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雞屎藤舞蹈劇場 華麗迴旋轉身

  • 副標題:第133期-2020/12
  • 文:顏怡今
  • 圖:楊為仁、雞屎藤舞蹈劇場
  • 點擊數:678
不似一般舞蹈團的動作強調柔美,雞屎藤舞蹈劇場的動作頗有特色。
描述

以不怎麼文雅的「雞屎藤」為名,藝術總監許春香與女兒陳慧勻的目的,是讓創作貼近庶民,期待以在地文化為養分,澆灌出臺灣民族舞蹈的主體性。雞屎藤的舞蹈劇場不只是一場表演,一支支舞碼都在述說你我可能聽都沒聽過的府城故事、臺灣故事。

2007年舞蹈劇場成立時,老師還打電話來『嚴正』關切,覺得用『雞屎』做舞團的名字,實在太粗俗了。」現年70歲的雞屎藤舞蹈劇場藝術總監許春香笑著說。

從府城南門路彎進227巷,這條不算太窄的巷弄是有幾分藝術氣息的,轉角老屋的白色圍牆上寫著「雞屎藤舞蹈劇場」,裡頭隱約傳出舞者踩踏地板的扎實聲響。這裡地理位置像是鳳凰展翅的尾部,地方俗稱「雞屎山」,也是雞屎藤團名的由來。許春香的女兒、現職舞團藝術副總監陳慧勻說:「雞屎藤是臺灣原生的植物,民間治療肚痛的偏方,以此為名更『接地氣』一些。」相較於一般唯美到不食人間煙火的舞團名字,或許有人覺得「雞屎藤」這名字「褻瀆」藝術,但它更讓人注意的是,舞團以此為名,擺明就是要做些不一樣的事。

從傳統民俗舞蹈 反思臺灣意涵

許春香是臺南府城人,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舞蹈科(現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學系)、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舞蹈教育組碩士班畢業,1977年起受聘國立臺南家齊高級中等學校舞蹈班、台南家專(現為台南應用科技大學)舞蹈系執教,並於國立成功大學體育科目教授現代舞。

雞屎藤舞蹈劇場的前身要追溯到70年代,年輕的許春香將自宅小客廳,打造成小小舞蹈教室,培育小小幼苗。許春香說:「我很喜歡編舞,從編舞得到很大的滿足。」她把舞蹈教室的學生組成華夏青少年舞團,傳統民俗舞中的水袖成了舞台上揮灑水墨畫的演出。從1991年起,許春香開始大量的產出東方民族舞蹈的新編,她把西遊記裡蜘蛛精的劇情改編成《盤絲洞》;白蛇傳裡的青白蛇,在《爭豔》這支舞碼中,有同性曖昧劇情等。許春香把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和舞蹈動作結合,編出一支支動人的舞碼,不僅連續獲得1995年至2001年臺灣區民族舞蹈比賽「創作舞優等獎」,《盤絲洞》、《火之舞》更讓許春香獲得「最佳編舞獎」,甚至1996年,許春香還獲頒中華民國舞蹈協會「飛鳳獎」獎章。

原以為路會這樣一直走下去,不料在40幾歲時,許春香竟陷入「靈感枯竭」的窘境,沮喪之餘,她向就讀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的女兒陳慧勻求救。陳慧勻說:「當時媽媽的創作,不管是劇情或是舞蹈動作,都算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我就問媽媽,什麼是臺灣新民族舞蹈?能不能做屬於這塊土地、有臺灣人文內涵的創作?」女兒的驚天一問,讓許春香思考:「為什麼自己從未嘗試從臺灣主體性出發創作舞蹈作品?」那天開始,許春香認真地研究臺灣民俗文化,和女兒去逛廟會、看藝陣,但許春香說:「坦白說,最初我心裡其實也很抗拒自己的舞蹈和廟會文化擺在一起。」

