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扮仙戲映現民眾萬千期望 酬神娛人討吉慶

  • 副標題:第134期-2021/02
  • 文:林茂賢
  • 圖:春美歌劇團、張瑞宗
  • 點擊數:708
扮仙戲中「跳加官」有祝福人加官晉祿的意涵。圖為集藝戲坊《跳加官》演出劇照。

每逢舊曆年,戲曲界都緊鑼密鼓地為年節大戲做準備,很多人也好奇劇團何時「封箱」、「開箱」,事實上,臺灣戲班目前已沒有「封箱」、「開箱」的儀式。

宗教性遠勝藝術性

臺灣傳統戲曲表演多在廟埕外台,演戲的目的多與神誕、還願、謝平安有關,質言之,傳統戲曲主要的演出目的是為了酬神,其次才是娛人。演戲酬神是民間戲曲演出最重要的目的。

民間演戲習俗在正戲開演之前,必定要先演出一段「扮仙戲」,為神明慶賀也為信徒祈福,扮仙是臺灣傳統戲曲的「開場戲」,也被視為演出活動最重要的部分。無論任何劇種只要在廟口表演,或因宗教活動演出,必先「扮仙」後才能表演正戲。

扮仙戲屬於「吉慶戲」,中國大陸各劇種也都有類似的劇目,例如京劇、崑劇的「跳靈官」、江浙一帶的「討彩戲」、廣東的「例戲」、莆仙戲的「弄仙」等,顧名思義即是為了討好彩頭或照例必須表演的戲齣,而臺灣的扮仙是指演員或戲偶扮演神仙,為神明祝賀、為信徒賜福之意。

扮仙戲演出時間短暫,長度通常在30分鐘之內,內容皆是神仙下凡賜福之情節,主要在宗教意義,不在其藝術性、戲劇性。臺灣傳統扮仙戲除皮影戲(王爺踩棚)使用潮調之外,其他劇種皆使用北管音樂,因為北管唱「官話」稱之「正音」,被視為最正式、隆重的戲曲,且北管戲曲鑼鼓喧天最符合廟會熱鬧氣氛。

扮仙戲常演劇目有︰ 「三仙會」、「三仙白」(無唱曲)、「醉八仙」、「天官賜福」、「蟠桃會」等戲碼。其中最普遍的是「三仙白」,因其演員較少、演出時間較短,易於表演之故。但逢宮廟重大慶典,如入廟、建醮或位階崇高的神明誕辰,廟方便會要求演出較盛大之八仙、天官等戲碼,以示隆重。

未來希望寄眾神

扮仙戲的劇情多為神仙、星君下凡賜福的故事,從扮仙戲的角色、情節可以反映百姓對人生的期望,以最常表演的三仙戲為例:福、祿、壽三仙象徵福氣、財富、長壽。三仙帶著喜神、財神、麻姑、魁星、白猿等前來慶賀。其中喜神代表喜事連連;財神賜予財富;麻姑獻壽;魁星代表高中;白猿象徵祥瑞,皆反映百姓的期待。而八仙、天官扮仙戲也同樣是表演八仙、天官、眾星君下凡賜福的故事。所賜則無非是福運、喜氣、財富、功名等。

神仙戲之後則接「跳加官」,代表「加官晉祿」職位高升。最後則演出「金榜」(尪某對),小生穿狀元服代表金榜題名高中狀元,小旦穿鳳冠霞披象徵洞房花燭,二人同進同出象徵闔家團圓。

質言之,扮仙戲代表人民對未來的期望,百姓將對人生追求的希望,透過扮仙戲向神明祈求,因此扮仙戲也成為臺灣民間戲曲表演最重要的開場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