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世代交替不是革命 而是接力

  • 副標題:第126期-2019/10
  • 文:徐小犀
  • 圖: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 點擊數:1492
榮獲最佳個人表演新秀獎的李家德,於典禮演出《伐子都》的驚馬片,亦廣受好評。
描述

新一代的戲曲人多了自主學習與探索傳統的熱情,因為真心喜愛,傳統於是成了養分,不是包袱,藉由傳藝金曲獎讓這群戲曲新人類被更多觀眾看見,也是美事一樁。

傳藝金曲獎從2014年增設了戲曲表演類的最佳個人表演新秀獎,希望鼓勵該領域具優質發展潛能的新生代表演人才,歷屆得獎者有黃宇琳、陳禹安、李京曄、林庭瑜及古翊汎,其中古翊汎更是「進化」成熟,一舉拿下本屆最佳演員獎,展現了戲曲界多年培力新生代的亮眼成績。 

今年的得獎者李家德在李小平導演的特意安排下,在頒獎典禮中與另一位新秀獎入圍者,臺北木偶劇團的吳聲杰對戲,演出《伐子都》的驚馬片段,真人對戲偶、京腔對臺語,在兩人與國光劇團夥伴們的通力合作下,完成了這段別開生面的跨劇種演出,也讓戲曲界眼睛一亮。 

吳聲杰原是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學系主修北管音樂的高材生,但卻一頭栽進布袋戲偶的世界。.jpg

吳聲杰原是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學系主修北管音樂的高材生,但卻一頭栽進布袋戲偶的世界。


天分加勤奮李家德獲獎實至名歸

國一才進劇校,李家德初學的是歌仔戲,大學以後轉科唱起京劇,領略了經典劇目的美好,看著前輩師長們立下的典範,對戲曲藝術的堅持與責任感也成了他的一部分,並由戲曲學院牽成,利用暑假赴天津學戲,2018年「承功─新秀舞臺」演出的《挑滑車》,讓朱陸豪看見李家德的天分與努力,答應親自傳授《陸文龍》,也讓他奪下本屆的新秀獎。

面對臺灣諸多跨界、跨劇種製作,李家德嘗試了舞臺劇,在故事工廠《七十三變》中飾演年輕時的朱陸豪,除了調整口條說臺詞,還要刻意收起武功,演出朱甫學京劇時的困窘模樣。即便武生壽命短又容易受傷,問及日後的規劃,李家德不諱言,一樣會把重心擺在經典劇目的自我修鍊之上,堅定向前。 

吳聲杰、謝文琪、孫凱琳、江亭瑩

後起之秀不容忽視

不只是李家德表現出色,今年入圍的都是投入傳統戲曲多年的年輕人,值得一書。典禮當晚手持戲偶與京劇武生霸氣對峙的吳聲杰,原是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學系主修北管音樂的高材生,在該校研修「北管與傳統藝術的應用」課程時,與同學猜輸了拳被分配到前場操戲偶。 

身為客家人的吳聲杰,為了唱唸口白開始學臺語,還要同時熟習生、旦、淨、丑的身段口條,沒想到在第一齣戲《大鬧天宮》後就玩出了興趣,從此一頭栽進布袋戲的世界,跟著廖昆章學習掌故與臺語漢文、隨鄭安成學習戲竅,並向大陸國寶級藝師莊陳華學習木偶戲。 

另一位誤打誤撞進入戲曲界的是豫劇皇后王海玲的高徒、臺灣豫劇團的謝曉琪(本名謝文琪)。小時夢想當歌星,於是在小學五年級時偷偷報考國光劇校,直到發現住在南投的自己得赴高雄左營參加甄試考時,謝文琪才硬著頭皮告訴爸媽。 

劇校生活著實辛苦,當時仍操著一口臺灣國語的謝文琪,從調整口條到流利唱起河南梆子,坐科八年從未想打退堂鼓,主修青衣、花旦之外,也學習了美聲唱法,另赴東方設計大學時尚美妝設計系進修,以便在參與當代製作時,能為角色設計適當的妝容。 

打娘胎就開始學戲的孫凱琳,是春美歌劇團團長郭春美的愛女與愛徒,從小充滿表演慾,小學起就跟著媽媽巡迴演出,目前是劇團的二線小生,除了劇團、電視、電影演出,也參加了高雄春天藝術節少年歌子培訓展演計畫,其唱工被評為「聲線厚實猶健」(註1),角色詮釋層次豐富,頗具成角氣勢。 

劇校坐科十二年,79年次的江亭瑩在大學時就已打定主意,人生除了歌仔戲沒有第二條路,原是主修旦行,大學二年級在國寶藝師廖瓊枝的鼓勵下轉了生行,並成為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廖瓊枝歌仔戲傳習計畫」第二期藝生,爾後進了薪傳歌仔戲團,成了挑起大樑、扛起票房的當家小生。

春美歌劇團母女檔孫凱琳(左)與母親也是知名小生郭春美合影。.JPG

春美歌劇團母女檔孫凱琳(左)與母親也是知名小生郭春美合影。

劇校坐科十二年,79年次的江亭瑩在大學時就已打定主意,人生除了歌仔戲沒有第二條路。.png謝文琪從調整臺灣口條到流利唱起河南梆子,坐科八年從未想打退堂鼓。.png

(圖左)劇校坐科十二年,79年次的江亭瑩在大學時就已打定主意,人生除了歌仔戲沒有第二條路。

(圖右)謝文琪從調整臺灣口條到流利唱起河南梆子,坐科八年從未想打退堂鼓。


演員是戲曲之魂

現今的臺灣,戲曲表演的供需尚無法以自由市場機制來決定,養得出角才能抓住觀眾的注意力,進而打開市場,雖然早年推動戲曲現代化所遭遇的阻力,今日已不復見,在文本、音樂設計、劇場語彙創新上的努力,仍需優秀的演員作為載體,始能呈現。 

傳統戲曲演出成角的路本就漫長而艱辛,世代的交替不是革命而是接力,靠的是前輩的分享、照護與引導,新一代的戲曲人多了自主學習與探索傳統的熱情,因為真心喜愛,傳統於是成了養分,不是包袱,藉由傳藝金曲獎讓這群戲曲新人類被更多觀眾看見,也是美事一樁。

註1:蔡諄任評春美歌劇團《兵臨臣下》,發表於表演藝術評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