故鄉府城文化 成創作靈感

在女兒的鼓勵和幫助下,許春香以自己母親早期在臺南第一座百貨公司「林百貨公司」當電梯小姐的故事,發想創作出《昭和摩登‧府城戀歌》,接著又發展出《府城三部曲》。三部曲的首部曲《臨水流殤》是以臺南臨水夫人廟婆姐神像的民間傳說為本,這支舞蹈裡融合了銳舞、電音和白手套的十二婆姐陣,舞碼中成功將民俗活動以臺灣民族新舞風呈現,二部曲《海安夢華錄》則是結合府城臺南海安路的歷史典故,呈現清朝藝妲與婆姐間前世今生的悲歡離合。最後第三部曲才是《昭和摩登‧府城戀歌》,舞台上舞者表現出第一代櫃姐精彩人生。府城三部曲推出後熱評如潮,2012年更登上臺南全美戲院演出,不僅門票銷售一空,還臨時加演午夜場。

民眾的熱烈迴響讓許春香確信,臺灣新民族舞蹈是值得她繼續「開墾」的一方沃土。2014年開始,雞屎藤舞蹈劇場每年推出臺灣文學舞蹈劇場,包括《葉石濤文學舞蹈劇場─葫蘆巷春夢》、《許丙丁文學舞蹈劇場─府城仙怪誌》、另外還有《少女黃鳳姿》如戲般的生命故事,這些以臺灣文學為底,融入府城歷史的舞蹈作品,不只是創作,更撩動城市居民的集體記憶。

每次作品的產出,陳慧勻都出了很大的氣力,她說:「每一次編劇,都像寫一篇論文。而舞者更是辛苦,在排舞之前,必須先消化許多文獻資料。」陳慧勻興奮的說:「雞屎藤預計在
2021年推出以林爽文為主角的舞劇,舞台上結合傀儡戲,將民間宗教儀式氣氛帶入舞蹈中,情節發展從清廷、百姓和林爽文身邊平埔族女巫師等不同立場,來看林爽文這個角色,幫助觀者從不同角度,客觀的批判林爽文這段歷史。」

為了不讓臺灣新民族舞蹈淪為「舊瓶裝新酒」,許春香編舞時也被迫「打掉重練」,陳慧勻解釋:「我們希望能跳脫中國民間舞的動作框架,以此詮釋臺灣文學創作的作品。」為了讓舞者更瞭解劇情,陳慧勻帶著舞者一起做田野調查,編舞前,許春香和陳慧勻、導演胡紫雲等會以戲劇情境引導舞者衍生出合於角色的動作,此外,陳慧勻也將在英國攻讀戲劇博士時學會的練習方式帶進舞蹈排練中。雞屎藤一支支舞碼的誕生,從民間藝陣、傀儡戲偶等本土文化,發展出不一樣的舞蹈動作,逐漸形成屬於臺灣的獨特身體美學。

聯手下一代 玩出更多可能性

這幾年,雞屎藤舞蹈劇場從民間出發的戲劇內容,隨著演出地點出走廳院,在延平郡王祠、吳園公會堂、風神廟等地方演出,歷史建物融入劇中,古蹟面貌因舞蹈演出的加入,產生了微妙的化學變化,表演過程,舞者與觀者一起回到舊時空,享受的是不同於廳院舞台的演出感受。陳慧勻說:「雞屎藤努力的是挖掘臺灣的過去,連結現在的臺灣,讓先民長輩成為我們的養分。」

許春香不僅不悔當初的轉型,甚至更加熱愛舞蹈,她說:「把臺灣文化、府城故事帶入我的創作裡,讓我的舞蹈創作更有深度,不只是表面的美而已。」她坦言,當有人以舞者肢體動作的美醜批評雞屎藤演出時,不免有舞作的精神未被發現的遺憾,但她相信「愈在地、愈國際」,過去只覺得女兒的想法有趣,試著做做看,現在卻很清楚肩上的使命、非做不可。70歲的許春香和女兒陳慧勻繼續聯手,要「玩」出更多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