代作曲手法,因此作品極為新穎。

走在全球化的概念中,文化勢必相互影響,以臺灣幾個主流國樂團為例,無論是遵循傳統、跨界、注入流行、電子、外來音樂等,在廿一世紀的今日可謂蓬勃發展、百花齊放。

 

環顧鄰近相似文化國家的民族音樂,如日本即使沒有固定的大型樂團模式,卻盛行著日本箏、三弦等單一樂器齊奏、分部合奏以及與能樂、現代舞合作。而韓國也由小型編制擴張,群聚奚琴、伽倻琴等樂器與樂團協奏的情形大有所見。再對照臺灣近期國樂團編制的發展,可以發現最大的變因在於藝術家們對於現有的單純聲響、演奏形式的不滿足,亟欲探求更豐富與刺激的表演所致。

 

國樂人才最大輸出國

與對岸相比,相似樂器與大型樂團編制模式,在產出的音樂音響應該有某種程度的雷同。然而長期耕耘於國樂研究的音樂學者林昱廷卻提出了不同見解:「臺灣這些年跟大陸差異非常大,可以說完全是不交集的兩個軌道。」

 

如此論點可以從兩個現象發掘,一是作品,二是樂團演奏出的音響效果。他認為大陸「民樂」的概念之下,曲目或者演出的聲音依然維持著一定的傳統路線。反觀臺灣,作曲家的創作吸收了相當程度的現代作曲手法,因此作品極為新穎。而樂團的成員接受新作的彈性大之外,表現出的聲響也較趨近於管弦樂團的概念。因此,從創作到舞臺,即使同樣以吹拉彈打的樂器組成,卻在內涵上建立起南轅北轍的走向。

 

除此之外,人才也是臺灣強項,放大到華人世界,從香港中樂團、澳門中樂團、新加坡華樂團乃至上海民族樂團,年年都有大量的臺灣團員考入。尤其是2017 年蘇州民族管弦樂團成立時,招考的團員即有高達百分之三十六的錄取人員來自臺灣。這數字使得臺灣的演奏家成為華人樂團團員中最大的輸出國。

 

原因何在?刨根究柢在於教育。

 

「大陸以培育頂尖獨奏家為主要目的,因此要讓突出的聲音個性融入樂團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我們的教育宗旨並非如此。」林昱廷推斷:「首先,臺灣音樂的扎根非常好,在培育上參考西洋音樂基底外,再加上國樂的專業訓練。既有獨當一面的才華,也重視與同儕們合奏的經驗與默契。再者,現代樂曲的詮釋有一定難度,然而臺灣的音樂學院輔以學習鋼琴為規範,自小修習鋼琴的學生,視譜能力相對優越。」林昱廷說學生的文化底蘊夠,再加上對樂團的認同感,使得臺灣培育出的國樂學生易於雀屏中選。

 

不可否認,在臺灣能夠單純依憑獨奏家身分在舞臺上生存較為不易,因此學生除了獨奏之外,也要培養學生有能力作寬廣多元的選擇,實為策略上的成功。

林昱廷認為台灣這些年跟大陸差異非常大,可以說完全是不交集的兩個軌道,一是作品,二是樂團演奏出的音響效果。.jpg

林昱廷認為台灣這些年跟大陸差異非常大,可以說完全是不交集的兩個軌道,一是作品,二是樂團演奏出的音響效果。

 

齊力為培育人才扎根

除了學校之外,近年來樂團以及國樂組織也扮演人才培育重要的角色。臺北市立國樂團(以下簡稱北市國)長期以來大量對外徵曲外,從2015 年開始舉辦「作品try 一下」新作試演計畫,鼓勵30 歲以下或大學、研究所在學學生創作國樂合奏曲。由樂團排定時程進行試演,過程中邀請作曲相關專家學者參與,於現場提供修正意見,結束後更由樂團綜合在場專家學者、指揮以及團員意見轉知參賽者。

 

試演後經樂團認可,且未曾公開發表之新作,更可與作曲者簽訂授權合約給予委託作、編曲費。此舉能讓作曲家與演出者面對面討論,對於作品的催生、語法的調整以及想像力的激發,都有極大的助益。

