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客家八音噴春去 嗩吶、鑼鈸鬧喧天

  • 副標題:第134期-2021/02
  • 文:安理實
  • 圖:苗栗陳家班北管八音團、陳飛
  • 點擊數:690
因「八」有「發」之美意,客家喜慶宴會經常邀請八音團演出。
描述

客家地區的年節有項特別的民俗——噴春,由客家八音團到商家或民宅吹奏具有歡樂氣息的八音樂曲,是新春重要的吉慶活動。

「我很小的時候就參與了這些活動······」聊起客家八音團在新年期間的「噴春」傳統,苗栗陳家班北管八音團第五代傳人——鄭榮興彷彿掉進了穿越時空的樹洞,從樹洞另一邊召喚出童年時與祖父陳慶松先生及師叔們一起工作演出的回憶。

噴春慶典  從喜不從喪

「當年我參加噴春的時候還很小,第一次大約是小學3、4年級,記得是大年初三,我爺爺他們累了,下午時間回家吃過午飯,就叫我跟著一起去······,我真正自己開始吹嗩吶時,已經十幾歲了⋯⋯」鄭榮興自小學起一直到20歲,每年春節期間都會跟著陳家班外出「噴春」,是現今臺灣少數親身參與過噴春的樂師。

客家八音原是使用於慶典儀式的典禮音樂,從喜不從喪,舉凡壽誕、婚禮、廟會都少不了它,且「八」與「發」諧音寓意吉祥,因此在客家社群中,多會雇用八音團在喜慶或祭祀場合演出,但新年期間的「噴春」與一般的演出不同,因為家家戶戶都須祭拜,各八音團會算準時間出門,沿路看見擺好供桌準備拜拜的家戶,與該家人互道恭喜後,就會被邀請進家中客廳開始演出,讓該家戶可以就著音樂開始上香祭拜,禮成後家戶主人會給八音團的成員們發紅包,並邀請他們留下吃個點心、喝杯春酒,眾人寒暄聊天一會兒後,音樂家們會起身往下一戶去,有時一天可以吹個20到30戶。

雖說客家八音團在除夕子時「拜天公」時就得忙碌起來,客家新年的噴春活動卻是在大年初一才開始,在那個新年期間家家戶戶大門敞開、彼此熱絡走春交流的年代,八音團幾乎是挨家挨戶噴著春,人們也習慣等到八音團來訪時才開始祭拜,而若是有哪家人大年初一清早一開門就有八音團前來吹奏,那會是個大吉利,因此有些家戶會跟認識的八音團約好時間噴春,讓新的一年好運萌發。

噴春儀式自大年初一開始,跟著祭典需求進行,經常得一路吹到元宵節過後,通常一個班子是4人編制,輕裝便行,使用的樂器如嗩吶、胡琴、鑼鈔等都可以一把抓著走,再加上八音團的樂師們工作時都打扮得帥氣體面,一進廳堂圍著方桌就座後即開始奏起佳音,因此成為春節期間最受歡迎的貴客,有的家戶甚至一天迎來7、8個班子上門噴春也樂此不疲,可惜時代演變,人們即便過年也多緊閉家門,來噴春的班子吃上幾次閉門羹後,這樣的活動也就逐漸式微。

客家八音 嗩吶為主奏

音樂學者許常惠在其著作《台灣音樂史初稿》的「民間器樂」一章中,如此描述客家八音,「臺灣客家的八音團,是以鑼鼓樂為基礎加嗩吶類的主奏樂器而形成⋯⋯演奏的內容分為吹場樂與弦索樂⋯⋯」,明確指出客家八音的形制與演出內容。

客家八音團以嗩吶為主奏,若搭配鑼鈔鈸鼓等打擊樂器為吹場,搭配胡琴、揚琴、彈撥樂器則為弦索,編制由4至8人不等,八音團中的每位成員須熟稔多項樂器,若是領班的樂師則得吹彈拉打樣樣精通,除了音樂演出的技藝,還必須懂得何種儀節須搭配何種音樂,如祭拜儀式使用的曲調就與婚禮儀式不同,而同是婚禮使用的音樂,迎娶、下轎、拜堂、鬧廚等也有專屬的曲調搭配,演錯了可是會得罪請主,且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儀節講究,八音團得入境隨俗。

在八音團興盛的時期,出現了「堵班」文化,是樂師之間的一種良性競爭,請主常會一次邀請多個團隊彼此拚場,技高一籌者日後可獲得更多的邀演,鄭榮興著作《台灣客家音樂──客家音樂的風格展現與戲曲歌謠的演變》中,收錄了一張鄭榮興與祖父陳慶松先生同時演奏4把嗩吶的照片,如此神乎其技的演出方式,即是在堵班拚場時激發出的技術。

客家八音樂師的養成,以往多出自家班系統,但也會收徒,徒兒們由基本的鑼鈔打擊開始訓練,自拜入師門到完整學習一套技術須歷時3年4個月,屆時就具備演出時的獨立作戰能力,但如此只能算是學成75%,剩餘的25%得靠日後經常向師父請益或自行探究磨練始能練就。

八音復原 噴春再興指日可待

「我爺爺走了以後我還沒有什麼感覺,到我大師叔也走時,我開始發現不行,因為很快速地,那一輩的都走了,這班不就只剩下我一個人嗎?玩不起來了」鄭榮興聊起自己為何起心動念要復原客家八音,而這人才斷層現象背後隱藏的困境是客家八音這門音樂藝術因社會趨勢變遷、各項祭禮儀俗從簡而沒落了,民間沒有需求,演出機會自然減少,八音團無法維持生計,遑論精進技藝。

套句鄭榮興的話,客家八音「像是行雲流水」,與西方音樂讀譜習樂的方式全然不同,因此在學習與傳承上有其難度,它的曲調,無論是由工尺譜或師父口傳心授而來的譜都僅是骨幹,演奏家必須有能力使用客家八音的邏輯章法去詮釋這些骨幹,稱為「活奏」,而客家八音的主奏樂器──嗩吶本身為移調樂器,學生不僅要熟悉「管路」(調式),更需精通「反管」(調式轉移)的技藝,始能觸碰到活奏的奧妙,因此得從處理音樂的概念上琢磨起,背熟骨幹譜後,一步步累積演奏客家八音的能力。

1996年鄭榮興獲得文建會(今文化部)支持,在苗栗成立了客家戲曲學苑,每屆招生來的20名音樂組學員多有紮實的戲曲音樂背景,鄭榮興當時靈機一動,在這批年輕音樂家們的課程中加入客家八音的訓練,如此作法年復一年持續下去,當苗栗陳家班北管八音團在2010年由文建會指定為國家級重要傳統表演藝術客家八音保存團體時,已有一批年輕人接下這項技藝。

客家八音復原後,被問及是否再興「噴春」傳統時,鄭榮興想得非常務實,挨家挨戶走訪雖已不可行,若有請主願意,單點演出也不失為一種折衷的做法,或許假以時日累積了一定數量的邀請,人們在哪個新年又可享受到熱鬧喧囂的噴春了!