 

有別於作品試演,臺灣國樂團則傾向「命題作文」的方式徵曲,值得一提的例子是2015年配合「從太魯閣到敦煌」音樂會的年度徵曲,以「我見,我思,故我樂─用音樂譜寫臺灣的美好」為主題,初選時分別選出作品,決選邀請入圍者現場闡述創作理念,由臺灣國樂團演示。最後請名家演出之外,也結合「菁英爭揮—青年指揮選拔之夜」獲獎指揮以及「彈指之間—2015 琵琶好聲音」優勝者擔綱演出,一場音樂會兼顧了創作、演出的人才培育。

 

北市國在2016年也舉辦了「國際作曲大賽」,號召年輕作曲家以臺灣傳統音樂為主題創作素材,或者創作臺灣風土、風情為素材的樂曲發揮創意。可喜的是,與西洋交響樂團比較之下北市國以及臺灣國樂團兩大國樂團委託創作的數量則是倍數以上。就以北市國 2017年及2018年樂季來看,就有將近20首的委託創作;而臺灣國樂團近10年來所演出的創作與編創,則是突破上百首之多。放眼國樂團與電玩、武俠、偶戲等合作,可見彈性與創作力的豐沛。當然,與西洋交響樂龐大的經典曲庫相較,國樂曲是相對的少,是故委託創作的工作對於國樂團來說是勢在必行的任務;然而近年來在大量委託、首演與交流之後,已經培育出不少學習國樂出身的作曲家,在熟習傳統樂器語法的基礎上,作品的風格、題材的選擇、樂器編制的多樣化等等,賦予了國樂曲前所未有的風貌。

 

近年來,王乙聿、陸橒、劉至軒、劉韋志、郭岷勤等,都是國樂創作常見的作曲家,而所創作的作品都是膾炙人口並且已成經典的樂曲。放眼國際,對於現代作曲家而言,國樂對於聲響的試驗與民間素材的採用提供了寬廣的機會,不但鼓勵了臺灣青年作曲家,更吸引了國外多位作曲家來臺取材創作與研究。同樣的,國樂團早期指揮從學校一門課程,到現在有國樂指揮主修出現,甚至國樂出身的指揮轉而到輔大、師大、東吳等學校接受西洋管弦樂團指揮訓練。此現象使得臺灣培育出的指揮不但能夠中、西樂兼備,也開始帶團出訪或受邀向外輸出。

近年來臺灣培育出不少學習國樂出身的作曲家,賦予了國樂曲前所未有的風貌,圖為作曲家王乙聿(左)向前輩閻惠昌(右)請益.jpg

近年來臺灣培育出不少學習國樂出身的作曲家,賦予了國樂曲前所未有的風貌,圖為作曲家王乙聿(左)向前輩閻惠昌(右)請益。

臺灣國樂團長期舉辦各種器樂優秀人才選拔,圖為《NCO器樂大賽-2019玉笛飛聲笛子新秀選拔》.jpg

臺灣國樂團長期舉辦各種器樂優秀人才選拔,圖為《NCO器樂大賽-2019玉笛飛聲笛子新秀選拔》。


臺灣提供創作沃壤

隨著演奏家們的藝術觀點自由配搭多重組合與形式琳琅滿目,有國樂器為媒介演奏爵士、跨越各國民族樂器的藩籬擴大國樂定義,抑或打破原本絲竹樂器編制吸納外來文化,注入創意或即興的造詣⋯⋯如此「遍地開花」的豐碩成果,歸功於臺灣這塊土地所蘊含的多元文化,它不僅提供了豐厚的養分與寬廣的視野得以讓藝術能量持續累積,更因自身獨有的優勢,區分了自我與他者之間的界線。

在「傾聽臺灣土地的聲音風景」音樂會中展現臺灣這塊土地所蘊含的多元文化,將其豐厚的養分與寬廣的視野,區分了自我與他者之間的界線。.jpg

在「傾聽臺灣土地的聲音風景」音樂會中展現臺灣這塊土地所蘊含的多元文化,將其豐厚的養分與寬廣的視野,區分了自我與他者之間的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